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迫在眉睫!西醫已經成為了負擔,將難以為繼,中醫要擔起大任了

談到這個心情挺複雜的,一個有5000年文明的國度,也是世界僅存的古老文明,僅僅因為自己輸了一場比賽,就否定了過去自己的一切成功,挺可惜的,不是嗎?

中華文化從來就沒有一個特定的形態,是大道無形的,一切都是在變的,正因此無所不包無所不融。

迫在眉睫!西醫已經成為了負擔,將難以為繼,中醫要擔起大任了

就拿飲食來講吧!只要是美食,都會成為中國人嘴裡的美味,並且很快融入中華美食的選單之中,也會在中國廚師的手裡變得更多樣,更適合中國人的味道,更加美味,最終成為中華美食的一員。但這些外來貨,它只會成為中華美食的點綴,不可能影響和打斷中華美食的發展和傳承。

在清末之前,中醫和中華美食都是遵從包容的原則。

只要它是美味的,只要它是有效的,都將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可是到了西方國家發展起來,西醫進入中國後,怎麼就變成了非此即彼了呢?

西方人吃東西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目的都是為了吃飽飯,享受美味,不是嗎?

怎麼就有高低貴賤之分了?除非是思想狹隘和另有所圖。

中西醫在研究和發展方向確實有所不同。

正所謂地球是圓的,條條大道通羅馬,走哪一條道都能達到目的地,為什麼非要說我的是錯的呢?

無論是不是同一條道,但是本質上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治病,不是嗎?

人家有人家的經驗,人家有人家的方法,為什麼非要用您的方法呢?

西醫更注重微觀的發展,中醫則更注重宏觀的發展。

西醫主要把目光放在事物的本身,所以在治療方面,主要以“堵”和“除”為主,西方國家在手術方面切實領先於中醫。

中醫則更全面、更加立體,會涉及到天地人等多方面綜合系統化治療。

所以中醫的手段相對會更多,防、疏、導、堵,除等,但中醫更注重防、疏、導,所以我們才有醫食同療的概念。

2019年,美國的醫療支出大概3。6萬億美元,佔美國的GDP約18%,中國的醫療支出大約在8500億美元左右,佔全國GDP的6%。

但不要忘記了,中國有14億元,中國的人均醫療支出只是美國的1/12。

2021年,中美兩國人均壽命僅差0。2歲,美國是76。6,中國是76。4。

這意味著美國花更多的醫療費,得到的效果與我們差不多。

中西醫治療方面都是有效果的,但各有所長。

不過,在治療費用上很顯然,西醫的成本更高。

如果我們一直沿用西醫的路線,即使我們的人均醫療費只是美國的1/3,意味著未來我們的醫療支出將不低於4萬億美元,佔2021年GDP的25%,這是無法承受的,西醫的模式在中國發展,將難以為繼。

即使是西醫的老大美國,目前也難以承擔醫療的費用,才有了奧巴馬的醫改。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樣的支出更是可怕的。

日本75歲以下的人人均醫療費為22。1萬日元(約13000元人民幣),而75歲以上人均醫療費為94。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5200元),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支出是年輕人的四倍還要多。

十年後,中國可能有1億5000萬75歲以上的老人,如果按照日本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支出,這意味著中國僅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就要高達1。3萬億美元,如果按照美國老年人的醫療標準來算,那接近需要2萬億美元,這樣的費用挺可怕的。

現在美國難以為繼,中國如果走下去的話,結果也是一樣。

在這時候更低成本的中醫,或許是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

西醫則重於微觀的研究,針對一種病,研究一種藥,表面看上去很有針對性,但是,病稍有變化就很難適應,必須要重新研究新的一種藥物,加上研究的時間比較長,這樣就會導致效率低,成本高。西醫的藥物本身就是針對某一種病而研究的,很難做到搭配,在配藥上,並不能像中醫如此的百變。

中醫則是在宏觀的基礎上去研究的,有完善的分類,再從分類中細化針對某一種病的特點,進行調配。

在中醫中感冒是一個大類,稱為風寒,再由風寒分為四個型別,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溼感冒和氣虛感冒,他們有共同的特點,也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在用藥上有相同的藥材,也有不同的用藥,還會因人而異,因地而異。

這樣子有好處,也有不好的地方,對於病人本身更有針對性,副作用更低,但無法大批次的生產,會導致成本高於大批次生產的西藥。

可是由於中醫完善的分類,中醫不需要太多的研發,也減少了試錯時間,中醫的研發費用少,用時更短。

當然,總體時間來講,中醫藥所需要的研發時間更長,但是這些時間和試錯古人幫我們做了,我們是在古人的經驗基礎上發展的。

中醫是從古人的經驗發展而來的,這就是傳承的好處,我們知道每一種草藥的特性,我們只需要在搭配上做出一些調整,和試驗即可。

總的來說,中醫比西醫更有經驗,更系統性。

就好比漢字和英文一樣,漢字更利於傳達和更高效。

如果新的一種東西誕生,英文需要對其命名,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它是一個新的名詞,跟過往幾乎沒有任何的關聯,只能死記硬背。

中國則不一樣,會先分類,再產生一個新的名詞,這些新的名詞都是有關聯的。好比電子類的產品,電視機,電燈泡、電話、電腦,電冰箱等,當我們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屬於哪一類,大概是什麼東西?很容易學,很容易記,聽過一次,你就記住了。

中藥還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大部分的中藥材都很容易獲得,在田間,在荒山野嶺有時候都能找得到,也不需要太多的加工,相比起來費用就低得多了。

目前發展中醫最大的問題,是中醫基礎遭到破壞和人才方面跟不上。

中醫在斷症和藥物搭配方面是非常複雜的,需要有足夠的經驗,所以要培養出一箇中醫人才是花費非常大的。

還有一個問題,中醫過於複雜,很難標準化,就像中國的美食一樣,很難做到規模化,更別說要做大了。

但也不是沒有可能的,隨著網際網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醫人才和基礎方面的難題。

經驗是從看更多的病例而累積出來的,只要我們將病例的特徵表現和治療的方案累計在大資料庫,然後透過人工智慧的分析新病例與舊病例的匹配,再以個人和地區的特點,生成個性化的藥方,這樣就可以解決標準化以及人才不足的問題。

當然,這個是需要國家的力量才能建立起如此龐大的醫療資料庫的。

這裡包括病歷和治療方案的收集和分類,還包括了中醫草藥的取樣、分類、匹配等,建立一個大中醫系統。

當大中醫系統建立完成之後,對中醫人才的經驗要求將會大大降低,中醫就可以迅速普及。

如果能夠成功的話,中醫藥也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為振興鄉村經濟增加了一條出路。

如果能發展到國外與西醫一爭高下,是在產業鏈之後的又一大殺器。

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僅次於突破科技封鎖的發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