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一針見血 讓“臨食工”更快樂更安全

先來看報道:原價199元的紅酒只要49元,原價38元的麻辣香鍋只要26元……一段時間以來,臨期商品備受追捧,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還是年輕人。他們自稱“臨食工”,遊走於各類折扣店的臨期食品、尾單產品處理區,熱衷“用打折的價格,享受不打折的美味”。資料顯示,一些明星臨期食品店鋪的粉絲量已超過百萬。

其實,這已經不算是什麼新聞了。早在2021年的夏天,有關臨期食品的話題就空前火爆。當時在微博上,“臨期食品”熱門話題閱讀量已經突破1億。臨期食品是指即將到食品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臨期食品市場供需兩旺,是有著多方原因的,既有人們消費觀念更新、多維消費需求的驅動,也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共識,更有臨期經濟興起、資本入局攪動等因素。但不管怎麼說,對於消費者、商家、資本和社會而言,不啻於一個有益的機會。有學者指出:臨期食品的一買一賣,更像一個微縮版的經濟槓桿,一邊是節能低耗的必然要求,另一邊則是理性消費的傳統迴歸。兩者正互相撬動著新的價值空間。《市場端臨期食品經營現狀報告》顯示,2021年,國內批發零售行業新增近100家臨期食品企業。據測算,到2026年我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將超過470億元。

臨期不等於過期,只要是正規渠道購買的正規商品,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需要提高警惕的是,銷售渠道和商家經營是否合法合規。市場火了,自然就會有人動起歪腦筋。如果監管跟不上,那肯定就會出問題。目前臨期食品市場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是缺乏貨源、過度消費、缺乏監管、包裝不合格、快遞到手的臨期食品已過期、篡改生產日期等。究其原因,是對於臨期食品的定義和相關界定,目前並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儘管臨期食品的說法已經被商家和消費者普遍接受,但嚴格地說,臨期食品還只是一個市場概念,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法律概念。雖然《反食品浪費法》對商家銷售臨期食品需履行“分類管理”義務做出過要求,一些地方政府也曾出臺過臨期食品管理辦法或制度,比如北京市就公佈了“食品保質期臨界”的6級標準,明確標註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比如北京市罐頭、糖果、餅乾等;標註保質期少於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4天,比如未滅菌熟食、未滅菌盒裝豆製品等,但難免還是存在一些侷限性。很難保證臨期食品在進貨、儲存、流通、銷售、回收等多個環節,不會出現質量問題。只有國家標準清晰、尺度統一了,才會有明確的行業准入門檻和經營規範,消費者心裡也才會明明白白,有穩定的臨期食品質量安全預期。

臨期食品也是食品,價格可以打折但監管不能“打折”。對其監管同樣要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才能確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實現臨期食品市場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小馬飛刀

編輯:劉怡麟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