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黃帝內經》之陰陽應象大論: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

《黃帝內經》分《靈樞(shū)》和《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別為黃帝的《難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以及神農的《神農本草經》。

今天來聊一聊其中的“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是中醫哲學最重要的概念;對於“應象”兩個字,其中“應”是對應的意思,“象”是現象的意思;也就是以“陰陽”為核心,將天地萬物的所有現象,和人體生命形象一一對應:

《黃帝內經》之陰陽應象大論: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

1。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dài)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擅長透過針刺來治療疾病的醫生,刺“陰經”從而引出“陽經”的邪氣;刺“陽經”從而引出“陰經”的邪氣。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疾病在“左邊”,治療右側;疾病在“右邊”,治療左側。

以我知彼,以表知裡:從自己的正常狀態,來推測病人的異常狀態;從外在表現,來了解內在病變。

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觀察疾病“太過”和“不及”的道理;看到輕微的,就可以推測出嚴重的。

用之不殆:具備了這種能力,再給人治病,就不會失敗了。

《黃帝內經》之陰陽應象大論: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

2。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精氣,地有形態。

天有八紀,地有五里:天有八個節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風,秋分,夏至,冬至”;地有五個方位,“東,南,西,北,中”。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因此能夠成為萬事萬物,發生和發展的起源。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清陽”上升於天,“濁陰”下降於地。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透過陰陽的神妙變化而決定的。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因而能使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迴圈往復,永不休止。

3。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人的頭,要和天相配;順應天,以保養頭。

下象地以養足:人的腳,要和大地相配;順應地,以保養腳。

中傍人事以養五藏:五臟在中央,要和人事相配;順應人事,以保養五臟。

4。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ài);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自然界的天氣和“肺”相通,地氣和“咽喉”相通。

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風木之氣和“肝”相通,雷火之氣和“心”相通。

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山谷之氣和“脾”相通,雨水之氣和“腎”相通。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六條經脈好像大河,腸胃好像大海,九竅好像水流。

以天地為之陰陽:透過自然界來比喻人體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的汗,就好像是天地之間的雨水。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人的氣,就好像是天地之間的疾風。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人的暴怒之氣,就好像打雷;人的逆氣,就好像久晴不雨。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養生必須要和天地自然的道理相應,否則就會有疾病發生。

《黃帝內經》之陰陽應象大論: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

“陰陽應象大論”告訴我們,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生命現象可以與自然界的“陰陽,四時,五行”的消長變化現象相感應,相通應。

天地之陰陽與人身之陰陽,所有現象都是相互對應,相互感應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