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關注河北中醫藥

中醫大事早知道

一個實用與格調兼修的公眾號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如法炮製”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詞彙,最早出現在宋代文人的著作中。但作為其本義的藥物加工,卻早在馬王堆西漢墓出土醫書中即有所體現。當時內服藥基本上都是採取冶末吞服之法,是真正的“吃藥”。到了東漢末年,才見到醫書中普遍採用煎煮飲汁之法,變成了“喝藥”。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胡慶餘堂”藥壇

炮,原本是指將藥物埋於火灰中直到焦黑;炙,象徵手執物品在火上烘烤。“炮炙”在逐漸轉變為泛指加工方法的過程中,用字也出現了以“制”代“炙”的變化。最常用的炮製方法被概括為烘、炮、炒、洗、泡、漂、蒸、煮“八法”。正像這些漢字所展示的那樣,前三種方法用火,其後三種用水,最後兩種水火兼用,故統稱為“水火之劑”。此外還有用酒、蜜、醋、鹽等輔料進行加工的方法。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清人繪配藥圖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清人繪切藥圖

藥材切制之前,大多還需經過泡潤等軟化處理。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清人繪碾藥圖

利用藥碾將藥材研碾為細末,以便進一步製作丸、散、膏、丹等成藥。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類比為基本思維方式的時代,無論是碾壓粉碎,還是酒蒸土炒,都既是炮製加工的過程與方法,同時也是藥效構成的組成要素。例如在今本《黃帝內經》中,有一個治療因脈道不通,陰陽之氣無法正常迴圈而導致失眠的“湯液”配方,要用千里之外的流水、空心的蘆葦來煎煮。這是因為在當時的認識中,遠道而來之水的“流通”性、蘆葦的“空洞”性,都有助於疏通脈道,達到治療目的。只有用現代眼光看問題時,才能對藥物炮製加工的目的作出以下概括:

1。便於儲存,例如植物的乾燥;

2。使用的需要,例如鹿角堅硬,需要“鎊”成絲,以便煎煮時獲取有效成份;

3。去除毒性,例如附子等天南星科的植物都有一定的毒性,煮熟蒸透便安全得多;

4。增強藥效,例如用明礬處理半夏,可以增強其化痰的效果;

5。改變藥性,例如生地用黃酒“九蒸九曬”後為熟地,涼血之性變為補血之功;

6。去粗取精,例如滑石經“水飛”,以獲取最細的粉末。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用於加工中藥材的各類工具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清代銅藥臼

許多中藥在入藥前需進行破碎處理,杵臼是常用的工具。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清代青花瓷藥碾

現存專講藥物加工方法的較早著作,有南北朝雷所著、後人輯佚而成的《雷公炮炙論》。稍後的陶弘景《本草經集註》,在緒論中也有大量這方面的內容。實際上,幾乎所有的本草著作,在藥物的名稱、性味、功能、主治、產地等有關記述後,都或多或少會有“如何炮製”的說明,這些就是“如法炮製”之“法”。

雖說炮製要如法,但“法”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從繼承的角度講,對於前人經驗需要重視。20世紀開發的抗瘧新藥“青蒿素”,即採用晉代葛洪(約281—341)《肘後方》中不經煎煮,而是浸泡的方法,從而使得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儲存。從發展方面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各省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編制了當地的《中藥炮製規範》,使得中藥炮製逐漸走向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這些也成為《中國藥典》的構成內容。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明代御藥房熬藥用金罐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清代青花瓷研缽

研缽是將少量藥材加工成粉劑所常用的工具,舊時藥店必備之物。

縱觀本草之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最基本的特點:首先,藥物知識的發展過程確實與生活、醫療實踐經驗的積累具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歷代加以總結時,其使用的品種呈直線增多之勢。其次,在古代中醫知識體系中,“類比”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於許多自然品物治療效用的解說,並非源自經驗,而是類比。經過不斷“試錯”,那些經實踐證明無效的“偽知識”被淘汰,但這並不影響醫家繼續沿著類比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新的藥物。

本文轉自原始藥終微信公眾號

《中醫藥法》實施三週年普法宣傳欄

2020年7月1日中醫藥法實施三週年

。這部關乎每個人健康的法律有哪些要點?讓我們一起重溫。

星標河北中醫藥,中醫大事漏不掉!

中藥炮製的器具竟然這樣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