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洋豬入侵中國,中國養殖9千年的“本土黑豬”,陷入滅絕危機?

新石器時代開始於距今約1萬年前,農業方興未艾,陶器的發明使用,遊牧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使人類文明進入嶄新的時代!

新時代誕生了新景象,養殖業逐漸興盛,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客”,而養豬業首當其衝,地位斐然。

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家豬頭骨,出現在距今約9000-7500年的河南舞陽新石器時代遺蹟中。依上可見,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便已有意識地開始馴養家豬了。

先民根據野豬的習性,對野豬加以飼養和繁衍,總結出一套馴養的技術和經驗,簡而言之,即“選種+圈養+閹割”。

​洋豬入侵中國,中國養殖9千年的“本土黑豬”,陷入滅絕危機?

我國養殖長達9千年的豬,是黑豬,比如金華豬、榮昌豬、太湖豬和寧鄉豬。這些豬往往全身黑毛,四腳發白,耳朵大,嘴巴短,“一臉大褶子”。

我們現在看到的白豬,其實都是外來侵入者。近年來,隨著洋豬“入侵”我國,我國已養殖9千年的本土黑豬,陷入絕境,或遭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中國養殖9千年的“本土黑豬”,陷入滅絕危機?

“洋豬”入侵中國,本土的黑豬或遭滅絕。

新中國成立以來,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農業形勢不容樂觀,恰在此時,國人發現養豬是好的營生手段。

洋豬“入侵史”

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是建國初期,由於資源被封鎖和受限,育種專家們可利用的資源很少,只能從以前的中外雜交豬入手,培育出適合批次生產的豬種,比如上海白豬、吉林黑豬等,中外“混血”,兼具本地豬和外國豬的優點。

第二個階段

是七十年代初,國內外市場對瘦肉豬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國相繼從美、日、泰和匈牙利等國,引進了杜洛克種豬;並以重點研究如何提高瘦肉率,一方面具備瘦肉豬快速增重的優點,另一方面兼具本地土豬生存和繁育能力強的優點。

​洋豬入侵中國,中國養殖9千年的“本土黑豬”,陷入滅絕危機?

第三階段

,丹麥的長白豬、英國原產的大約夏豬等“外來戶”,相繼被引入中國,約克夏豬是近兩年爆火的動畫片《小豬佩奇》的原型,也是優質的瘦肉型豬和醃肉型豬。

於是,這些外來的商品豬,很快便佔領了我國的養殖池和豬肉市場;而本土黑豬的生存空間,遭受擠壓,越來越小。

本土的黑豬歲繁殖力強,成熟快,肉質好,適應性強;但是,一般來說,本土黑豬飼養週期長,料肉比低,一年才能出欄。而洋白豬的成長週期短,往往只要5個月,並且瘦肉率高,投入產出比更高。

除此之外,土豬容易堆積脂肪,瘦肉相對少。所以,本土黑豬難以適應當今的市場環境,遭遇危機,在所難免。

另一個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對豬肉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僅以2020年為例,全國豬肉產量高達4113萬噸

,本土黑豬已然處於嚴重被動落後的局面,因為生長期過於漫長;人們也逐漸喜歡吃瘦肉,不喜歡吃肥肉,瘦肉型豬更受歡迎。

因此,養豬戶“倒戈”,紛紛開始飼養外來的洋豬,大量引起外國豬種,從而導致本土豬數量開始暴跌。

世界上共有300多種豬,我國的土豬就有125種,但如今只剩下88種

;更可悲的是,這88個品種,也遭遇生存的危機,面臨“絕種”的危險。比如,江口蘿蔔豬和官莊花豬等豬種即將滅絕。

​洋豬入侵中國,中國養殖9千年的“本土黑豬”,陷入滅絕危機?

以四川的成華豬為例,一身黑,腦袋大,脖子粗,四肢短,肉質肥,所以做出的回鍋肉,香糯可口,肥而不膩,肉香四溢。但因為飼養週期長,脂肪率高,截至2013年5月為止只剩下100頭左右。

據川農大教授、成都市畜牧場特聘專家姜延志介紹,成華豬和江口蘿蔔豬的肌內脂肪含量高達3。5%,是洋豬的3倍以上。豬肉是否好吃,口感如何,根本來說,由肌內脂肪含量的高低決定。

而這一切,高度濃縮在短短20年不到的時間裡。94年之前,我國土豬高至90%的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一瀉千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僅2%,此後,市場佔有率跌到幾乎消失。30年,我們人的一生,也才度過⅓,而一個物種卻瀕臨滅絕。

土豬防衛戰,第一槍已打響。

現在國家與地方陸續建立了保種場,用“撒網收集,圈養保護”的方法,來“拯救”日漸稀少的地方豬種豬。

截至2019年6月,我國已建成“國家級地方豬遺傳資源保種場”55個、保護區7個和國家級家畜基因庫1個。

保護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地方種豬的現有形態,儘量不改變其外觀和生產效能,並採用一些雜交的方法,在保留地方豬既有特點的情況下進行繁育。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人類對瘦肉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也造成本土黑豬“失寵”,但本土黑豬可走特色化路線佔領一定的市場。

比如剛才提到的

成華豬適合做回鍋肉

,很多最正宗的中國菜,都是用本土豬做的,因為風味更佳。比如,家喻戶曉的

宣威火腿

,應用金沙江一帶的烏金豬,才夠地道美味;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最喜歡的

東坡肉

,應用浙江地區的“二頭烏”土豬,才夠正宗好吃。

我們應保護本土豬,並將其推向市場,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比如,洋豬體格雖大,能長到300公斤,且瘦肉率很高,但缺點也顯而易見!比如,母豬產仔量少,發情不明顯,難以配種,白肌和黑乾肉(正規市場不容許出現的肉型)的比例超標,抗病能力差,對飼養管理要求高。

現在的豬肉為什麼不好吃?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話題,但是尚未有明確的答案。可是人們越來越貪圖口舌之快,於是土豬肉也有了一定的市場。

此外,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的生豬存欄量和產量,高達全世界的一半;而豬肉的出口量只佔全世界的3%。豬肉的出口價格,比美國的低30%左右。

因為土豬比洋豬的口感好,即便出口到國外,賣到高價,仍然具有優勢,這貨是國內土豬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突破口。

上世紀80年代後,國內的梅山豬因為繁殖力高,在法、英、美、日等多個國家備受重視,加以引進,並和當地的豬種進行了雜交試驗,配種出新品種,使豬群的繁殖能力增強,產仔數明顯提升。

國外對中國土豬都如此重視,我們國人怎麼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拱手相讓,讓外國人發揚光大呢?

願在大家的努力下,2千年後,中國的土豬可以征服全世界!

您覺得養土豬利潤大,還是養洋豬的利潤大?歡迎留言評論!

關注我,第一時間盡收養豬資訊和技術乾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