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醫中藥,生地黃的功效及應用

中醫中藥,生地黃的功效及應用

圖片來源於網路

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鮮用

稱鮮地黃

;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

稱生地黃

鮮地黃:

肉質,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為佳。

生地黃:

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具黏性,無臭,味微甜者為佳。

【別名】

地黃、野地黃、酒壺花、山菸根、生地黃、鮮生地。

效能歸經

甘、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

鮮地黃: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中醫中藥,生地黃的功效及應用

圖片來源於網路

【應用】一般用10~15g。

1、熱入營血,溫毒發斑:

本藥甘寒,入營血分。善於清熱涼血,故常用治溫熱病熱入營血,溫毒發斑,治溫熱病熱入營分,壯熱煩渴,神昏舌,常與玄參、連翹、黃連等藥配伍;若熱入血分,身熱發斑,甚則神昏譫語,常與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配伍;若血熱毒盛,發斑發疹,色紫暗者,常與大青葉、水牛角等藥配伍。

2、血熱出血:

本藥善於清解營血分之熱而有涼血止血之功,用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常與側柏葉、荷葉、艾葉等配伍;若治血熱便血、尿血,常與地榆、槐花、小薊等配伍;若治血熱崩漏或產後出血,可與茜草、苧麻根等配伍。

3、熱病傷陰,舌隆煩渴,內熱消渴:

本藥甘寒質潤,功能清熱養陰生津,治熱病傷陰,煩渴多飲,舌絳者常配伍麥冬、沙參、玉竹等藥;治陰虛內熱之消渴,可配伍山藥、黃芪、葛根等藥。

4、陰虛發熱,骨蒸勞熱:

本藥甘寒養陰清熱,入緊經,能滋腎陰面降虛火,養陰津而洩伏熱。治陰虛內熱,骨蒸潮熱,常與知母、麥冬、地骨皮等配伍;若溫病後期,餘熱未盡,陰已傷,邪伏陰分,夜熱早涼,舌紅脈數者,常配伍青蒿、鱉甲、知母等。

5、津傷便秘:

本藥甘寒質潤,善於滋陰潤燥以通便,治療陰虛津傷,腸燥便秘者,常與玄參、麥冬等配伍。

【注意事項】

脾虛溼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中醫中藥,生地黃的功效及應用

圖片來源於網路

【現代研究】

本藥主要含有梓醇、二輕梓醇、乙樣醇、地黃苷、桃葉珊瑚苷、密力特苷、單密力特苷、去羥梔子苷、筋骨草苷等環萜烯苷類及毛蕊花糖苷等苯乙醇苷類成分。此外,還含有β―谷甾醇、多種氨基酸和糖類等。有降糖,抗胃潰瘍,造血,止血,抗骨質疏鬆等作用。

【附方】

《備急千金要方》羊肉生地黃湯:羊肉600g,生地黃(切)30g,桂心、當歸、甘草、芎藭、人參各6g,芍藥9g,治產後腹痛。

《景嶽全書》生地黃煎:生地、當歸、炙黃芪、炙甘草、麻黃根、浮小麥、黃連、黃芩、黃柏各3g,治陰虛火旺引起的盜汗。

《小兒藥證直訣》導赤散:生地黃6g,木通6g,生甘草梢6g,主治心經火熱證。

《蘭室秘藏》清胃散:生地黃6g,當歸身6g,牡丹皮9g,黃連6g,升麻9g。主治胃火牙痛。

《蘭室秘藏》當歸六黃湯:當歸、生地黃、黃芩、黃柏、黃連、熟地黃各6g,黃芪12g,主治陰虛火旺盜汗。

《醫宗金鑑》桂附地黃湯:熟地12g,山萸肉、山藥各6g,丹皮、澤瀉、茯苓各4。5g,附子、肉桂各3g,治產後腎虛,遺尿不禁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