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都想增長,但增長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

都想增長,但增長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

每個公司都想要實現增長,這成為了他們一致的追求。但是,現在面臨著一個問題:越想增長就越難增長。這是為什麼呢?在大家埋頭追求增長的時候,或許我們需要跳出企業本身的視角來思考發展的意義。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文共 2675 字,閱讀需要 5 分鐘

—————— BEGIN ——————

增長,目前幾乎成了所有企業的一致追求。

創業公司的商業計劃書上,一定會有一條昂揚向上的曲線,吸引投資人眼光。

上市企業的目標不僅僅是要實現增長,還要超過市場預期的增長,才能使股價一路高歌猛進。

傳統型企業也想著透過數字化這劑猛藥,解決品牌老化,發展遲緩的困境,再次走上快車道。

“品牌驅動增長”也成了營銷人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

根據《2019中國首席營銷官(CMO)調查報告》,80%的受訪者認為,推動業務增長是市場營銷部門的首要職責,有些人則認為營銷的首要職責是確保有效的品牌管理(56%)和發展整體的客戶體驗(50%)。

CMO要負責的領域已經從專業選手變成了十項全能,小到campaign規劃大到公司戰略都要參與其中,而這一切最終的目的,都是服務於“增長”。

2017年,可口可樂公司廢除了設立27年的CMO(首席市場官),設立CGO。有趣的是:僅僅兩年之後,可口可樂反悔了,重新把CGO變為CMO。

最大的原因也許還是對“增長”的期望過高。

可使用的資源就那麼多,目標客戶/使用者的數量又隨著人口數量減少而下降的,家家公司都增長顯然不可能。

最近正好閱讀了查爾斯。漢迪先生的《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他在書中說到:“增長應該是實現某個更偉大目標的手段,而不應該被視為目標”。

真是想拍手叫好。

是的,增長只是短期的一個數字化的階段指標,漢迪先生提到的“更偉大的目標”,還包含品牌的承諾、為客戶帶來價值以及對社會的責任等等。

在大家埋頭追求增長的時候,需要跳出企業本身的視角來思考發展的意義。我們先從現階段大家都面臨的增長困境說起。

都想增長,但增長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

“越想增長,越難增長”

這句話是李叫獸10萬+熱文提到的一個普遍現象,大家都深有同感。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追求增長就是企業間的“內卷”。

我們說的增長到底是什麼?使用者數增加?業務增長?還是利潤增長?

我想可能都有,簡單來說就是:要比之前更多,更快。

於是,大家千方百計的想獲取流量,拓展業務規模,提高產量和銷售額,減少成本。

營銷人因此被賦予了更貼近業務的工作,比如多多獲客、提升復購、加速轉化。

To C企業常用的方法就是投放、裂變、直播、私域社群等。但平臺流量越來越貴,價格廝殺得越來愈激烈。

To B營銷以增長為目標就更難了,市場活動和SEM相對而言有效,但又沒那麼直接,也未必能立竿見影。

回過頭來再想想,大家為啥都要拼了命的求增長呢?

競爭越來越激烈肯定是主要因素,但更多來自於“增長”本身。

家家企業都想增長,“對手YTY 20%那我們25%”, 投資人說“不行,至少100%增長吧”……如此下來,不焦慮就怪了。

但哪有永恆的增長,企業發展遵循著拋物線原理,如果沒有及時開拓第二增長曲線,必然走向下滑。

另外,就算增長了也不一定會讓企業生存的更好。

查爾斯。漢迪先生提到“一家企業不能永遠以指數級增長,它會變得太大而無法展開有效的管理”。

更麻煩的是,企業一味求增長,還會帶來其他的副作用——比如無法站在客戶的角度去思考。

都想增長,但增長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

增長與使用者價值

增長最大的弊端就是把關注點放在自己企業身上,離客戶越來越遠。

如果被預期所束縛,很可能急吼吼地去做跟隨者,比如對手又有新品了,馬上跟進一個類似的,沒去思考和調研是不是客戶需要的。

越來越瘋狂地追求新的流量,忽略了現有客戶的關係維護。

越來越對數字敏感,文山會海,各種計劃、資料分析總結、… 沒時間放到在洞察市場上,關注使用者的體驗。

越來越缺乏增長的加速度,因此陷入惡性迴圈,員工被逼著996,全員帶貨…

當然,死盯增長還真的增長了的也不少。

但目標達成了,又會陷入一種成功的定勢,想著只要按照老路子,擴大規模就能持續下去。

很難有精力停下來看看是否還有新的想法、新的方向,新的使用者群、新的市場、新的渠道、新的科技。

不敢有新的嘗試,客戶的反饋和需求視而不見,恐懼風險,漸漸地就成了“固定思維”而不是“成長思維”。

增長也就成了偽命題。

增長與品牌

企業在起步階段追求快速增長是為了“生存”,這個理所當然。

但隨著業務發展,品牌效應越來越明顯,漸漸在使用者心目中形成併成為企業與客戶的彼此之間的一種承諾。

企業承諾品質、服務、價格;消費者承諾持續購買。

強勢品牌還會帶來對競爭對手的營銷行為有更高的抵抗力,對危機有更高的包容度,營銷傳播更加高效,吸引更多夥伴合作,員工招募與留任更加容易。

因此,如果說打造品牌僅僅為增長,那未免有些功利、短視和片面。

品牌是比增長更高的目標。

可靠、可信的品牌帶來溢價以及銷售的增加是結果,但絕不是終點。

就好像蘋果代表的是不斷創造非凡,追求卓越的精神,耐克代表的不畏困難,強調勇於挑戰,這些精神層面的價值才是粉絲們追隨的根本,隨之而來的口碑與購買自然而然。

除此之外,品牌也是社會責任感的承諾,在幫助企業自身的同時,保護我們和未來世世代代的生活和福祉。

都想增長,但增長的終極目標又是什麼?

增長與企業責任

聯合利華的首席營銷官基思。威德曾經說:“品牌的主要作用是確保消費者從他們信任的公司買到信任的產品。讓生意翻倍的同時,減少環境足跡,提升正面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同樣,百年科技巨頭IBM也把“推動科技進步”作為自己的最終的目標。無論是透過技術助力人類首次登月、發明Waston人工智慧技術提升醫療診斷水平,還是打造智慧的地球,都是造福人類的遠大方向。

那麼對於這兩家公司而言,增長帶來企業利潤和客戶的認可與共鳴,形成品牌價值,從而吸引人才、集合先進的生產力,更前瞻性的技術革新,追求人類心中的“星辰大海”,成為有責任的企業公民。

這也許是增長的終極目標,也就是企業的終極使命,並因此決定了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方向;思考是否要犧牲品質追求覆蓋;是深做精還是瘋狂擴張…。

營銷人也因為業務目標的清晰而準確並廣泛傳播品牌的內涵。

當然,並不是說不去追求增長,不發展的企業追求夢想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我們只需要在人人都追求增長的時候,從企業本身的角度跳出來,關注為客戶帶來價值,思考更長遠的規劃以及社會責任。

畢竟只有社會進步,客戶持續信任,才是企業增長的持久動力。

參考書籍:

1。《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

2。 《像品牌大師一樣思考》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