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臨床見聞 | 胃腸道惡性腫瘤術後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臨床對照探討

本次研究分析胃腸道惡性腫瘤術後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臨床效果,現將過程和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我院於2012年2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90例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方法將其均分為觀察組(n=45)和對照組(n=45),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為42~70歲,本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3。1±2。4)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為41~72歲,本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4。7±3。4)歲。本研究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對比,並未呈現統計學意義,資料間加強了臨床研究性。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術前均採用瀉藥進行導瀉,隨後將胃管進行預留。手術過程中,觀察組患者選擇腸內應用,在胃內放置鼻腸管,採用營養液中包含19。5g脂肪、61。5g碳水化合物、20g蛋白質以及3。0g礦物質,2100kJ熱量。手術後透過鼻腸管對患者實施營養,第1日、第2日予以500mL,第3日予以1000mL,第4日開始予以患者全量,每日為1750mL,剩餘液體對其以靜脈方式進行補給。對照組則選擇腸外營養,將葡萄糖、胰島素、氯化鈉溶液以及維生素依據相應的比例製作成營養液,對患者透過中心靜脈予以滴入,手術後第1日予以50%量,手術後第2日予以全量。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後均選擇胃腸減壓方法,如患者未出現不良反應則將胃管進行拔除。

2、結果

2.1    分析兩組患者術前術後的相關指標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前體質量、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淋巴細胞總數進行統計對比,未呈現出統計學意義,而兩組患者術後比對上述指標,統計學意義因P<0。05產生,見表1。

臨床見聞 | 胃腸道惡性腫瘤術後早期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臨床對照探討

2.2    分析兩組患者住院相關指標

對兩組患者肛門排氣用時、排便用時以及住院用時進行統計對比,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形成,見表2。

3、討論

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後,在早期需要對其提供相應的營養支援,以免術後出現併發症。通常情況下,患者均選擇腸外營養支援,其腸外應用吸收速度較快,具有較高的利用率,然而伴隨臨床研究發現,腸外營養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然而極易產生一系列併發症,並且對患者長時間進行腸外營養,會使胃腸功能產生異常從而出現感染。本次研究對比腸外營養以及腸內營養的臨床療效,結果證實,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後體質量、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淋巴細胞總數進行統計對比統計學意義形成,而患者肛門排氣用時、排便用時以及住院用時進行統計對比,差異性存在。其腸內營養支援可促進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復,同時能夠對其原料以及能量進行供應,此外腸內營養中的物質為免疫調節劑,可將有毒性的物質進行充分清除,與此同時對患者術後進行腸內營養能夠確保腸黏膜細胞的完整性,可第腸道菌群異位進行抑制,從而減少感染現象的發生。

透過上述研究後可知,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後實施腸內營養,能夠將患者自身的免疫力進行提升,從而將其營養狀態予以改善,可在臨床中進行大力推廣。

原作者:張曉勇,吉龍舟

原作者單位:青海省互助縣人民醫院外一科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