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顱腦CT的低密度病灶

顱腦CT的低密度病灶

大多數顱內低密度病變患者臨床症狀較明顯,是以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來就診,部分甚至為急診入院,臨床表現危重。

顱腦CT掃描作為重要的輔助檢查,對於顱腦病變的診斷可以提供及時準確的資訊。其中,顱內低密度病灶是CT掃描中常見的病變,密切結合患者年齡、性別、病史、體徵、臨床症狀及實驗室檢查有助於CT診斷。

腦血管病

腦梗塞

:邊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病變部位和形態與閉塞的動脈走行區域有關。

腦出血

:腦出血後 2~3d平掃為低密度灶可伴有鄰近腦室擴大,腦溝、腦池增寬、腦萎縮現象。

腔隙性腦梗死

:圓形、橢圓形低密度灶。直徑一般 10mm左右,無佔位現象。

煙霧病 (Moyamoya病)

:雙側多發性低密度灶為其特徵。病變好發於皮質及皮質下區,不發生於小腦和腦幹。

腦內囊腫

表皮樣囊腫

:水樣低密度或脂肪密度灶,多見於第四腦室和較大的腦池、腦裂內。

蛛網膜囊腫

:區域性腦池或腦裂增寬、腦組織受壓,增強後不強化。通常無臨床症狀

腦腫瘤

部分腦腫瘤CT 平掃表現腦內單發低密度病變,其除了發病部位不同外,CT 表現也各不相同。

星形細胞瘤

,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兒童多見於小腦。平掃表現為界限較銳利的低密度區,有時可見與正常腦組織等密度的結節影突入。增強無強化或結節樣強化。

囊性顱咽管瘤

多見於兒童,位於鞍上或鞍內,平掃表現為圓形、卵圓形或分葉狀低密度影,增強可見環狀、弧線狀強化或多房狀。

膽脂瘤又稱上皮樣囊腫

,好位於鞍上、橋小腦角及腦室附近,平掃為類圓形的邊界銳利低密度,CT 值低於腦脊液,增強絕大多數無強化。

血管網織細胞瘤又稱血管母細胞瘤

,好發於小腦,單囊多見,平掃為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囊性病變,邊界清,壁結節為等密度,增強後,邊緣環行強化,壁結節及實性腫瘤為均勻強化。

聽神經瘤

是橋小腦角區最常見的腫瘤,多見於中年人,平掃多為等密度,其次為低密度,高密度少見,增強多為均勻強化或周邊環形強化。

腦轉移瘤

,顧名思義就是指由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透過多種途徑(血液、淋巴液等)轉移至腦組織的惡性腫瘤。最常見的前五位原發惡性腫瘤依次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消化道腫瘤和腎癌。

其他

腦血吸蟲病

:急性期為低密度病灶,多見於頂、枕葉。

腦缺氧

:腦實質內低密度灶,多見於分水嶺區、腦室周圍白質和基底節區,增強後明顯強化。

帶狀皰疹病毒腦炎

:邊緣模糊的低密度灶,常累及顳、額、枕葉深部,豆狀核常不受侵犯,增強後不均勻強化。

多發性硬化

:側腦室周圍多發低密度灶,增強後有強化或無強化及腦萎縮三種特徵。

嬰兒腳氣病

:雙側基底節豆狀核及尾狀核頭部低密度灶。呈 “八 ” 字形或蝴蝶翼狀。

顱腦CT的低密度病灶

堅持科普,希望醫生和患者少走彎路,疾病得到儘早診治!

顱腦CT的低密度病灶

免責宣告:本站所有影片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或參考文獻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內容、資料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與本人所在工作部門的立場無關!

顱腦CT的低密度病灶

喜歡就點個“

在看

”吧

謝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