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丹徒百年老手藝的最後掌門人張金順:年屆九旬,每天開門守攤找快樂

在鎮江丹徒寶堰老街上,有位90歲高齡的老皮匠張金順,他天天守著一個小店和一副早已破爛不堪的皮匠擔子,他不是為了賺錢維持生計,而是每天在這兒尋找快樂。

張金順家住丹徒區寶堰古鎮老街上,他家的門前依然是青石板鋪的路,青石板兩邊是明顯陳舊的馬頭牆。張金順的百年老店在寶堰鎮鎮陽路上。4月23日記者見到張金順時,他正與幾個老人談笑風生。張金順說,他今年已經90歲整,兩個月前剛剛辦了90歲生日宴。他每天都準時到小店裡來開門守攤。記者看到,小店的房子看起來有些破舊,店門口和店內掛滿了琳琅滿目的生活小商品。正說著話,來了一位顧客,只見張金順一兩分鐘就為這位顧客打好了紐扣。

張金順指著門口一個竹篾筐和兩個木質箱子說,別看這副擔子破爛不堪,已傳承了150多年,現仍在用。以前祖父挑著這副擔子走街串巷,現在這副擔子不能挑了,只能放在這裡使用,裡面放了許多針頭線,用起來還是很方便的。

張金順告訴記者,他祖籍江蘇鹽城,清代中葉,他爺爺為了謀生,挑著皮匠擔子和10歲的兒子張德成(張金順的父親)一路逃荒來到寶堰鎮,此後他爺爺在寶堰一帶的農村靠走街串巷做皮匠生意養活了一家人。張德成長大後也繼承了父輩的皮匠手藝。到了1931年,張德成有了兒子張金順,張德成想讓兒子改變窮苦家庭的命運,於是在張金順十多歲時,將他送到了寶堰鎮剛辦不久的學堂裡讀書。張金順也沒有讓爺爺和父親失望,他考取了蘇州吳江師範學校,新中國成立初期,張金順還當上了農民夜校的教員。

上世紀60年代,張金順回到父親身邊。爺爺去世前,拉著張金順的手淚流滿面地說,“我們一家流落到此,舉目無親,希望你不要放下皮匠手藝,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呀!”

爺爺去世後,張金順接過了爺爺的皮匠擔子,和父親一心一意做起了張家皮匠手藝的傳承人。從此以後,寶堰鎮及周邊大大小小的村莊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叫喊聲,皮匠手藝在養活一家人的同時也給老百姓帶來了方便。後來,他們在寶堰老街上有了固定的小店,往鄉下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但老百姓還是從四面八方找上門來請張金順修鞋和購買需要的小物件。

歲月荏苒,張金順如今已90歲高齡,他的子女們早已成家立業在外地工作,大兒子也已經退休,但耳不聾眼不花的張金順仍然每天都堅守著張家的祖業。他說,雖然現在的政策好,養老不成問題,但張家的老手藝和老祖產在他手裡實在不忍心扔掉。再說現在寶堰集鎮上包括周邊的老百姓還需要這個行業。張金順說,最主要的是,長期從事這個職業習慣了,一旦不動就渾身是病,一看到張家傳下來150年的皮匠擔子就渾身是勁,每天守攤不僅能活動筋骨、開心,另外有一幫老夥計天天圍坐在此談天說地,心情愉快,忘記了煩惱,每天在歡愉的心情中人也彷彿年輕了許多。

張金順雖然每天開心守攤,但望著這百年的擔子和小店,他有時候也有些惆悵、失落和遺憾,畢竟他是張家最後一個掌門人,看著這副皮匠擔子到他這一代沒有了繼承人,心裡有時候也有說不出的滋味,他也試著帶過幾個徒弟,可沒幾天就走人了,後輩們都不肯學,“看來張家的小店和傳承了150年的擔子真的要成為民間的‘文物’了。”張金順感嘆道。 (李國平 曹海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