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遊戲/ 正文

張燈結綵 花展相伴 鄭州公園廣場新年氛圍拉滿

公園廣場是城市的客廳,記者18日從鄭州市園林局瞭解到,為喜迎農曆癸卯兔年,各市屬公園廣場裝扮一新,透過懸掛紅燈籠、設定夜景照明、組擺園林小品、組織特色花展等形式,將新年氛圍拉滿,如今,各大公園廣場已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為市民春節期間休閒遊園做足了“功課”。

張燈結綵 花展相伴 鄭州公園廣場新年氛圍拉滿

張燈結綵 紅紅火火過大年

鄭州植物園區內懸掛大大小小近800個大紅燈籠,並透過設定射燈、燈帶噴泉燈等,配合 LED 照明燈營造出火樹銀花的美麗夜景。

人民公園主要出入口、重要節點掛上了富有特色的燈籠、彩燈、射燈等燈飾,20餘處迎春節景觀花壇、花境、園林小品等也紛紛亮相,為公園披上喜慶的盛裝,讓市民遊客提前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兒。 東門、西門、南門、迎賓山、胡公祠、城市公園有聲書屋等重點區域共懸掛大紅燈籠77盞、LED燈帶163米、射燈24個,加上精心設定的LED洗牆燈、彩色地埋燈、投光燈478套、壁燈8套,將公園的夜景裝扮得美輪美奐。公園還發揮行業優勢,製作迎春到山前、兔逢盛世耀新春等春節景觀花壇3處,西門外景觀、法桐下景觀等花境3處,擺放草花6萬盆、園林小品20餘處,烘托節日氛圍的同時,給市民群眾創造優美愉悅的春節遊園環境。

碧沙崗公園內400餘盞紅燈籠懸掛整齊、鮮豔奪目,令入園遊客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喜慶氣氛。大門口立體花壇安裝了球形燈、星星燈、月亮燈、雪花燈和紅蘋果燈,拆違透綠沿線設定了“一‘鹿’前行、前‘兔’無量”組燈,為夜景增添了浪漫色彩。

張燈結綵 花展相伴 鄭州公園廣場新年氛圍拉滿

花團錦簇 景觀小品賀新春

五一公園和雕塑公園在園區重要節點,運用中國結、葫蘆、錦鯉等寓意吉祥的元素打造了6處新穎別緻的模擬立體花壇,飾以多彩花卉。在園區主遊路兩側的景觀小品內,用各色草花組擺成紫色、白色、黃色的花溪,與景觀石、造型植物相映成趣。共擺放蠟梅36株,鐵樹12株,模擬一品紅600株,羽衣甘藍55000株,角堇75000株,營造出溫暖、祥和的節日氛圍。

張燈結綵 花展相伴 鄭州公園廣場新年氛圍拉滿

鄭州植物園在出入口、溫室、主要節點設定園林景點10餘處,其中 6 組為兔年主題園林景點,配合春節時令花卉、模擬花卉,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祝願。

今年元旦開幕的“綠滿商都 花繪鄭州”2023年鄭州植物園迎春花展,將持續至2月6日。市民可欣賞到特色花卉40餘種、約2000餘株,包括網紅植物薩利安海芋、斑馬海芋、大仙女海芋、綠天鵝絨海芋、內羅畢海芋、牛奶紙屑合果芋等10餘種高顏值植物。

張燈結綵 花展相伴 鄭州公園廣場新年氛圍拉滿

1月19日至2月6日(農曆臘月二十八至正月十六),鄭州市青少年公園舉辦“2023迎春花展暨綠化成果精品展”,共設定展板26塊、照片140餘張,擺放大型盆景式杜鵑、蝴蝶蘭造型,並佈置風信子、仙客來、蟹爪蘭等迎春花卉900餘盆,石斛、鐵蘭、富貴籽、如意夢香蘭、紫珠水仙花等珍貴花卉120餘盆,紅心蓮、吹雪、藍石蓮、奧普等多肉植物100餘盆,為市民遊客送上一場園林花卉“視覺盛宴”。公園還在主要節點更換冬季花卉5萬餘盆。

南環公園在西門廣場和遊園群眾休閒集中處組擺迎春花壇、花境5處,擺放八角金盤、南天竹等色葉灌木,及甘藍、角堇等時令草花1萬餘盆,採用生肖兔、紅燈籠、吉祥動物等吉祥飾物10餘件,讓大家感受到新春佳節的喜慶、祥和與美好。

踏雪尋香 3座公園可賞梅

1月16日,綠蔭公園第十屆蠟梅文化展開展,上千株蠟梅迎霜傲雪,衝寒而開,暗香浮動。

今年綠蔭公園的蠟梅格外俏麗動人,其中“紅花蠟梅。鴻運一號”中間為紅色,具有較高觀賞性,亮葉蠟梅花瓣尖尖的,葉子比較長,枝葉繁茂,四季常綠,具濃郁香氣。為配合蠟梅展,公園新修了25米長的景觀牆,展出鄭州市綠文中心所屬各個公園的發展成就。

1月21日至2月7日期間,“綠滿商都 花繪鄭州”2023臘梅梅花盆景展將在紫荊山公園如約與廣大市民見面。花展主題為“花開滿枝頭,春灑暖人間”,地點為鄭州市紫荊山公園紫荊·梅苑。展區內有“踏雪尋梅”、“梅香野趣”2處大型景點,共展出構思精巧,造型奇特的臘梅迎春盆景20餘組。盆景周圍,還展示多幅書法名家書寫的梅花詩詞,孤傲高潔的臘梅同古樸文雅的展室環境相得益彰。

1月22日—2月5日,由鄭州市園林局主辦,綠城廣場承辦的“綠滿商都 花繪鄭州”2023年迎新春蠟梅梅花盆景展在綠城廣場展出。盆景展以“寒梅傲雪歲月新”為主題,分為梅花微景觀展,古樁雙梅展,梅文化科普展,共展示形態多樣的古樁梅花230盆,突出其“古、老、曲、瘦、奇”的獨特韻味。南門口主題花壇也以10盆大型紅梅盆景為背景,輔以甘藍、角堇等組成花瓣圖案、6只憨態可掬的兔子、“新年快樂”紅字,營造出吉祥如意的春節氛圍。花展期間,綠城廣場將組織職工和市民開展吟詩品梅、以詩詞點評盆景活動,品梅賞園,弘揚傳統梅文化。(記者 裴其娟)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