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類的生存無法脫離食物。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吃東西滿足的已經不僅僅是人類的生存需求了,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美味的食物對於人類而言有著奇妙的治癒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對於女性身材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由此,女性被大致分為兩類,易胖體質和易瘦體質。

顧名思義,一類人喝水也會變胖,一類人怎麼吃東西都不會變胖。這種體質的差異化會給人們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體驗。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對於那些易胖體質的人而言,美食是禁忌,想要保持完美的身材就要少吃,吃低熱量的食物,但是,低熱量的食物大多味道都不怎麼樣。

因此對於美食的追求和對於完美身材的追求,對於易胖體質的人而言永遠是矛盾的,不可二者兼得。

而現代社會對於肥胖者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些歧視,這導致了很多身材肥胖的人內心充滿著無限的自卑。

在商場中,同一件衣服,胖人和瘦人穿上也會呈現出兩種天差地別的效果,那些時髦的衣服穿在胖人身上總是會顯得有些滑稽。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隨著社會對於肥胖者的歧視,以及存在於肥胖者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與負面體驗,都會督促肥胖者走上減肥之路,

但是,想要減肥並不容易,需要減肥者付出大量的耐心和毅力,而最考驗減肥者的就是對抗自己的食慾。

為什麼說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之中,要儘量地遠離這類擁有超人的毅力和恆心的人呢?為什麼說這類人實際上很可怕呢?具體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能夠堅持到減肥成功的人,普遍擁有超乎於常人的決心和毅力,這類人大多比較自我,性格執拗。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t psychologist)專家指出,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大多都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而改變的,

只是這個重新塑造和改變個體習慣化行為的過程是比較困難的,並且需要長時間的不斷培養才能夠實現。

就例如我們上述提到的減肥,就是要與個體自身本能慾望相對抗的事情,個體在減肥期間,每天都要訓練自己對抗美食誘惑的行為,這需要減肥者付出極大的決心和毅力,並不斷加深和強化,這並不是常人能夠所及的。

現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食物的需求,位於馬斯洛需求的最底端,屬於生理需求,人類一切的其他需求都是站在這項需求之上而建立的。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因此,只有當個體對於食物的要求得到滿足之後,才能夠對於其他事情有所需求。因此,人們無法輕易抵抗美食的誘惑也是人之常情。

能夠控制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和慾望的人,通常意志力過人,他

們能夠透過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減肥成功,也正是因為他們這樣強大的控制能力會外溢到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他們並不適合交往。

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萬事都有相對性,強大的意志力能夠讓這類人在事業上如日中天,但是反映到自己的性格上就會形成一些“缺陷”。過於強勢的性格,總會給身邊的人帶來過度的壓迫感。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第二、能夠成功減肥的人,大多比較“狠心”,在生活中延遲折扣率低。

想要對抗人類對於食物的慾望,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成功減肥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那些真正能夠減肥成功的人,

大多數都付出了常人無法忍受的努力和常人無法想象的狠心。當然這裡的狠心主要指減肥者對自己的狠心。減肥的困難程度堪比戒菸,違背了人類的自然天性。

在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人類的行為模式是具有一定穩定性的,一旦形成之後就不易改變了。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因此,想要在短時間內改掉自己的飲食習慣,開始運動健身,顛覆自己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如一日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對自己足夠狠心的人,才能夠達到成功減肥的目的。

其次,

能夠減肥成功的人,他們在生活中的延遲折扣率是比較低的,他們過度理性,甚至是趨近於冷漠,因此反應個體的性格上,也是一種“缺陷”。

他們的過度理智導致他們的共情能力很低,所以不適合在日常生活中與其過深的交往。

不要輕易和減肥成功的人做朋友,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總之,在日常的交往之中,一定要看清對方性格的優劣之處,看清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安心地與對方打交道。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