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顱腦是全身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轉移器官之一。顱腦轉移瘤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轉移;另一種是顱外惡性腫瘤透過血行播散轉移至腦。臨床上以後者更多見。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在出現腦轉移的顱外惡性腫瘤中,在發生腦轉移的原發腫瘤中,以肺癌最常見,其次為乳腺癌和消化道來源的腫瘤;腦部是最常見的遠處轉移器官之一,有時患者可以作為首發症狀而就診;隨著臨床醫師警惕性的提高和檢查手段的進步,單發腦轉移所佔比例明顯增加,且以頂葉最常見,其次為枕葉、額葉和小腦半球。同時,腦膜轉移逐漸被認識,其檢出率也在不斷提高。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腦轉移可以作為首發症狀而就診,另外,有近 10% 的患者就診時已同時伴有顱內轉移。這兩種情況均以肺癌為主,其中腺癌與小細胞肺癌佔絕大多。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磁共振成像(MRI)是目前公認的診斷或除外腦轉移瘤的最佳影像檢查手段。灰白質交界處或灰質內是腦轉移瘤的最好發部位,這可能與腫瘤細胞易停留在腦動脈的終末支有關,而腦幹、丘腦與基底節區相對少見。由於瘤體生長迅速,常因相對缺血而發生瘤內的壞死或囊變,MRI表現為不規則的環形或結節狀強化。既往認為,腦轉移瘤周圍多有明顯的水腫,即所謂的“小腫瘤,大水腫” 。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小於1。0cm 的病灶一般無或僅有輕度水腫,大於3。0cm 病灶多有明顯水腫 。重度水腫壓迫鄰近腦組織移位應警惕發生腦疝的可能,此時需臨床緊急處理。學者認為腫瘤水腫程度可能與腫瘤所在位置有關,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的病灶,由於細胞外滲出的水分可以透過腦脊液重新吸收,因此水腫相對較輕。腦轉移瘤可以發生瘤內出血, 偶見以囊性為主的轉移瘤,而鈣化罕見。

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與臨床醫生警惕性的提高,發腦轉移瘤的檢出率越來越高。其中以頂葉最常見,次為枕葉、額葉和小腦半球。單發腦轉移瘤,尤其是在原發惡性腫瘤病史不明情況下的單發轉移瘤,有時需要與顱內某些原發腫瘤進行鑑別。由於成人原發腦內腫瘤以幕上大腦半球多見,因此如果發現幕下小腦半球的單發腫瘤,建議應首先除外轉移瘤的可能。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惡性腫瘤的腦內轉移多見於腫瘤的晚期,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腦內轉移。腦膜轉移的MRI表現可以分為4型別:

①軟腦膜-蛛網膜型:表現為腦表面連續的可延伸至腦溝內的細線狀或結節狀強化;

②硬腦膜-蛛網膜型:表現為顱骨內板大腦凸面連續的、粗的弧線形強化,不延伸至腦溝內;

③室管膜下強化:表現為沿室管膜的線狀或結節狀強化;

④單純腦積水,而無明確的轉移灶,此時需結合臨床病史及體徵進行診斷。

臨床以第一型較常見,這是因為軟腦膜的供血血管與腦實質的供血血管一致,均是由頸內動脈供血,且血供豐富,細胞進入血管末梢分支的機會與數量佔優勢。

腦轉移瘤的鑑別診斷主要包括某些顱內原發腫瘤、腦血管病及腦內炎性或肉芽腫性病變等。另外,一些小血管斷面或掃描過程中產生的影象偽影,也需要在影象分析的過程中細緻觀察,正確認識,以免誤診為小轉移瘤。

需要與腦轉移瘤鑑別的顱內腫瘤主要包括膠質母細胞瘤、淋巴瘤、腦膜瘤等。膠質母細胞瘤以青壯年多見,發病年齡相對較低,病史相對較長。與轉移瘤相比,腫瘤位置較深,以皮層下多見,因其為浸潤性生長,無明確腫瘤邊界,MRI增強掃描表現為邊界不清的花環狀強化灶,中心為壞死,可以伴有出血,腫瘤可以跨葉裂生長,這一點在轉移瘤中很少見。

除了與顱內腫瘤進行鑑別外,腦轉移瘤有時還需要與腦缺血性病變進行鑑別,包括脫髓鞘改變與腦梗死等。脫髓鞘改變或腔隙性腦梗死多發生在深部白質區,邊緣模糊,T1 加權像可以為等或稍低訊號,T2 加權像為稍高或高訊號,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可以與腦轉移瘤進行鑑別。範圍較大的腦梗死臨床多起病急,發生於大腦中動脈分佈區,灰白質均可受累,多呈楔形分佈。梗死發生後1~2 周內行增強MRI檢查可以出現沿腦回走行的條線樣強化,與新生的毛細血管再灌注有關,有時需要與腦膜轉移進行鑑別。腦膜轉移多發生於惡性腫瘤的晚期,病史多已明確,而腦梗死起病急,沿血管分佈走行的楔形分佈是其典型特徵。

感染性病變如腦膿腫、腦結核多為較規則的環形強化,內為規則膿腔,周圍有明顯水腫,臨床多有發熱史或全身其他部位的結核病史, 與轉移瘤多不難鑑別。

腦內小血管斷面或小的血管畸形需要與腦內微小轉移瘤進行鑑別,這就要求影像醫生能夠正確認識腦內解剖與小血管走行。如果在增強掃描某一影象顯示圓形強化的類結節,不能明確是血管還是小轉移瘤時,時就需要多個平面多角度觀察。

另外,腦轉移瘤放療後的放射性腦損傷與腫瘤復發的鑑別仍是影像診斷的難點。放射性腦損傷多發生於放療後的1~3 年內,在原病灶周圍出現較規則的花環狀強化,水腫程度相對較輕;而腫瘤復發多形態不規則,呈不規則環狀或結節狀強化,周圍水腫多較重。有報道 MRI波譜分析對二者的鑑別有一定價值。

參考文獻

[1]張紅梅。顱腦轉移瘤的MRI診斷與鑑別診斷[J]。中國臨床醫生,2014,42(04):2-5。

[2]吳譯,林曉平,呂衍春。腦轉移瘤的影像學診斷[J]。廣東醫學,2019,40(01):3-11。

[3]劉紅權,蔡躍慶。顱內轉移瘤的MR診斷[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164-165。

[4]孫朋朋,張貴祥。腦轉移瘤的磁共振成像新進展[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12):2306-2308。

[5]張冰,朱斌。DWI在膠質瘤與單發轉移瘤及其瘤周水腫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誌,2006(02):80-83。

堅持科普,希望醫生和患者少走彎路,疾病得到儘早診治!

【科普】腦轉移的來源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顱內原發腫瘤的腦內播散與

免責宣告:本站所有影片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或參考文獻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內容、資料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與本人所在工作部門的立場無關!

喜歡就點個“

在看

”吧

謝謝!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