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經方六重境第一講

經方六重境分為:理事未融境、方證相應境、經方扶陽境、救逆降龍境、燮裡焦腠境和奇恆滌絡境。

這就相當於我們看武俠小說裡武功的分層,而我的經方體系就分為這六種境界,每突破一層就是一片新的天地。把六重境界全部突破了,就可以突破經方的境界,進入修道、證道、仙道的境界。所以說呢,我把它經方的境界分了六層,但是一旦進入修道、證道、仙道的境界,就不是我們研究經方所講的內容了。所以,這六重境是進入修煉內丹、修煉仙道之前的步驟。

以前有一本經方的書,叫《輔行訣》,“輔行訣”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一個叫陶弘景的老道士,他在經方里面找了一些方子寫到這本書裡,輔助於修道的人調理身體,讓身體完全沒有毛病,為修道築基奠定基礎,所以叫輔行訣,所以《輔行訣》就是輔助修道的一本書。從這本書來看,研究經方的最高境界就是修道的入門境界,二者之間是銜接的。因此,如果將經方的六重境界全部突破了,就可以把身體一直煉到返璞歸真、返老還童,然後就具備修道的基礎了。

延緩衰老,返老還童的入口就是奇經八脈和奇恆之腑,這是經方的最高境界和修道的入手境界的銜接處。奇經虧虛了,人就會衰老,調補奇經能治療一些衰老性疾病,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人也就年輕了。這個理論有沒有效果呢?最近我們在一些病人身上得到了驗證。透過調補奇經的方法,一些年老耳聾的病人逐漸能聽到了,獲得很好的效果。經方六重境每一層都有針對性,這屬於第六重奇恆滌絡境。奇經空虛人會衰老,把奇經補起來就能使一些與功能衰老有關的疾病逐漸得到恢復、一些與衰老有關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變得年輕。

那“滌絡”是什麼含義呢?人體的奇經與十二正經之間的連線不是隻有經脈的直接交叉與連線,經脈和奇經各自有無數像毛細血管一樣的細微分支,這些分支交織成絡,絡之間相互滲灌連線,形成了經脈和奇經之間更深層次的交融。經脈空虛,附著於經脈的絡脈就會失於濡養而慢慢攣縮失去功能,從而阻塞正經與奇經之間的能量傳遞。這種阻塞就相當於現代一些慢性病中的纖維化和微癥瘕,微癥瘕積聚日久就會形成腫瘤,這就是正經與奇經之間絡的阻塞導致的。《神農本草經》是最老的一本本草的經書、中藥的書,這本書對我們領悟一些特殊的醫道非常有幫助。《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好多藥有去死肌的作用,去的其實就是絡脈瘀滯形成的纖維化和微癥瘕導致的腫瘤。所以好多去死肌的藥有治腫瘤的作用,其深層次的原因在這裡。

我們說有補奇經虛、補肝腎的藥,但是為什麼虛的人反而不能補呢?奇經一虛,連線奇經和十二正經的絡脈就會阻滯,所以有時用補奇經的辦法一補就會鬱滯生熱。這個時候不能補,一補就上火了。所以說,治療奇經和奇恆之腑的方法要和盪滌絡脈、盪滌血絡的方法配合——透過補充奇經填補精血、增加能量,同時要抓住時機,盪滌脈絡,讓能量執行開,往絡脈裡滲灌,再反過來滋補正經。因此滌絡非常重要,不懂得滌絡,就不會補奇經,一補就上火了。

在經方體系裡,虛勞跟血痺是相連的。血痺是血瘀、血脈不通的實證,虛勞是虛證,二者是怎麼聯絡起來的呢?有一個方子叫大黃蟄蟲丸,裡面有大黃、蟄蟲、黃芩、桃仁、虻蟲、水蛭等,好像都是破血之品,它怎麼還緩中補虛治虛勞呢?根本原因是絡脈裡面有了幹血,幹血是瘀血的一種。瘀血分好幾個層次:

一、如果瘀血還沒有完全的瘀結死,正氣不停的衝擊它,病人就會疼痛,就像下瘀血湯有肚子疼痛;

二、如果瘀血裡有熱,病人就會煩躁如狂,因為熱在瘀血裡。

三、瘀血變成幹血,完全凝結,沒有任何功能,正氣不與之相爭,正氣推不動它,它也不能把正氣怎麼樣,瘀阻在絡脈上就是絡脈瘀阻。此時病人表現沒有疼痛,而是多吃不長肉,這叫“飲食不壯精力”,就是光吃不長精力,肌膚甲錯,肌膚特別粗糙,不光滑不細膩;兩目黯黑,兩個眼睛眼圈發黑發暗等等。它的症狀不是疼,而是一些營養不良的症狀,這說明幹血阻滯到絡脈裡頭。它的病因是幹血阻滯絡脈,但產生的病理表現是一派營養跟不上、血液裡的營養不再供養機體的一個症狀,這個就叫血痺虛勞。這個時候虛在奇恆,實在絡脈,所以叫奇恆滌絡境,治療用大黃蟄蟲丸。

那麼為什麼體內有一點幹血就會造成全身性的缺血、營養不良呢?原因在於只要機體內任何地方有一點幹血,幹血瘀滯到機體的焦膜系統上後,會讓一大片的絡脈系統的功能下降,乃至失常,而不僅僅是它粘附的那一點地方。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以便理解:一、子宮裡的避孕環,它會影響到輸卵管裡邊受精卵的著床,這就是一個區域性的刺激會影響一大片器官功能的下降;二、如果你背上有一個跳蚤,怎麼也撓不著,你很快就會感覺到整個背部不舒服。這就是區域性的刺激導致整個功能的不正常,也是幹血致病的特徵。幹血不引起疼痛,就像肚子裡放個環也不引起疼痛,但是整個功能已經失常了。人身上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看電影,有個人小的時候因為得了什麼病痴傻了,在某個階段突然摔了一跤,流了一股鼻血又變正常了,這也是因為幹血在在體內導致腦的功能失常。因此大黃蟄蟲丸透過盪滌幹血,使之不再刺激絡脈而恢復機體功能。但我們一定要明確一點:榮養不足的反應,不是幹血的直接特徵,而是其繼發反應。教材上把肌膚甲錯、兩目黯黑、面色黧黑等當做瘀血的特徵,這個是不對的,因為這不是瘀血的直接特徵,而是幹血粘附到體內導致整個營衛系統的功能失常,不能榮養體表而產生的榮養不足的表現。

這是從最高的奇恆滌絡境來解釋這種方法為什麼能延緩衰老。在實踐中,年老失聰、老年性尿失禁、性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都能透過奇恆滌絡境的方法獲得療效。透過滌絡的辦法能治療多種疾病引起的營養不良。

那麼現在開始正式講經方六重境的第一重——理事未融境。

我們好多人是從學校開始學中醫的,學習的是陰陽、五行、臟腑、六經、衛氣營血、經絡等辨證方法,到了內科學不管什麼疾病都分了好幾個證型,每一個證型後又有治法,例如感冒分為偏實的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風燥感冒、暑溼感冒,還有偏虛的氣虛感冒、血虛感冒、陰虛感冒、陽虛感冒。分型之後,根據中醫基礎理論中寒熱的特點羅列症狀。就像做題一樣,看見惡寒重發熱輕、流清涕、脈浮緊、舌淡苔薄白,一定是風寒感冒;看到發熱重惡寒輕、流黃涕、脈浮數、舌邊尖紅苔薄黃一定是風熱感冒。好像每一個病的辨證,根據我們學的中醫基礎理論的證型特點一推理就出來了。氣虛也是如此,一有倦怠乏力一定是氣虛;一有口乾不欲飲,一定是陰虛;面色無華,唇舌淡白那就是血虛;畏寒肢冷,那就是陽虛。證型確定後就是病因病機的分析,都是朗朗上口的四字表述,如“風邪襲表,表衛不宣”等,分析的頭頭是道,四個字念著還挺順口。接下來是治法,治法也是順理成章推理而下,如風寒的宣肺散寒、風熱的疏風清熱、暑溼的清暑、陰虛的滋陰解表、血虛的養血解表、陽虛的溫陽解表、氣虛的益氣解表。在治療上,開始列方子,風寒的荊防敗毒散、風熱的銀翹散、溫燥的桑菊飲、涼燥的杏蘇散、氣虛的參蘇飲、血虛的蔥白七味湯、陰虛的加減葳蕤湯、陽虛的再造散。如此一羅列,真是好說、好學、好記、好考。

我們如果用這種推理方法來應付考試做題是沒有問題的,但臨床中很難具備這麼對仗工整且典型的症候,這就導致學校的學生一出來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證候不典型。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病人到藥房抓藥,拿了四個方子說每個方子各抓三副。藥店的人就很好奇,問你給幾個人抓藥啊?結果呢病人說就他自己一個人吃。店員就問他一個人為什麼要吃四個方子?這病人說他找了個大夫,大夫看了內科書說他這個病分四型,每個型都不典型但每個型都像,大夫辨不出證來,就四個證型的方子各開了三副輪換著吃,哪個方子效果好就接著抓,別的方子就不要吃了。

這種就是典型的理事未融境,也是科班出身的中醫普遍的要面臨的問題。理事未融境的問題表現為書本知識頭頭是道,考試也很厲害,給學生講課也是滿腹經綸,大家很佩服,但是真正見了病人不會用藥,感覺每個證都像,所以要麼用排除法挨個吃找一個最像的,或者把最不像的排除了,要麼一個一個的試。這些辦法都不靈怎麼辦,又開始找找老中醫驗方,如《千家要方》、《中華傳世醫方》等,寄希望於秘方驗方了。

我的書櫃裡有《中華傳世醫方》、《老中醫千家妙方》、《百年百名老中醫經驗》等等。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以為這種方法可以,但用了十多年,依然看病沒把握,辨證時哪個都像,開藥時覺得辨的挺對,但不知道病人吃藥後是否有效。一旦有效,怎麼用都能講出有道理,都能自圓其說;如果沒有效果,那也只是責怪自己辨證不準,而從來不會對自己知識體系的問題產生質疑。我就這樣痛苦地走了好多年,在這期間讓我講課沒問題,考試沒問題,但是看病的時候就是對療效沒把握,不敢帶徒弟,不敢當著學生的面看病。看病時自己感覺辨證正確,也能講清其中的道理,但一旦病人吃了藥症狀沒有緩解,甚至有所加重,就會對自己的辨證準確性產生懷疑,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敢帶學生。

我想幾乎每一個人走上臨床後,雖然理論掌握的很透徹,但看病的時候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學習方法造成的,更是教材體系造成的,其結果就是理事不能相融。理就是理論,事就是治療具體的病人、實際的療效。理論和事實不能相融,沒辦法就去找老中醫驗方,治好了覺得老中醫經驗厲害,治不好就認為老中醫也不行。這樣的人做科研沒問題:如某方治療某病某證188例,有效率98%,顯效率多少,其實他自己心裡都不信;也可以寫論文;活的年紀夠大也能當名老中醫。為什麼呢?只要名氣夠大,年紀夠老,記錄下來的病例都是有效果的。這種情況用一句話概況就是理事沒有交融——理是理,事是事,二者之間的交界點沒有找到,這就是我們經方學派的第一重境界理事未融境。這一重雖然我們不欣賞,但是每個人都要走過,這是不可避免的。

在第一重裡頭,有好多科班出身的醫生,好多科研的大拿,乃至於晉升副高、正高,成為名醫的。這種人理論學的很多,但獨自出門診打不開局面,只能到病房管病人,讓老中醫開方子。等到熬上好多年,晉了中級、晉了副高,然後開始出診,名氣也大了,頭銜也有了,自然有了很多患者,他就覺得終於得道了。他們的一生就是這樣,終生在這個境界的人,學了好多東西,也進行過大量的實踐,但是沒有真正邁進中醫的大門,他身上沒有建立起中醫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所以說叫理事未融境。

第一層可以說是教材派、科研派、論文派、住院醫師派、老專家的也有。只要他治好了,他用什麼理論都能說通,治不好了就是辨證不對,重新辨,總有對的時候。所有證型都不對,那就說這個病本來就病程長,有器質性病變了,短期內不能見效,或者說這是中醫本身的侷限,或者說這個病不是中醫的優勢病種。甚至說中醫在醫療體系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中醫應該發展治未病。等等,不一而足。

從理事未融境走出來能初步嚐到中醫甜頭的就是方證相應境,一旦進入方證相應境,雖然不能治好所有的病人,但是確實能比理事未融的人多治好一大批病人,這就相當於中醫在他面前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就會對中醫產生真正的自信、真正的熱愛,這就是方證相應境的作用。方證相應境能讓人真正的在中醫中安身立命,得到病人群體的認可,找到對中醫的自信。從進入方證相應境那一刻起,你就敢在學生面前展示治病過程,就能很有把握的知道病人吃完藥以後是什麼反應。

從方證相應境開始,每一層又是一個橫向的層面是無限大的,值得終生去完善,終生去學習。方證相應境後面的三層是三個維度、三個境面,是個立體的系統,多一個境界就多一個維度,從低維到高維,每一個維度又可以無限擴充套件。

方證相應境中不再在之理事未融境,理事未融就不會方證相應,一旦邁入方證相應境,即使方證相應做到不好,但已經是理與事開始融合了。而且真正的方證相應境是一個很廣闊的層面,現在好多名醫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就在方證相應境裡頭,所以下一次我要抽出大塊時間來給大家講方證相應境。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