首頁/ 遊戲/ 正文

探尋第二個太陽系,“小字輩”挑戰大專案

轉自:東方網

李所學者辦公室外景

致力於尋找第二個太陽系的大型科研專案——“天語計劃”將正式立項。其掛帥者是85後青年科學家馮發波。

兩年多前,初入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以下簡稱“李所”),馮發波博士醞釀著一個想法——透過國內的望遠鏡和裝置發現與太陽系相似的行星系統。

太陽系外行星搜尋,極度依賴先進望遠鏡和高精尖儀器裝置,由此他提出研發高精度光譜儀。但此類專案難度大、門檻高,若是循著常規走向,有可能申請幾年便沒了下文。馮發波將推進專案的想法和遭遇的“堵點”向李所和上海交大天文系闡釋,幾經打磨和多方研討,專案實施路徑明朗起來:在總目標下,小步快跑,分兩步實施推進。

“這樣一種孵化思維,讓青年科學家有了直接負責專案的機會,併為更大規模專案的啟動鋪平了道路。”馮發波說。

昨天,《上海市浦東新區最佳化揭榜掛帥機制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若干規定》正式實施。其中對人才和資源支援的指向清晰:不得以國籍、年齡、資歷、學歷和工作經歷、單位屬性等作為國內外人才和團隊在浦東新區參與創新專案“揭榜掛帥”的資格條件……

“五年來,李所已吸引了一大批80後、90後傑出青年科學家。吸引他們的重要一點,是這裡令人心無旁騖的研究氛圍和更加寬容的評價機制。”在日前舉行的市政協年末視察中,李所黨組織書記趙昕告訴記者,基於此前的探索,《若干規定》的實施,將給予青年科學家“揭榜掛帥”更多的可能性。

馮發波表示,“基礎科研本身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青年科學家的想法能得到重視並有機會得到較大力度的資源支援,將激勵我們投入更大精力去研究、去突破。”

李所學者馮發波

揭榜

馮發波的辦公室在李所所在大樓的6層,遠處陸家嘴“三件套”隱約可見——這也是他對“天語計劃”的期待:使第二個太陽系“隱約可見”。

“天語計劃”如何發現系外行星?“光譜儀和望遠鏡的研發和建設是採集高精度視向速度資料至關重要的環節,而目前使用的資料仍然是基於自己與國外機構的合作以及開源資料。”馮發波說,“如果我們在中國最好的天文觀測臺址青海冷湖建設一個專用於行星搜尋的望遠鏡陣列和高精度光譜儀,也就擁有了中國自己的資料資源,利於開展獨立研究,也能形成國際合作基礎,透過和國際資源的整合,拓展更廣泛的合作領域。”

資料是科學研究的基石,而高精尖的裝置是鑿出這塊基石的斧子。基於此,他躊躇滿志地提出了“天語計劃”。

趙昕說,“李所專家團隊經充分評估認可了這個想法,也會設法幫助他將想法進一步細化、完善,以吸引各方支援。”

“天語計劃”細化為兩步走:第一步透過難度相對較低的方法發現第二個太陽系的候選體;第二步研發高精度光譜儀並透過光纖將光譜儀連線到多個小望遠鏡,基於對10萬顆恆星速度變化的長期測量確認第二個太陽系。

開放包容的科研環境和專業化的資源支撐,讓馮發波的“揭榜”成為可能,“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去考慮這樣一個具有原創性和突破性的大專案”。

掛帥

作為“天語先導計劃”牽頭人,馮發波在一個國際團隊中負責資料分析。他說,“資料分析是我們的優勢,也是目前在我們沒有獨立資料的背景下,吸引該領域高階人才前來合作的基礎。”基於早些年國際合作的基礎,他透過李所的平臺對團隊作了一定程度擴充套件。

想法、人才、資源、硬體,馮發波正在集齊專案要素,實現了實質性的“掛帥”。有學術圈科研專案人士告訴記者,青年科學家獨立實現科研設想並不容易。如果研究方向一致,一般還是以參加“大咖”科學家主導的團隊為主,而李所則鼓勵有想法、有專案的青年科學家“掛帥”闖出一番天地。“孵化意味著階段化,成果相對更細化也更明確”。

馮發波摸到了關鍵:科研專案要講究循序漸進——近兩年,他和團隊用視向速度法發現的系外行星和最近類木星數量為世界之最,為進一步爭取資源奠定了基礎。

“沒有所謂‘資源壟斷’”,這是李所青年科學家的共識,“更多是從專業角度、實際效果角度作出評判,傾斜資源和人力,推動專案進展。”

有一種頗成共識的說法:基礎科研領域在成果轉化、產業化等方面的作用不甚明顯。馮發波認同基礎科研的純粹性,“但‘不甚明顯’不代表無所可能”。

馮發波用自己的科研專案舉例,譬如硬體方面的帶動,“望遠鏡的高精度測光需要配備非常高階的CMOS(一種影象感測器)相機,對CMOS晶片的純淨度以及相機的噪聲要求極高。現在越來越多天文專案需要這種晶片的供給,就有可能促使供給企業技術的更新和產業的迭代。”

作者:蘇展

攝影:邢千里

編輯:佔悅

探尋第二個太陽系,“小字輩”挑戰大專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