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脈學宗師告訴你:脈診有不可言傳的說法,沒悟性,難以學會脈診

學過中醫的人士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學習脈診是四診中最難的。脈診在中醫四診中排最後,真正牛叉的中醫是“望而知之”,但要達到這種境界,並非尋常人所能做到,即便你精通中醫望診的所有知識,也未必就能進入“望而知之謂之神”的境界。這就好比同樣是寫作文,有的人冥思苦想也未必能寫出感人的作品,而有的人卻能妙筆生花,恍如神來之筆。這個中間,就差一個境界,而這個境界,靠的是悟性。

脈學宗師告訴你:脈診有不可言傳的說法,沒悟性,難以學會脈診

學習脈診的確不容易,早在王叔和的《脈經》中就有“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記載,意思是心裡好像明白這個脈象是怎麼回事,脈訣也都背的很熟,但是去臨床看病,手指往患者手上一搭,卻發現一時間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脈。隋唐名醫許胤宗也表示,“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也就是說,脈象的複雜性,要想真正辨別其中的奧秘,往往並不簡單,有時候就是意思好像明白,但就是無法表示,大有一種“愛在心口難開”的感覺。

宋代名醫許叔微這樣說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焉能盡其玄微耶?如古人形容一胃氣脈也,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非古人秘而不言,雖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然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

脈學宗師告訴你:脈診有不可言傳的說法,沒悟性,難以學會脈診

這是一個關於胃氣脈的論述,古人降這種脈的形態描述為“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Oh Maiga!這種表述該怎麼去體會?這個不浮不沉,比較好理解,就是既不是單獨出現在浮部,也不是單獨出現在沉部,屬於浮沉三部均能見到;這個不疾不徐,也好理解,不過就是一個不快不慢的意思,一呼一吸脈搏跳動4次,嘆長氣時脈搏跳動5次。這兩個都是屬於比較好理解的。但是接著給你來一個“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此題怎麼解?

對於這一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對此也表示詞彙量有限,不知該如何表述這個“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乾脆筆鋒一轉,玩個更大的,一句“脈貴有神”就點明其奧義了。只是,這樣一改,不僅“脈貴有神”,還會讓脈診“神乎其神”。“有神”該怎麼解?對此,脈學宗師李延昰也表示“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因為這種脈象沒有一個固定的形態,也沒辦法用合適的文字來描述,只能將其用一個比較有境界的話語來表達。

脈學宗師告訴你:脈診有不可言傳的說法,沒悟性,難以學會脈診

要做境界,就得靠悟性了。記得韓寒的一個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同樣是在做一件事,為什麼別人做起來牛叉轟轟,而你做起來卻猶如在跳“舂碓舞”(人又辛苦,戲又不好看);同樣都是在跟孩子相處,為什麼別人卻能把孩子當朋友,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而你卻全按自己的想法來,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感受,最後鬧得劍拔弩張,相互怨恨。同樣是與別人打交道,為什麼別人出口成章,說話讓人舒服;為什麼你一張口就讓人生氣,甚至直接想把你拉黑?其實這個中間,全在悟性。

正所謂,生活處處有中醫,並非中醫故弄玄虛,而是有些事情,有些東西,真的需要自己去體驗,要不然,再好的東西,也是別人家東西,終究跟你無關。所以,中醫脈診要練好,不僅僅是讀懂脈理,背誦脈訣那麼簡單,也不僅僅是臨床看病天天診脈就能求得脈中真諦;最最重要的還是在悟性上。《論語》曾有“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說法,這都證明著悟性的重要性。如是,脈學宗師李延昰也感嘆道:“故以有限之跡象,合無窮之疾病,則跡象乃有時而窮。以無盡之靈明,運有限之跡象,則疾病無往而不驗。所謂口莫能宣者,終成絕學也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