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健康/ 正文

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中西醫世界觀與方法論的不同,決定了中西醫在認識人體和診療疾病上的差異。中西醫的共同點有三:都是基於物質而形成與發展的;都只研究了複雜物質世界的一個方面,而且都採用了使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方法;目的都是為了療效,即為了人類的健康。為療效而存在,為療效而發展,綜合考慮近期療效、遠期療效、不良反應等,使患者收益最大化。在這三個共同點基礎上,又有物質層面、研究方法和解決臨床問題的差異。此文僅就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進行探討。

認識物質上的差異

元氣論的世界觀決定了中醫必然走向宏觀,原子論的世界觀決定了西醫必然走向微觀。所以,中醫研究的是宏觀世界,西醫研究的是微觀世界。人體確實有宏觀的一面,也有微觀的一面,所以中西醫都必須承認自己有不足。中醫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只能透過感官直接感知和研究宏觀的物質世界,對人體的研究也以肉眼解剖所見的結構為基礎。

中醫認識人體是宏觀的

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中醫將人體各部分看作是相互關聯的、恆動的、整體的、宏觀的。這些儘管粗淺的解剖學知識已可支撐起中醫學科的發展。若沒有肉眼的解剖學作為基礎,中醫一定會“言之無物”,不可能形成現在的以臟腑為中心的理論體系。所以說中醫是基於肉眼所見物質而形成與發展的,並研究這些物質的相互關係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有人認為中國哲學和中醫學的“氣”看不到摸不著,懷疑“氣”的存在。其實“氣”並不難理解,因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可以將“氣”理解為“物質的運動”。這個“運動”不只指物質的位置變化,而是指物質的發生、發展、變化等運動規律。正如《素問·氣交變大論》雲:“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即凡物皆有“氣”,“氣”是物質的運動形式。物質的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或萌生、長大、變化、衰老、滅亡五階段迴圈,這一運動規律即是“氣”,即物質的運動形式。

西醫認識人體是微觀的

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西醫將人體一分再分,直至時下科技水平所能達到的微細結構與成分。受世界觀的影響,西醫追求物質微觀層面的精細,中醫追求物質宏觀層面的運動規律和相互關係。宏觀認識到的一面與微觀認識到的一面肯定會有重疊的部分,這就是兩者的內在聯絡,但宏觀與微觀畢竟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是相關、相通的,但又不是對等或是有分歧的。如將複雜生命體分割後,區域性功能之和小於整體功能。分割後有利於從微觀層面更深刻地瞭解生命,但同時又失去了整體層面的某些功能和資訊。不能說整體層面看到的是錯的,也不能說微觀層面看到的不對。認識到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是相通的但不是對等的,有利於中西醫之間相互學習與包容。因為相通就有了相互學習的基礎,不對等就需要相互包容。

回顧人類文明程序,每次大的歷史性跨越都基於“新物質”,物質的進一步利用、新物質的發現、新材料的出現、新機器裝置的製造等。近幾百年來,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跨越式發展,也離不開“新物質”。西醫近一百多年來的高速發展和對人類健康做出的卓越貢獻,也基於“新物質”,由此才有了人體結構、成分的新發現和新藥物的合成等。在此基礎上,西醫未來還會有進一步的發展和貢獻。面對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物質”,中醫如何應對?作者認為,應用取象比類法及由此形成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理論來研究這一系列新物質的運動規律和相互關係,既能保持中醫的“魂”又可彌補西醫在這方面的不足,包括微觀與宏觀之間哪些“相通”哪些“不對等”等。

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基於不同的世界觀,中西醫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方法論,都取得了巨大貢獻。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西醫都僅僅是研究了人體的一個方面,而且都採用了使複雜問題簡單化的研究方法。

中醫以肉眼所見為基礎,透過取象比類法重點研究臟腑等全身組織的功能及相互關係,建立了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的理論體系,對保障人類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貢獻。比如“肺與大腸相表裡”,採用西醫學的還原分析法是很難發現“肺”與“大腸”的密切關係的。再如經絡系統的真實存在和實用性,到目前為止以還原分析法借用最先進的儀器裝置都發現不了其存在。一個複雜的活體,一旦被分割為簡單的孤立部分,可能就失去了某些重要資訊而“面目全非”了。西醫學借用現代儀器裝置將人體一步步分割,建立了細胞學說,並確定了細胞的遺傳物質“DNA”,這是中醫學使用取象比類法所不可能實現的。

由於還原分析法主要是對物質世界微觀實物的清晰描述,取象比類法主要是對物質世界的宏觀感悟得到的運動規律和相互關係,使中西醫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不同特徵。

中西醫思維方式不同

還原分析法“看到”的世界或物質可以在大腦中直接瞬間呈像,取象比類法“得到”的世界或物質運動規律和關係需要一個感悟過程後才慢慢在大腦中成象的。“瞬間呈像”使人感到輕鬆,透過感悟過程“慢慢成象”使人感到吃力。所以,學西醫直觀、清晰、易學,學中醫抽象、模糊、難學。西醫對孤立性、靜止性事物採用的是單因素的線性思維,中醫對整體性動態變化性事物採用的是複雜多因素的系統思維。線性思維與系統思維的易難程度相差甚大。

中西醫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

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中醫主要關注宏觀世界的物質運動規律和相互關係,西醫主要關注微觀世界的物質精細結構和成分。找到事物運動規律和相互關係是一個非常艱難和漫長的過程,而對一個“實體”的清晰描述相對要快且容易得多。比如,瞭解到原始森林能演變為煤炭這一物質運動變化規律,要比清晰描述原始森林和煤炭難且漫長得多;瞭解到“肺與大腸相表裡”這一臟腑關係,要比清晰描述肺和大腸難且漫長得多。這即是西醫在近現代藉助先進的儀器裝置能快速發展,而中醫千百年來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

中西醫的結果形態不同

西醫的結果可實證、可量化、可重複,而中醫則與之有別。西醫追求的是整體被分割後得到的“微觀實物”或“靶點”,中醫追求的是活著的整體狀態下的抽象規律。“微觀實物”能實證能量化,抽象規律難以像微觀實物一樣去實證和量化。整體中的區域性在限制可變因素的條件下得到的“微觀實物”易被重複,故西醫“可重複”的是“微觀實物”。中醫是研究活著的自然狀態下恆動的整體“運動”規律的。規律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卻是客觀存在、反覆起作用的,故中醫也“可重複”,重複的是“規律”而不是“微觀實物”。比如《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規律,中醫並不清楚是何種病菌、病毒引起的病證,但只要按六經辨證來治療,單獨使用中藥就普遍有效,完全具有可重複性。這就是規律與療效的關係,彰顯了規律的偉大。西醫將複雜的人體分割為簡單的部分進行研究,故很多內容是可以建立線性的統一標準的。中醫不破壞人的複雜整體,又主張形神統一、身心兼顧,還強調人與大自然和諧統一、複雜恆動,其最高境界是個體化。若勉強用西醫的標準使中醫標準化,將會失去很多“資訊”。

中西醫在認識物質與研究方法上的差異

中醫與西醫以上三個方面的不同,不存在優劣高下之分,純屬不同學科的特徵。世界是多維的,中西醫不應因上述學科特徵的不同而相互否認。中醫重視相互關係,西醫重視客觀資料,離開關係的資料會降低價值,沒有資料的關係則顯得空洞。中西醫在很多方面恰恰是能夠互補的,應攜手探索生命中的未知。

作者認為,關係“統籌”資料,資料“支撐”關係,可成為中西醫結合的方向。我們應承認在複雜的生命面前,醫學還很稚嫩,因為即使中西醫結合一起發力,仍有不少臨床問題得不到解決。應警惕濫用“研究結果”,如還原分析法得到的實驗結果,沒經過臨床檢驗就將其視為“正確標準”,就如同“吃什麼補什麼”的取象比類未經臨床檢驗而被盲目擴大使用一樣。只有經長期臨床檢驗才能確定其正確性合理性。醫學的目的是療效,療效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若不以“療效”作為唯一正確的證據,而以某種“研究結果”作為唯一正確的證據“誇誇其談”,出發點就錯了。(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河南風溼醫院 婁玉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