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內鏡下射頻消融手術史是目前內鏡下治療GERD較為成熟的技術。

根據《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我國每週至少發作1次燒心症狀的患病率為

1.9%-7.0%

胃食管反流(GERD)除表現為反酸、燒心外,還可以表現為咽炎、胸悶、胸痛、哮喘等食管外症狀。由於該疾病症狀多樣複雜,導致GERD的診斷率低、誤診率、治癒率低。

隨著內鏡技術的快速發展,廣泛應用於GERD診斷和治療中,有助於提高GERD的診療效果。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上,來自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郝建宇教授

針對胃食管反流病的內鏡診療進行了闡述。

內鏡診斷GERD,有以下優點!

根據《2006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和《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

推薦對

所有具有反流症狀的患者初診時行內鏡檢查

。這是由於內鏡診斷具有以下3大優勢(不同GERD診斷方式對比如表1所示):

1、可明確燒心、反酸原因,對已有報警症狀(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的患者可排除上消化道惡性腫瘤,排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反流,比如:食管腫瘤、嗜酸性粒細胞性食管炎等。

2、無典型症狀人群漏診的GERD。

3、確定GERD型別。

表1不同診斷方法比較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內鏡下診斷GERD可分為非糜爛性反流病(NERD)和糜爛性食管炎(GERE),其中糜爛性食管炎又可按照洛杉磯分類,具體表現如下圖1所示: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1洛杉磯分類

會議上,郝教授向我們介紹光學染色技術及放大內鏡的新應用(如圖2),該技術可增強實話的微血管和黏膜微小病變,進一步提示反流對食管黏膜造成的損傷。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2光學染色技術及放大內鏡

盤點GERD內鏡治療技術!

內鏡除了可提高GERD的診斷率,還可以提高GERD治療療效。會議上,郝教授介紹道內鏡下治療GERD的技術有很多,主要包括:射頻消融術、內鏡下胃底摺疊術、抗反流黏膜切除術、經口內鏡下賁門縮窄術等。

其中,射頻消融術是現在治療比較完善的技術,且安全性較好。

▌ 內鏡下射頻消融術

2000年FDA批准內鏡下射頻消融術用於治療GERD,其原理是利用射頻電流造成胃食管連線數熱損傷而達到肌層纖維化,從而增加食管下段壓力,降低組織順應性起到抗反流目的。常見的併發症包括髮熱、淺表黏膜損傷、胸痛、一過性吞嚥困難。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發現,射頻消融治療可改善患者食管下段括約肌鬆弛及生存質量,減少患者PPI使用量

(如圖3所示)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3射頻治療GERD可減少反流次數

適應證與禁忌證:

射頻消融術主要用於18歲以上、明確診斷GERD且PPI治療無效的患者。同時要除外長度>2cm的食管裂孔疝等解剖結構學異常、嚴重食管炎(洛杉磯分級C、D級)、巴雷特食管以及不能耐受麻醉者。此外,存在食管不典型增生、門靜脈高壓和(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食管狹窄和食管潰瘍的患者也不適合接受內鏡治療。LES壓力過低(如低於5mmHg)的患者也不宜接受射頻治療。

傳統的內鏡射頻治療在定位治療上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可能會出現治療層面及位點距離過近或確實的情況,將影響射頻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郝教授介紹道可以透過對胃鏡射頻消融術進行改進,比如:胃鏡直視下射頻治療技術,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4內鏡下直視下射頻治療對比

▌ 內鏡下胃底摺疊術

(MUSE)

MUSE原理是透過在內鏡下多次、不同角度將胃底釘至胃食管連線處3cm處,形成抗反流閥和恢復HIS角從而達到抗反流效果。具體的操作流程如下圖5所示: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5MUSE操作過程

根據國外一項納入66位患者的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

MUSE術後6個月,73%的患者GERD-HRQL評分顯著改善。65%的患者可徹底停用PPI,剩餘35%的患者中半數以上明顯減少了PPI的使用劑量,其中有2位患者出現膿胸和消化道出血。

適應證與禁忌證:

MUSE適合於那些存在反流客觀證據且EGJ解剖結構沒有明顯異常(如>2cm的食管裂孔疝)的GERD患者,特別是那些對PPI治療有反應但不能耐受長期用藥的患者。禁忌證包括:Barrett食管、食管靜脈曲張、大於2cm的食管裂孔疝、之前行食管肌切開術、嚴重的結締組織疾病、身體質量指數(BMI)>35kg/m2。

會議上,郝教授總結道MUSE能夠明顯改善GERD的症狀,可能存在輕微可耐受的咽痛、出血及穿孔的併發症,但是相信隨著技術的改善,MUSE技術的安全性將會有更高的改善。

▌ 抗反流黏膜切除術

(ARMS)

ARMS原理是內鏡下切除部分賁門處黏膜,黏膜在癒合過程中瘢痕攣縮,賁門縮小從而達到抗反流效果(療效如圖6所示)。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6 A術中剝離賁門周圍黏膜;B術後3年隨訪,賁門顯著縮緊;C術後10年隨訪,賁門仍顯著縮緊;D術後10年隨訪,碘染未見明顯異常

由於ARMS目前尚處於探索階段,因此尚無明確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日本學者Inoue等推薦其適應證為PPI治療無效的不伴有明顯食管裂孔疝的GERD患者。

會議上郝教授強調道,GERD是一種良性病變,但行ARMS後可能存在賁門的狹窄、穿孔等併發症。所以目前關於ARMS切除賁門的大小,仍然是我們現在的研究熱點。

▌ 經口內鏡下賁門縮窄術

(PECC)

PECC的原理是胃食管連線處近端套扎與固定黏膜及肌層形成皺褶,隨後組織缺血、壞死、脫落、修復,之後形成瘢痕,造成賁門縮窄而達到抗反流效果(詳見圖7)。

困擾多數人的胃食管問題,除了PPI治療還可以這樣……

圖7 PECC技術治療效

目前的臨床研究表明:1、PECC治療GERD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術後3個月、6個月),但依據尚不充足。2、PECC安全性較好,未出現嚴重併發症,主要不良反應為胸骨後疼痛不適、進食哽噎感等,均可自行好轉。3、遠期療效和併發症還需進一步大樣本研究明確。4、目前尚無PECC和藥物及手術相關對比資料。

最後,會議上郝教授總結道國外有很多關於GERD治療新技術的研究,比如:抗反流黏膜注射術,等。但目前尚在研究探索階段,臨床上應用新技術還需進一步的研究。

小結:

目前我國GERD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消化內鏡在診斷和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已經有很多種內鏡治療手段應用於GERD的治療中,其中,內鏡下射頻消融手術史是目前內鏡下治療GERD較為成熟的技術。

參考資料: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2020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J]。中華消化雜誌,2020,40(10):649-663。

[2] 郝建愈,胃食管反流病的內鏡治療,2021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一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陳陸佳、玖陸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絡授權

-End-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在稽核透過時的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已發表內容的適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內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確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