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活用經方治療過敏性鼻炎

作者:王海龍

單位:易縣中醫醫院

中醫的靈魂在於經典,經典的實用體現在經方。經方的本質就是三個病位上的陰證、陽證。正如《醫宗金鑑》所言“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傷寒論【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

表證分陰陽,發熱惡寒者,因正邪交爭有力,正氣相對不虛,因此屬於陽證,直接發汗解表即可。而無熱惡寒因正氣不足無力與邪相爭,因此屬陰證範疇,需要強壯溫陽解表。

表陽證為太陽病,代表方劑為麻黃湯、桂枝湯;表陰證為少陰病,代表方劑為麻黃附子甘草湯、桂枝加附子湯等。

桂枝加附子湯,我們可以看作是桂枝湯陷於陰證者,所以加入附子。麻黃附子甘草湯,我們同樣可以認為是,麻黃甘草湯陷入於陰證者,所以加附子,即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附子的原因就是在於附子強壯溫陽的作用,配伍麻黃、桂枝等以溫陽解表。正如清代醫家張璐在談到桂枝加附子湯時說:“用桂枝湯者,和在表之營衛,加附子者,壯表之元陽”。明確指出了附子是“壯表之元陽”,即附子有強壯溫陽之功效。

那麼當我們臨床上遇到外邪裡飲證時,而外邪陷入陰證時是不是同樣可以加入附子來強壯溫陽呢?

我們先來看馬家駒老師的案例。

曹XX 男 37歲 初診日期:3月27日

患者過敏性鼻炎5年,每於春季花粉期發作。刻下:鼻癢、眼癢,鼻塞流涕,涕清量多,偶感咽癢,咽中有痰,遇冷或刺激性氣味噴嚏不斷。無明顯汗出,怕冷。納差,口中和,易疲乏。大便溏日1-2行,夜尿1-2行,舌淡胖齒痕苔潤,脈沉細無力。

處方:

桂枝12白芍12生麻黃6炒紫蘇子18

乾薑6細辛6醋五味子6炙甘草10

葛根30茯苓15麩炒白朮15黑順片15(先煎)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二診:4月3日

患者訴服藥當天,遵醫囑加用輔汗法,蓋被啜粥後,微微汗出一次,然後鼻塞、咽部症狀都明顯減輕,自感身體特別輕鬆。

刻下:眼癢、鼻癢已。流涕明顯減少,偶感鼻塞、噴嚏。晨起偶半咯痰,無明顯汗出,仍怕冷,全身睏乏明顯好轉。納可,口中和,大便溏日1-2行,夜尿1行,舌淡胖齒痕苔潤,脈沉細無力。

處方:

桂枝12白芍12紫蘇葉10黨參10

乾薑6細辛6醋五味子6炙甘草10

葛根15茯苓15麩炒白朮15黑順片15(先煎)

7劑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溫服 每日一劑/7天。

按:經方臨證,當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本案患者初診鼻癢、眼癢,鼻塞流涕,遇冷或刺激性氣味噴嚏不斷,無汗,怕冷,為表證。涕清量多,偶感咽癢,咽中有痰,口中和,易疲乏,納差,大便溏日1-2行,夜尿1-2行,舌淡胖齒痕苔潤,為典型太陰病痰飲水溼證。看到這裡會很自然的想到,這不典型的外邪裡飲小青龍湯證嗎?然其疲乏而脈沉細無力等,一派機能沉衰不足之象,故其病性為陰。六經應為少陰太陰合病夾飲。

病在表當以汗法,而表之陰應伍以溫陽;病在太陰法以溫補,兼有水飲更以溫化。法已立,方隨法出。然典型少陰太陰合病夾飲方當屬麻附辛湯。而此患表、飲均重,恐麻附辛所能及也。

小青龍湯為外邪裡飲代表方,這裡的外邪指的就是太陽病,裡飲指的就是太陰病的痰飲水溼,即太陽太陰合病。而本案為外邪陷入陰證即少陰太陰合病,我們就在在小青龍湯中伍以附子以達到強壯溫陽解表化飲之目的。

因小青龍原方中有半夏,但加入附子後,恐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故去之。代之以紫蘇子,加苓術加大化飲力量。方中麻黃量為6g,正如【30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取其微發汗,方證相應,故二診時諸證向愈。

二診表證已明顯減輕故去麻黃、紫蘇子,代之以紫蘇葉,繼續鞏固治療。傷寒論小青龍湯方後注中有“若噎著,去麻黃,加附子一枚。”胡老認為,恐非仲景意,故舍而不從。

我們臨床中強調的是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方,有是證用是藥。沒有這個證自然不能用這個方藥了,因此禁忌症在我們看來是不存在的。

縱觀傷寒論,仲景也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在告訴我們113方,而是處處以例示人,教人以準則。正如胡老曾言:仲景為闡明“萬病一致”的變化規律和診治法則,乃著《傷寒論》以作示具範,故我常謂“萬病之治法,已盡於《傷寒》一書;而萬病之治方,則《傷寒》一書實有未備”。

蓋疾病之種類至多,為病的證候至變,若盡病盡證的各立一方,亦勢有所難能。但為精究仲師之法,辨證平脈,以別陰陽,以分六經,以釐定方藥,則萬病之治,亦復何難之有!若不深究其法,而只泥守其方,生吞活剝,不知制裁,如何不自誤而誤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