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人生】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張棗張棗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 張棗

人生 70 古來稀。作為一名大齡博士,畢業後蹉跎幾年,人生就已然過半。回首半生,感慨萬千。讀博是一件既讓人興奮又備受折磨的時光,除了學位之外,我收穫了知識、快樂和喜悅,也收穫了沮喪、遺憾和後悔。

今天就來聊聊讀博期間那些後悔的事。

01 學術

既然是讀博,那就先從學術講起吧。

第一件後悔的事,是直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才發現當初對很多文獻的檢索和閱讀遠遠不夠。

有些關鍵文獻,要麼沒找到,要麼找到了卻沒仔細閱讀。課題推進中的很多問題,其實文獻裡都描述過,就是因為自己沒查詢到沒仔細讀,繞了圈子,耽誤時間。即便解決了的問題,很多也是靠運氣,東碰西碰地得到想要的結果。

讀博時,心裡有種無謂的自大,總覺得自己碰到的問題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沒有人碰到過的,認為這些只能靠自己試。導師也說要多試錯,先定位問題,再解決。於是我一週 80 多個小時都泡在實驗室裡,好像特別刻苦似的。現在看來,這個辦法很不聰明。前人明明碰到過的,甚至解決了的問題,自己還在瞎試,全都是無用功。

要知道,當代學術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學術期刊和各類出版物非常多。幾乎所有你碰到的問題,都有前人碰到過。哪怕不是完全一樣,也總會有很接近很類似的。所以,

精確地閱讀文獻對解決自己碰到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具體地說,

精確地閱讀文獻包括至少兩個方面,第一是要查詢所需要的文獻,第二個是要仔仔細細地讀完。

很多人讀文獻很粗略,看看標題,看看 abstract,再看看文獻裡的圖表,最後看看結論。這是不行的,很多關鍵資訊只在正文裡,甚至是 supporting information 中才有,一定要仔細讀才能發現。

可能也正是因為文獻閱讀不夠,走了很多彎路,所以在我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發現在專案的關鍵問題處理上,有一些急於求成的地方。比如我記憶很深的一個反應是疊氮的取代,在我的底物上試了很多方法,都沒做上去。為了儘快推進,我用了一個很醜陋的路線,多做了六七步反應來繞開這個疊氮的取代。這可能是常用的思路和方式。最後,專案算是完成了,但總覺得有缺憾。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有人解決過的,只是我沒查到文獻,不知道。雖然現在我不敢說試了文獻中的方法就一定成,但一個專案中類似的情況這麼多,總有能成的吧?

其實這裡面有個處理矛盾的問題。我們讀博,肯定是要完成一個總的專案,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可能對於某個小步驟上的一些探索,也會做出些非常有價值的工作。功利地說,就是大專案發大文章,小步驟解決得漂亮,可以發小文章。但我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一個小步驟上深挖,能不能挖出好東西來。於是常常患得患失,如食雞肋。也許,這就是讀博期間焦慮的原因之一吧。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這個矛盾該如何平衡,可能要靠運氣?或者靠學術直覺?大概多跟導師交流一下會比較好吧。

02 生活

聊完學術,該聊聊讀博期間的生活。

很多人都有興趣愛好,

很多人因為讀博放棄了自己的愛好,我也是

。這是我特別後悔的事情之一。

我很喜歡踢球。博士剛開始的幾年,工作太忙,幾乎沒踢過。踢一個小時球,連上前面準備加後面收拾,就奔著兩個小時去了。萬一受點小傷什麼的,還得修養,比較花時間。這直接導致我讀博頭幾年過勞肥,體重暴增三十斤。後來我發現體質實在下降太快,自己害怕了,擠時間每週運動一次,踢球一個半小時。

很多博士並不是書呆子,人嘛,都有自己的愛好。

我跟不少人交流過讀博期間平衡學業和愛好的問題,發現不少人有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是讀博期間先放一放,等到工作以後再重新撿起來。

對於這種想法,我只能說拿衣服!

博士畢業後可能在學習和研究上花費的絕對時間減少了,但家庭和生活瑣事帶來的必要時間花費會指數級增加。到時候,恐怕更是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怎麼還能重拾愛好呢?過去說「社畜」,現在講「打工人」,這兩個詞裡似乎都帶著點沒有時間深耕自己愛好的意味。當然,這裡的愛好可不是指打手遊或者刷劇,咱們得整點不一樣的。

跟愛好有點相關的,就是社交參與度了。

大多數放棄了自己愛好的博士生們,常常也不怎麼參加社交活動,整天在實驗室待著。

有些性格稍微內向的,幾年下來,連隔壁實驗室的人都認不全。人畢竟是社會動物,雖然搞定課題肯定要靠自己,但解決一些其他問題,或者跟課題有關的間接性的輔助工作,總是需要朋友嘛~~

這裡面暗示出博士培養的底層問題 —— 讀博究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完成一個專案,順手發幾篇論文?還是透過博士培養達到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我想,就算不從政治正確的角度說一些道貌岸然的話,很多人也更傾向於後者吧?

所謂的全面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會跟人打交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些學術上很厲害的大牛,絕大多數都非常 social,在社交方面的能力至少在平均線以上。哪怕有的人私下頤指氣使,情商堪憂,但至少在公開的場合裡,他們對社交規則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而且當代學術發展是離不開學術交流的,如果從全人類學術發展的歷史看,現在應該是學術交流最密集的時期,從這個角度講,博士的培養中也應該包括跟人打交道,交朋友的能力。

到這裡,我們可以把興趣愛好和社交活動合起來談一下。讀博士,愛好學術,愛好真理,愛好知識,肯定能在學術方面交到朋友。除此之外,透過共同的興趣比如一起玩球,一起爬山,甚至一起逛博物館聽演唱會都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不要簡單把這些朋友看成是玩伴哦!在專案進展緩慢,情緒低落或者因為其他負面情緒而鑽牛角尖兒的時候,這些朋友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幫助你 —— 搞不好會有再造之恩。

03 論文

最後,咱們未能免俗地聊聊論文。

讀博嘛,誰不希望儘可能多地發表論文呢。

最起碼的,很多高校對於博士畢業還有發表論文的硬指標。海外大多數高校理論上是沒有這樣的指標的,一個博士可以不發表任何論文就拿到學位。對於這個區別,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覺得特別不可思議。後來,一位我很敬重的教授解答了我的疑惑:博士為什麼必須要發表期刊論文呢?畢業論文字身就是出版物,絕對比讀博期間發表的任何期刊論文更詳細更確切,對於畢業而言足夠了。

道理確實對極了!如果導師不太 push,很多人自己放鬆要求,邊玩邊拿到博士學位。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冰冷的世界依然難改變,即便拋開功利的視角,以務實的眼光去看待發表論文這個問題,我們的點滴成果,還是應該寫成期刊論文發表。Forget IF。 Screw it!

期刊論文的撰寫很考驗一位博士對手頭專案的理解,對駕馭科技語言的能力也是一次考驗

;稿件完成後,在 peer review 裡會有匿名高手給出專業的意見,往往很有啟發性;若是稿件有幸發表,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雜誌,也能讓學界其他人知道 —— 就算不爭優先權,對整個學界也是有好處的。考慮到博士就業時候人才引進的方方面面,發表期刊論文的好處那就更多了。

當然,發表論文也得取之有道。

有的人喜歡把一些小成果,做一點就發一點,有一點就發一點;有的人則喜歡憋大招,發就要發好雜誌,要麼就別發。發表論文的節點如何選,是幾乎每個實驗室都會碰到的問題,有時候學生跟導師還會發生衝突,比如學生覺得可以發了,老師覺得課題還可以再做做,能發更高水平的期刊。這時就需要師生之間多多溝通了,剛好也是前面提到的跟人打交道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

咱們發論文,一定要誠實,不能耍滑頭。

比如我聽說某個做材料的博士,用一個方法一口氣燒了 80 多種新材料,然後他就每十來個發篇論文,一直到博士畢業讀完博後還沒發完。不少人認為這種發論文的方式非常聰明。有更會做計劃的,能一直髮到走上工作崗位。其實同行都不傻的,是不是灌水,人家都不用下載文章來看,看看標題,看一下 abstract 就知道。而且現在政府我提倡代表作制度,這些行文類似的小文章可能還會拉低別人給予的評價。

這個世界上,不同人有不同的活法。對同樣的遊戲規則,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嚴格來說,灌水不屬於學術不端,也沒人管得了灌水論文。怎麼說呢,取捨存乎一心吧。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專門採訪了不同專業的多位博士,請他們分享一下讀博期間後悔的事。非常意外的,竟然有大約一半的人說自己讀博期間沒有後悔的事。有的確實運氣很好,做的也不是實驗科學,輕輕鬆鬆拿到學位,讀博很開心;有的則是讀博期間非常努力,就算有不完的地方,有遺憾,現在回想起來也已經竭盡所能了,所以沒什麼可後悔的。

這倒是啟發我思考另一個問題:

究竟怎樣做,才能人生無悔?

答案已經給出了 —— 你應該知道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