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頸椎疼痛和肩周炎的艾灸的方法不一樣千萬不要灸錯了

艾灸

,是治療肩頸痛和肩周炎的較為常用、有效的方式方法,但是取穴和方法有一定的差異,希望大家可以辨證施治,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實際效果。

頸肩痛是經筋病的一種,又稱傷筋病證,主要是在經筋分佈之處的筋肉攣急、掣引、痺通、轉筋、強直、弛緩、體節不用等症。

《諸病源候論》雲:“由體虛,腠理開,風邪在於筋故也。邪客機關,則使筋攣;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可見風邪、內虛為主要致病因素,同時邪氣作用的部位在於經脈。

《靈樞·本藏》雲:“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風寒邪氣客於經脈,則致脈絡血凝氣滯無法濡養筋骨、舒利關節。

灸法可借艾灸之火使氣血執行通暢,正氣得復,邪氣得去。

《神灸經論》曰:“灸者,溫暖經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

頸椎疼痛和肩周炎的艾灸的方法不一樣千萬不要灸錯了

艾灸取穴

1、風池穴

在頸後區,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

風性輕揚,易襲陽位。在外感風寒時,選用風池可以溫經散寒,祛風通絡。風池是經絡氣血凝滯之所在,循經灸之,血行氣順,經脈自然通利順暢。

2、陽陵泉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陽陵泉是八會穴之筋會,為治一身筋病之要穴,《針灸整合》雲:“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此穴的用法在《針灸甲乙經》有記載:“陽陵泉者……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壯。”可見,不論針刺或是艾灸,皆可發揮此穴舒筋、壯筋的作用。

3、阿是穴

通常是指在病痛區域性或與病痛有關的壓痛點(敏感點)作為腧穴。在頸肩部選取壓痛最明顯的地方作為阿是穴,取其“以痛為腧”之意。

艾灸方法:點燃艾條,以溫和灸法循經脈走形自下而上依次施術於各個阿是穴和風池穴,以穴位感受到溫熱而不灼痛為度,每穴5分鐘;然後艾灸雙側陽陵泉,每穴15分鐘,艾灸同時緩慢活動頸部。每日1次。

總結心得:也可以在阿是穴和風池穴、天宗穴、肩井穴拔罐5~10分鐘後再施以艾灸10分鐘至區域性皮膚髮熱,繼而再用拇、食、中指用力按揉、拿捏以上所述穴位,待各穴區出現酸脹得氣感時,再向深部做環形按揉5~10分鐘,並囑患者活動頸部,若疼痛未緩解,再按、拿阿是穴、風池、肩井穴,手法由輕至稍重,使頸部氣血通暢,肌肉放鬆,則症狀可解除。每次按揉20~30分鐘。以上所述綜合具體措施,實際效果會更好。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是發生在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鍵、滑囊的廣泛性、退行性病變。肩周炎初起多為疼痛,時間久了則會發生粘連,重則出現肌肉萎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

中醫學認為,人過五十便正氣漸損,營衛失調,陽氣虛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以致筋脈肌肉失去濡養。如恰遇風溼寒邪外侵,阻滯經脈,氣血執行不暢,脈絡不通故發本病,或久病氣血虧虛,不榮則痛。

《素問·痺論》說:“凡痺之類,逢寒則蟲,逢熱則從。”艾灸治療之原理在於提高了區域性的溫度,使之經絡舒通,氣血暢通,從而達到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目的,病程越短,療效越好,病程越長,療效越差,對年齡小者效果好,年齡大者差之。

艾灸

對於疼痛或粘連情況較輕的作用比較好,粘連較重時應先用其他方法鬆解粘連,然後再艾灸幫助恢復。

頸椎疼痛和肩周炎的艾灸的方法不一樣千萬不要灸錯了

艾灸取穴

1、肩髃(yú)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有通經活絡,疏散風熱的功效,是肩部疾患的常用穴。

2、肩髎(liáo)

在肩部,肩髃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呈現凹陷處。主治蕁麻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後遺症,肋間神經痛等。

3、肩貞穴

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可通經活絡,主治肩胛疼痛,手臂不舉,上肢麻木,耳鳴及肩關節周圍炎等病。

4、陽陵泉

5、條口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條口穴是治療肩周炎的有效穴。灸之可通陽明經氣,驅散邪氣,活血通絡而止痛。

操作方法:取坐位,全身放鬆,在上述穴位用艾條溫和灸,或者用艾灸盒。每個穴位約15分鐘左右,5天1個療程,中間間隔2天,進入下一個療程。一般兩個療程會見到不錯的效果。

總結心得:艾灸同時配合功能鍛鍊,是治療肩周炎的基本法則。治療期間囑患者進行功能鍛鍊,可以透過肩部的肌群和上肢肌肉運動,增強關節的適應能力,增大肩關節活動範圍,最初幅度要小,循序漸進,避免過度運動造成損傷。包括爬牆摸高、畫圈、健側手牽拉患側手、彎腰晃肩、外旋、梳頭、後伸摸背、抗重力鍛鍊等動作。

有可選擇性地選用鍛鍊方法,並注意質量及活動強度,在疼痛能忍受的情況下進行,以防止肌肉拉傷和加重病情。

艾灸,是治療肩頸痛和肩周炎的常用、有效方法,但是取穴和方法有差異,希望大家能夠辨證施治,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