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益氣通腑,試試通腑三兩三。

通腑三兩三

基礎方:黃芪30g、大黃15~30g、當歸30g、甘草10g、葶藶子20g、枳實15g、赤白芍15g、莪白朮15,五靈脂15g、元胡15g、厚朴10g、桃仁15g、桂枝10。

功能:益氣通腑。

主治:腸粘連、腸梗阻。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停止從肛門排便排氣,腹透可見氣液平面,素脾胃不健,

舌淡脈弱。

禁忌症:絞窄性腸梗阻、腫瘤佔位、胃石症導致的機械性腸梗阻,如胃石體積大於5mm者,皆不宜使用本方,儘早手術治療;正氣不虛而痞、滿、燥、實者也不宜使用本方。

方解: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若積滯壅塞,或氣虛血瘀,或粘連梗阻,或痰飲內停,無力執行,腑氣不通,致使升降幃和,上則飲食不入,下則二便不通,治此當以芪、術持中央以運四旁,補中氣健脾胃,枳、樸、大黃盪滌胃腸,陳痤去而胃腸潔,五靈脂、元胡、桃仁、當歸、芍藥行血消,癥瘕盡而營衛昌,葶藶子瀉下逐水,桂枝辛通溫散、興奮腸管,合而成方,補而不滯,通而不傷,攻補兼施,並行不悖,則腑氣可通,升降出入正常。

加減:脾胃虛寒加乾薑,甚者加附子,瘀血重者加水蛭,發熱加柴胡、黃芩,嘔逆加半夏,源於飲食不節,如胃石症,重用雞內金、檳榔、草果;燥實內結加

芒硝。

益氣通腑,試試通腑三兩三。

附:大黃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其瀉下清熱之功婦孺皆知,《神農本草經》:“破症瘕積聚,留飲留食,盪滌腸胃,推陳出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乃四維之良將,“通宣一切氣……洩壅滯水氣…利大小便”(《大明本草》),所含蒽醌衍生物小量苦寒健胃,大量刺激大腸,促進蠕動,攻堅擊銳之力勢不可擋,但也有研究得出大劑量反而抑制腸管蠕動,使通下作用減小的結果,所以其用量應以臨床療效為標準,不必刻板。同時對先賢所謂“逐邪不拘結糞”、“邪未盡可頻下”等論需審視,對於純實無虛者確可放用之,但是邪實內結,正氣無傷者鮮矣,如腸梗阻,無是粘連性、機械性,皆致上飲食不得入,下二便不能通,正氣摧殘,神疲惓怠,若強行攻破,無異於自撤瀋籬,蠻補則必致閉門留寇,壅塞脹滿,犯虛虛實實之戒,在此攻補兩難之際,必與黃芪、當歸相伍,氣應雙補,益氣攻下,扶正祛邪,如此可收腑通氣暢、邪去正安之效。而且,其活血通經、化瘀止血之功也發揮得淋盡致。另外,部分病人服藥後在腸管將通未通之時,可以出現腹脹殊甚,憋悶難忍,及或嘔吐、劇烈腹痛,此正值正邪交爭之際,藥中病所邪尋出路之時,要胸有定見,須大劑再進,不可遲疑,待腑氣一通,諸般險象頓然全消。

本文來源於三兩三應用與研究,向作者致敬

如果您覺得本文不錯,請轉發點贊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