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食藥兩用一用,胃痛、胃痛、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中醫藥物調理!

食藥兩用一用,胃痛、胃痛、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中醫藥物調理!

胃痛

【潰瘍病,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常見的慢性胃病有潰瘍病、慢性胃炎、胃下垂以及胃神經官能症等。從中醫學分析,胃病之成因與肝、脾、胃有關,常見者如肝氣犯胃、脾胃虛寒、胃氣虛弱以及瘀血凝滯等,導致中焦氣機阻滯不通而作痛。而飲食冷熱不均、飢飽無常、氣候變化和情志過度與胃痛之發作也有重要關係。

概述

1.潰瘍病

潰瘍病上腹部有規律性疼痛,一般呈週期性發作。胃潰瘍多在進食後1~2小時內疼痛;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食後2~4小時內疼痛,進食後每可緩解。發作時上腹部有輕微壓痛,胃潰瘍壓痛點在正中線或偏左側,十二指腸潰瘍多偏右側。其症見噯氣、泛酸,情志激動則病加重,苔薄,脈弦,為“肝氣犯胃”;如胃痛固定不移,拒按或有積塊,大便色黑或見嘔血,舌邊有瘀點,脈弦澀,屬“血瘀不化”。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疼痛無明顯規律性,一般可有上腹部觸痛或隱痛,食慾減退,進食後其痛加重並有飽脹感。病程遷延,可見疲弱乏力,面色蒼白等全身症狀。如胃痛喜按,得溫則緩,嘔吐清水,心嘈,苔白或厚膩,舌質淡,畏寒,脈遲或細,證屬“脾胃虛寒”。

3.胃下垂

胃下垂多見於瘦長體型,食後上腹部有下墜感隱痛或脹痛,平臥後每可緩解。面色萎黃,食慾減退,便秘,瘦弱、乏力,苔薄膩,脈細緩,證屬“胃氣虛弱”。

4.胃神經官能症

胃神經官能症疼痛無規律,與飲食無聯絡;每以情志激動而發作,上腹一般無壓痛或有壓痛而部位常變動。兼睡臥不安及“肝氣犯胃”各症

治法

1.針刺和灸法

常用穴——內關,足三里,中脘。

備用穴——肝俞,脾俞,胃俞,膈俞;上脘,梁門,下脘;公孫、陽陵泉,太沖。

內關、足三里、中脘是胃脘痛的常用穴,一般先取內關或足三里,之後看病情需要再取中脘,即先遠取後近取。對緩解疼痛,和胃、寬中有良好作用。臨床研究證明,對胃潰瘍病等患者,針刺足三里等穴多引起蠕動增強、幽門開放、排空加速。有的還觀察到,當胃弛緩時,針刺使收縮波加強,胃緊張時則使之弛緩。

有關的背俞穴,對調整內臟功能具有良好的作用;還可以根據按壓檢查的敏感反應來取穴。對潰瘍病出血,宜取背穴為主。古人稱“血會膈俞”,配合肝、脾俞,均可治血證。

上脘、中脘、下脘、及梁門(左),是胃病的近取法,可分別交換選用。對胃下垂,可用透穴斜刺,如取中脘向水分穴方向斜刺,得氣後將針尖退至皮下再向大橫方向斜刺;針下脘時向天樞方向斜刺。或於中脘或下脘旁四寸處(名“提胃”和“胃上”)進針,向天樞方向斜透,捻針使產生胃部上抽感。還可根據X線診斷,當胃小彎處中線旁二寸進針,向臍中斜透,以増強收引感。對虛寒證,上穴可用艾條灸或間接灸法。

公孫為足太陰絡,能調理脾胃,有很好的鎮痛作用。《標幽賦》說:“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實驗報導,公孫、內關且能抑制胃酸的分泌。配用陽陵泉、太沖可以疏肝、利脅。

2.拔罐法

選用上腹部和背部穴位吸拔大號火罐,或配合針刺後進行。

3.耳針法

選穴——胃,十二指腸,交感,神門,皮質下。

4.埋線法(適用於潰瘍病)

選穴——胃俞透脾俞;中脘透上脘,上穴輪流使用,用羊腸線埋植,間隔20~30天1次。

5.穴位注射法

選穴——胃俞、脾俞、內關。用複方當歸注射液加10%葡萄糖注射液1:1配比後,每穴注射3ml,左右交替取穴。

附記

胃病症狀還見於肝膽疾患及胰腺炎,須注意鑑別。針刺治療可參照上法。潰瘍病穿孔等重症,應及時採取綜合治療。

醫案

【案1】胃痞(胃炎)

患者,35歲,1998年6月16日初診。

腹脹如鼓2年,伴噯氣、便秘。西醫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慢性結腸炎。

李教授認為應以調氣和胃,降逆除痞為治療原則。取膻中、天樞、關元、足三里、行間穴。足三里進針後,囑患者配合深呼吸,雖然患者已經腹部膨隆,但仍然要求其最大限度地使用腹式呼吸,與此同時,在雙側足三里行呼吸瀉法,10次呼吸後,留針。患者3年前調入法院工作,工作壓力陡增,平素抑鬱,故加行間以平肝降逆。針刺4次後,病患腹部明顯平復,2個月後諸症消失。

2005年由於工作緊張,諸症再作,遵循上法,配合中藥,3個月後痊癒。

【案2】胃脘痛(胃炎)

患者,女,31歲。初診時間2010年10月。

主訴:胃脘疼痛1個月。

既往:胃炎病史。刻下症:胃脘拘急疼痛,牽連兩脅,疼痛劇烈無法站直。形瘦面色黃,情緒不舒,噯氣,口乾不喜飲。舌紅苔薄白脈細。

診斷:胃脘痛。治則: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治療:患者取俯位,以手按壓上背部,在上部背俞穴上下尋找疼痛點,大約在膈俞上下,針刺痛點,行提插法,留針15分鐘。再取臥位,針刺中脘(募穴),進針後採盤法捻轉回旋,至區域性產生暖意,TDP(特定電磁波譜治療儀)照在胃部。遠道取兩側足三里,進針後捻轉得氣後留針20分鐘。起針後患者疼痛明顯緩解。

本病區域性取中脘(胃募穴)、鄰近取相對應背俞穴、遠道取足三里(胃經下合穴),治療用穴精簡有效。背俞痛點,長期臨床觀察後,胃俞壓痛往往不明顯,多半在後背胃體相對應部位,相當膈俞上下,以痛為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