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酒文化︱中醫藥中酒的應用

酒文化︱中醫藥中酒的應用

《漢書 食貨志》有:“酒,百藥之長”之說。現在的“醫”字古作“醫”,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醫,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傳統中醫藥認為酒性辛熱,為水谷之精華,能夠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助長藥勢。西晉《博物志》曾載:“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認為飲酒者因酒得以抵禦“晨霧之邪”而不致病。上述說法皆表明了酒在傳統中醫藥領域的重要地位。作為百藥之長的酒在傳統中醫藥領域的主要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酒文化︱中醫藥中酒的應用

1、中藥炮製

自古以來,中藥的炮製加工方法中酒炙便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酒炙是指將淨選或切制後的藥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抄的一種炮製方法。透過酒炙可以達到大致三種目的:一、改變藥性,引藥上行,酒炙能夠改變藥物的苦寒下行之勢,起到緩和寒性,免傷脾胃及引藥上行的目的,如酒炙大黃、黃柏等;二、增強活血通絡作用,酒能夠增加中藥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從而助長藥效,酒本身也有活血通絡之效,例如酒炙當歸、川芎等;三、矯味去腥,對於某些氣味濃烈的動物類藥,酒炙之後可以減輕其腥臭氣味,如酒炙紫河車、烏梢蛇等。

2、藥酒

藥酒通常是將中藥以黃酒或白酒浸泡,或加溫隔水燉煮,去滓取液,其中供內服者可起到補虛強壯或祛風通絡的藥效,供外用者可起到祛風止痛,活血消腫的作用。如清宮佳釀夜合枝酒,以合歡枝、桑枝、柏枝、石榴枝、槐枝、糯米、黑豆等釀成藥酒,用以治療中風攣縮。

3、以酒入方劑

中藥方劑中也常常以酒入藥,有需以酒入湯劑煎煮者,以酒調服、送服方藥者或以酒調外用敷貼者,從而達到引藥入經、助長藥勢,活血通絡止痛,溫經散寒祛溼等目的。如治療陽證瘡瘍初起的仙方活命飲煎服需以“水酒各半煎服”,以酒通瘀且助藥力;張仲景的瓜蔞薤白白酒湯以酒入藥,達到散寒通陽宣痺的作用;治療跌打損傷的七釐散則需以酒調之後內服或外敷患處,以助活血通經止痛之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