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什麼是殘疾預防?

因為疾病和傷害可以預防,那麼殘疾同樣可以預防。殘疾預防是針對常見的致殘原因,如遺傳、發育、外傷、疾病、環境、行為等危險因素,採取有效措施和方法,預防或減少致殘性疾病和傷害的發生,限制或逆轉由傷病而引起的殘疾,並在殘疾發生後防止殘疾轉變成為殘障。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2。為什麼說殘疾預防要從每個人做起?

在生活、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中,有些人存在各種功能障礙,如肢體活動障礙、聽說障礙、精神情感障礙、智力障礙、視力障礙等。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表明,我國有8296萬殘疾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34%,平均每16個人中就有1名殘疾人。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可能導致殘疾的因素,有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則是客觀的必然。前者如遺傳、發育缺陷、意外傷害、疾病、環境和行為因素致殘;後者則主要由於人口老齡化後生理功能衰退而導致功能障礙。但不論我們採取怎樣的措施,當今全球仍未解決預防殘疾的全部問題,國際上殘疾人比例通常達到10%~15%。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的加快,人口流動頻繁,人們工作節奏加快,以及生產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環境汙染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都增加了殘疾發生的風險。

殘疾遍佈全球各個角落,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殘疾人。殘疾的發生率在各國只有高低之分,沒有有無之分。不同年齡階段面臨不同的致殘風險,因此說殘疾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殘疾預防需“從我做起”。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3。為什麼說殘疾的發生和發展是可防可控的?

人類雖然不可避免地要發生殘疾,但可以防止和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利用現有的技術就可以使至少50%的殘疾得到控制或使其延遲發生。

我國實行計劃免疫後,有致殘作用的四種傳染性疾病(脊髓灰質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的發生率大幅度降低,減少了這些疾病所導致的殘疾在兒童中的發生率;我國也在不斷減少營養不良、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A缺乏、碘缺乏導致的殘疾;提倡優生優育,可以減少先天殘疾的發生;腦卒中患者透過早期康復,90%能夠達到生活自理,避免或減輕殘疾;腦癱兒童如能早期干預,半數患兒可顯著改善功能;開展康復醫療,加強殘疾的第二級和第三級預防工作,也能使大量殘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復,減輕殘疾造成的功能障礙。因此說殘疾的發生和發展是可控可防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4。我國採取了哪些殘疾預防的措施?

我國政府一貫重視殘疾預防工作。

第一項措施是制定了法律法規。在法律法規中明確了要開展殘疾預防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有計劃地開展殘疾預防工作,加強對殘疾預防工作的領導,宣傳、普及優生優育和預防殘疾的知識,針對遺傳、疾病、藥物中毒、事故、災害、環境汙染和其他致殘因素,制定法律、法規,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採取措施,預防殘疾的發生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障法》、《傳染病防治法》、《環境保護法》、《戒毒法》、《道路交通法》中都有預防殘疾的相關內容。

第二項措施是部門配合加強宣教。衛生行政部門、交通部門、環境部門等不斷完善殘疾預防的規章制度,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全社會參與防殘,使公民充分認識到:預防殘疾人人有責,個人、家庭、社會都要常抓不懈,並且為此貢獻力量。

第三項措施是抓住重點採取有效措施。由於大力開展計劃生育、兒童計劃免疫、傳染病控制、初級衛生保健,尤其是婦幼衛生以及營養、安全飲用水和改善環境衛生等,我國人口死亡率急劇下降,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由於成功地施行擴大兒童計劃免疫,一些致殘性傳染病已經得到控制或消滅,基本消滅小兒麻痺症,有致殘作用的傳染病也顯著減少,從而大幅度地減低了相應殘疾的發生率。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5。我們身邊主要的致殘原因有哪些?

我們身邊常見的致殘原因有三大類:一是遺傳和發育因素;二是環境和行為因素;三是傷害與疾病因素。這三類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殘疾。

殘疾分為先天性殘疾和後天性殘疾。導致先天性殘疾的常見原因有近親婚育,遺傳因素,子宮內發育缺陷,父母吸毒、吸菸、嗜酒等不良行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不當藥物,生產中胎兒缺氧、損傷等。後天性殘疾也稱獲得性殘疾,導致後天性殘疾的因素主要有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如乙型腦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疾病等;意外傷害可以導致殘疾,如交通事故、工傷、輻射和其他傷害。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6。我國殘疾發生的特點是什麼?

2006年我國進行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與1987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相比,在殘疾發生的特點方面有了一些變化。

一是殘疾類別構成有所變化。肢體殘疾和精神殘疾的比重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而聽力言語殘疾和智力殘疾的比重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二是致殘原因以後天獲得性殘疾為主,非傳染性疾病致殘佔很大比重。在各類殘疾中先天性殘疾所佔比例不到1∕10,獲得性殘疾則佔到3∕4。而在獲得性殘疾中非傳染性疾病致殘所佔比重最大,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三是不論是殘疾分佈還是致殘原因都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和性別差異。四是不同年齡人口面臨著不同的致殘風險,需要有針對性地重點防範。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7。為什麼強調要建立非致殘環境?

強調要建立一個“非致殘環境”,這是預防殘疾的重要問題。

(1)“極度貧困環境”是一個致殘環境。貧困和殘疾不分先後,就像先有雞蛋還是先有雞這個問題一樣古老而且難以回答。貧困不僅是殘疾易造成的結果,也是促發殘疾的原因。幫助貧困地區脫貧,加強經濟建設,促進社會發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衛生水平,將大大有助於預防殘疾。

(2)“高危工作環境”是造成職業性殘疾的重要因素。如有害化學物質引起的中毒,粉塵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手工重複操作或重力負荷引起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傷等。因此,要引導生產企業建立規範、安全的生產環境和流程,減少職業性疾病的發生。

(3)“高壓心理環境”是造成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長期學習或工作在高壓的環境下,精神得不到放鬆,是誘發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對學生、辦公室人員等進行心理疏導,防止出現心理問題。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8。什麼是三級殘疾預防?

目前國際和我國對殘疾都採取了三級預防措施。

第一級預防是有效預防疾病和致殘性傷害的發生,需要透過免疫接種、諮詢及指導、預防性保健、選擇健康生活方式、重視合理行為及精神衛生、安全防護等措施得以實現。

第二級預防是防止疾病和傷害導致殘疾,需要透過早起篩查、定期檢查、控制危險因素、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早期醫療干預、早期康復治療等措施得以實現。

第三級預防是防止殘疾發生後出現更嚴重的殘障,需要透過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康復諮詢,支援性醫療及適當的護理等措施得以實現。說得通俗一點講:

第一級預防是讓人們不得病,不受到傷害。

第二級預防是一旦患病,也不要導致殘疾。

第三級預防是即使殘疾了,也要想方設法不要造成障礙或減輕障礙。

下面舉一個如何預防高血壓致殘的例子,用來說明三級預防。

透過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藥和其他預防措施,使人們不患高血壓,這是第一級預防。如果患了高血壓,就要進行血壓監測、長期科學服藥,一旦發生四肢麻木、說話不清楚時,要及早治療,避免因為腦出血或腦血栓導致偏癱,這就是第二級預防。

如果偏癱發生了,就要進行早期康復治療、功能訓練、輔助器具適配、無障礙環境改造、心理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等,減輕和控制偏癱造成的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不發展成為殘障,或減輕殘障程度。這就是第三級預防。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9。為什麼殘疾預防要抓“早”?

我們經常用“事半功倍”形容費力小而收穫大。在殘疾預防中,如果注意抓“早”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殘疾的發生和發展。所謂抓“早”:

一是強調做好一級預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中國家引起殘疾的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良、傳染病、圍產期保健差以及各種事故,這些原因造成的殘疾佔全部殘疾病例的70%左右,可見抓好一級預防是多麼重要。

二是早期發現。對於已發生的可能致殘的傷病,要儘早發現、儘早診斷、積極治療和訓練,儘量避免發生殘疾。

三是早期干預。殘疾一旦發生要早期進行康復治療,調動殘存的功能,儘可能不要造成障礙或儘可能減輕障礙程度,逐步提高患者生活、學習、工作及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0。為什麼說人類要進行終生殘疾預防?

每個人都希望長壽並健康幸福地生活,所以殘疾預防要貫穿每個人的一生,覆蓋每個家庭的每個成員。在不同年齡階段,殘疾高發類別是不同的。

先天性殘疾的發生主要集中在嬰幼兒時期;在受教育年齡段則重點防範傳染病致殘和創傷及傷害致殘;在工作年齡段,則要重點防範創傷和傷害致殘;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逐步增強對非傳染性疾病致殘的防範;老年人則要重點防範退化性疾病致殘。

人的一生都會經歷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家庭都有不同年齡階段的成員,所以殘疾預防應當結合年齡和殘疾性質以及殘疾高危因素,採取相應措施,其核心是終生預防殘疾。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1。在社群中如何開展殘疾預防工作?

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生活在社群中,社群是殘疾預防工作的基礎和重要基地。在社群中做好殘疾預防工作,有利於針對主要致殘原因開展預防、保健、治療和康復;有利於在殘疾發生、發展過程中進行干預和控制;有利於在各個生活階段避免和減少殘疾的發生。

在社群開展殘疾預防,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依據我國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的戰略方針。

二要建立健全工作體系,採取社會化工作方式,多部門密切配合。

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開展一些重點預防工程,如:減少遺傳性殘疾和先天性缺陷;控制和降低傳染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致殘;科學合理用藥,降低藥物性致殘;控制空氣、水源、地質汙染,減少環境因素致殘;控制和減少事故致殘等。

四要將殘疾預防工作與醫療衛生工作緊密結合,提高大眾的健康水平。

五要開展健康教育,普及殘疾預防知識,不斷提高大眾預防殘疾的意識和知識水平。 六要立足國情,適應社群,採取實用的預防方法。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2。怎樣才能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

每個家庭都希望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寶寶,那麼應該注意哪幾方面的問題呢? 第一要進行婚前和優生優育諮詢。夫婦有遺傳性家族史如先天愚型,父母有較嚴重的心、肝、腎疾病,在婚育前應該向有關專家諮詢,以避免先天性疾病致殘。

第二要加強孕期保健。孕婦應保證足夠和均衡的營養:多吃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雞蛋等;多吃富含多種維生素的食品,如胡蘿蔔、綠葉蔬菜、水果等;適當補充富含鈣、鐵、鋅、碘與微量元素的食品,如蛋類、豆類、穀物、海帶等。 第三要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產前B超檢查可以進行胎盤位置、胎齡的判斷及多胎的測定,還可以較準確地測量羊水量,有助於決定是自產還是剖宮產,避免異常分娩造成的胎兒損傷。正常的孕期B超檢查做1~2次即可,如果沒有必要,不要頻繁做B超檢查,因為較長時間照射胎兒某個部位,會給胎兒帶來傷害。

第四要避免藥物的不良影響。許多藥物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對胎兒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懷孕後切不可自作主張吃藥,生病時應諮詢醫生是否用藥或改用非藥物治療方法。患某些疾病如甲亢的婦女,懷孕後也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種類和用藥劑量。

第五要注意維護身體健康,不生病或少生病。如母親患風疹,就能可導致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唇顎裂或其他畸形,所以維護孕婦的健康極為重要。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3。近親結婚有哪些危害?

我國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這符合優生原則,因為近親結婚非常容易生出先天殘疾的孩子。

人體內的遺傳基因來自父母雙方,遺傳基因一代一代向下垂直傳遞,如果父母一方或雙方帶有某種致病的遺傳基因,同樣可以代代相傳。近親結婚因為雙方來自同一祖先,共同的基因比較多,會使某些遺傳病的基因碰到一起,而使這些遺傳病發生和延續。

據統計,在近親結婚的後代中,各種先天性殘疾的發生率明顯增加。患先天性遺傳病的人,其父母為近親結婚的比例佔37。5%,近親婚配所生嬰兒的先天性殘疾患病率為41。6%。 所以預防殘疾就應杜絕近親結婚。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4。怎樣預防疾病致殘?

人類所患疾病通常分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 常見的容易導致殘疾的傳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痺症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可引起肌肉萎縮、肢體畸形;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可影響腦功能,引起失語、強直性癱瘓、智力障礙、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種傳染病,可以影響視力,重者致盲;還有許多傳染性疾病如麻風病、麻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都可能致殘。預防傳染性疾病的關鍵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是:鍛鍊身體,加強營養,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傳染病的侵襲。預防傳染性疾病的三個重要環節是: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常見的容易導致殘疾的非傳染性疾病,如高血壓可導致偏癱、糖尿病可致視力殘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導致身體運動障礙,還有老年性痴呆等疾病導致智力下降。預防非傳染性疾病致殘,首先要樹立愛護身體的意識,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此外還要有合理科學的健康飲食,保證每天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攝取低熱量、低鹽、低糖飲食;堅持每天適量地運動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菸酒、毒品,改掉藥物依賴等不良行為;如身體感到不適或有症狀出現時,應儘早到醫院診斷、治療和康復;遵醫囑進行血壓、血糖、血脂等方面的監測;按時合理服用藥物,避免併發症和殘疾的出現。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5。怎樣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殘?

在家庭中發生意外傷害,甚至導致死亡的慘痛例子有很多,關鍵是人們常常疏忽了一些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在家庭中,有幾個需要加強的“保安區”:

(1)陽臺和窗臺。如:有的孩子爬上陽臺觀望街景,卻不幸從陽臺上掉下來;甚至還有成年人在陽臺上曬衣服或在窗臺上擦玻璃時,由於身子探出太多,失去重心,而從陽臺或窗臺邊翻落下去。陽臺和窗臺是“事故多發區”,也就是每個家庭需要重點保安的地區,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千萬不可大意。

(2)廚房。廚房有火源,是防火的“重地”,像煤油、汽油等一些易燃物品都不宜存放在廚房內,在煤氣爐上煮飯熬湯時,必須有人在場,以防溢位的湯水將火熄滅後致使煤氣溢位,時間一長就會導致中毒,一旦碰上火星,就會引起火災。

(3)房前屋後的馬路、湖邊、河邊等。因為小孩的好奇心都很強,喜歡在馬路、湖邊、河邊等地觀望玩耍,甚至蹦跳、打鬧,這很危險。要加強對這些地方的安全防護,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4)抽菸者周圍。每年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家庭由於抽菸不慎而引起火災。有人喜歡躺在床上抽菸,弄不好就會引起火災,所以要嚴加防範。

(5)家庭“帶電區”。家庭中有各種電器,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加強安全用電的觀念,多學習安全用電的基本知識,以減少由電引來的觸電和火災。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6。怎樣避免少年兒童交通事故致殘?

造成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因是人、車、路、環境與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其中人是主要因素,人包括車輛駕駛員、騎腳踏車的人和行人等,而少年兒童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致殘,甚至造成死亡。

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反應快,但生活經驗少,缺乏交通安全常識,不瞭解機動車的危險性。在少年兒童交通事故中,年齡較小的兒童以突然跳出而引發的事故較多,年齡稍大的兒童多因在馬路上追逐、騎腳踏車或爬車、吊車等而發生交通事故。因此,駕駛員應掌握不同年齡兒童的特徵,儘早採取不同的措施。對年齡較小的兒童要注意觀察其動靜,要防止他們因撿拾玩具或其他東西突然躥上公路,也要防止他們因奔跑收不住腳而衝向公路;對年齡稍大的兒童,要防止爬車、吊車,在下坡處玩滑輪車或騎腳踏車而導致車輛相撞。家長、幼兒園和學校要加強預防交通事故致殘的宣傳教育,學齡前兒童必須由成人帶領乘車和過馬路。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7。怎樣避免工傷事故致殘?

企業職工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生的個人傷害、急性中毒事件稱為工傷事故,近年來有高發趨勢。為了避免工傷事故發生,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避免不安全行為。如操作錯誤,使用不安全裝置,接近或進入危險場所,攀、坐不安全位置等。

二是避免不安全狀態。如裝置在非正常狀態執行,防護、警示裝置缺乏或有缺陷,生產場所環境不良,安全通道狹窄等。

三是加強個人防護。要透過宣傳提高員工的自我防護意識,企業要根據作業環境的危險程度選擇適合的個人防護用品等。四是制定並嚴格遵守規章制度,從源頭上杜絕工傷事故致殘。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8。哪些職業環境容易導致殘疾發生?

每個工作人員都處在一定的職業環境中,有些職業環境具有一定的潛在危險,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就容易導致員工發生殘疾。

職業環境致殘因素可概括為7類:化學性因素,如有害化學物質引起中毒或職業性腫瘤。生產性粉塵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統疾病。物理性因素,如電離與非電離輻射、噪音、振動等引起的眼部疾病、耳聾、振動病等。生物因素,如工作中密切接觸微生物、寄生蟲或攜帶病原微生物的動物而致的感染等。力學因素,如手工重複操作或重力負荷等引起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傷。心理社會因素,如精神緊張,或工作安排不當等引起的疾病。職業性外傷等。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19。常見的哪些毒性物質可以致殘?

藥物、酒精、各種有害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農藥等均可以致殘。濫用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藥物可導致耳聾;酒精和過量鎮靜藥物可引起感覺、情感、智力的改變;“反應停”藥物曾在世界上造成了一次新生兒短肢畸形災難性的流行,致殘者多達萬人以上;兒童生長髮育時期,中樞神經系統對鉛的毒性作用非常敏感,汽車廢氣中含鉛量高,兒童血鉛水平高於600微克∕升是一個危險訊號。鉛中毒主要表現為學習能力減弱,智商降低;一氧化碳中毒可使大腦缺氧,出現偏癱、失語、失明、繼發性癲癇等;砷中毒可導致肢端壞疽;地方性氟中毒可導致氟骨症,造成四肢關節和脊柱的疼痛、變形、僵直,患者勞動能力基本喪失,還有許多其他毒性物質達到一定量或接觸時間過長也可致殘。

殘疾人預防知識(一)——基礎預防知識

20。在意外創傷中如何搬運傷員?

在地質災害、運動損傷、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中,搬運傷員的方法關係到傷者是否發生殘疾和殘疾程度,甚至關係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傷病員在現場進行初步急救處理和隨後送往醫院的過程中,必須要經過搬運這一環節。外傷後的很多殘疾是由於不適當的搬運方法造成的,尤其是在脊柱損傷後,不正確的搬運可造成或加重脊髓的損傷。懷疑脊柱損傷時,一定要用硬擔架,3~4人同時搬運,一人託傷者的肩胛骨並固定頭部,其他人分別抬軀幹、臀部、下肢,必須將傷員平直地抬到擔架上,確保傷者脊柱保持平直狀態。

營山縣殘聯宣

2021年7月7日

圖|網路

編輯|唐紅輝

稽核|唐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