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新唐書·平原】原文及翻譯,禰衡豎子,孤殺之,操怒,謂融,孔融

【材料】《資治通鑑》漢紀 孝獻皇帝 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

平原禰衡,少有才辨,而尚氣剛傲,孔融薦之於曹操。

衡罵辱操,操怒,謂融曰:“禰衡豎子,孤殺之,猶雀鼠耳;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將謂孤不能容之。”

乃送與劉表,表延禮以為上賓。衡稱表之美盈口,而好議貶其左右。

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其言實指表短,而非衡所言也。表由是怒,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後衡眾辱祖,祖殺之。

【譯文】

平原郡禰衡年少有才,能言善辯,但盛氣凌人,剛愎驕傲,孔融把他推薦給曹操。

禰衡辱罵曹操,曹操大怒,對孔融說:“彌衡這小子,我殺他,如同捏死一隻臭蟲;只是考慮到此人頗有虛名,殺了他,遠近的人都會認為我不能容人。”

於是曹操將禰衡送給劉表,劉表對禰衡禮節周到,把他當作貴客。禰衡高度稱讚劉表,但卻喜歡譏諷劉表左右的親信。

於是劉表的親信就利用機會誣陷禰衡說:“禰衡稱頌將軍仁義愛人,可與周文王相比,只是臨事缺乏魄力,終不能成就大事。”

這話實際是明褒暗貶,但卻不是禰衡說的。劉表聞言大怒,知江夏太守黃祖是個暴躁老哥,便將禰衡送到江夏,一開始黃祖待禰衡甚厚。後禰衡當眾辱罵黃祖,黃祖弄死了他。

【解析】一、關於禰衡

禰衡這個人,有些才華,但狂妄自大。他狂妄自大到什麼程度?

陳群、司馬朗在他眼裡是屠沽之徒,不足為伍;荀彧除了顏值一無所有,趙融的才能只配當廚師長。

或問衡曰:“盍從陳長文(陳群)、司馬伯達乎(司馬朗)?”對曰:“吾焉能從屠沽兒耶!”

又問:“荀文若(荀彧)、趙稚長(趙融,西園八校尉之一,任曹營蕩寇將軍)云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弔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

禰衡誰都看不起,就跟孔融、楊修交好,結果很巧合,這三個人都是死於非命,孔融、楊修被曹操殺了,禰衡被黃祖殺了。

物以類聚,這三個人,簡直就是噴子三劍客,論跋扈囂張程度,禰衡為最,禰衡是這樣評價孔融、楊修的:

(禰衡)常稱曰:“

大兒

孔文舉(孔融),

小兒

楊德祖(楊修)。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這個時候,禰衡才23歲,孔融43歲,楊修21歲,曹操41歲。23歲的禰衡,把朋友孔融稱為大兒子,楊修稱為小兒子。

還說什麼餘子碌碌,感情禰衡把天下讀書人都當成兒子了。。。就這樣,孔融還向曹操推薦他出仕,還為他向曹操求情。

可見這幾個人的思想作風,那是相當的不倫不類,離經叛道,頗有魏晉狂生的味道。

建安初,(禰衡)來遊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剌,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

這個禰衡,雖然少年多才,但是境遇卻相當慘,漢代的名片叫名刺,刻在竹木上的那種,禰衡揣兜著名刺到許都找機會,最終名刺上字沒了,工作還沒找到。

為什麼?就是禰衡這個脾氣在拖累他,利益之爭在所難免,但意氣之爭,就顯得很膚淺了。

你看不上荀彧,陳群這些人,放心裡就好了,好好努力用實力讓他們匍匐在腳下稱臣就好了。

呈一時口舌之快,貶低他們來抬高自己,不也是掉價的行為嗎?更何況,你禰衡既然這麼看不上他們,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人家的地盤來求職?

這豈不是說一套做一套?你禰衡可以去投奔袁紹嘛,可以去投奔孫策嘛,可以去投奔呂布嘛,既然這麼看不上這些人,何必往許都跑?

禰衡這個人,小小年紀嘴口臭就這麼大,背地裡還說一套做一套,誰看了不噁心?

就算你禰衡再有才,但治理國家又不是研究原子彈,工作誰幹不是幹?這就是禰衡連名片都發不出去的原因。

再說了,禰衡這個鬼樣子,給他一個村,我都不敢相信他能治理好,誰敢用他?誰想用他?

他也就是沾了孔融的光,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說孔融是他大兒子,孔融都不介意,還向曹操多次推薦他,可見兩人臭氣相投。

曹操也很煩禰衡,只是看在孔融的面子上才勉強聘用禰衡,因為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孫,在齊地影響很大。

二、關於劉表

於是左右因形而譖之曰:“衡稱將軍之仁,西伯不過也,唯以為不能斷,終不濟者,必由此也。”

禰衡又跑到荊州,劉表好吃好喝的供著,禰衡倒是很欣賞劉表,畢竟劉表是皇族出身,又對禰衡那麼好。

可是禰衡又開始作死了,玩命的嘲諷劉表身邊的親信,結果劉表又把他送到了江夏黃祖這個暴躁老哥手上,最後禰衡就交代在了那裡。

為什麼親信們向劉表進禰衡的讒言,劉表直接大怒,連個解釋的機會都不給禰衡?劉表昏庸成這樣子嗎?

我認為不是的,而是相對於禰衡來說,劉表更需要這些親信,因為本來劉表就是個泥菩薩,他不可能為了禰衡去得罪身邊的親信。

劉表的親信是誰?無非是蔡瑁之類的荊州豪強,這劉表敢得罪嗎?所以,見他們討厭禰衡,劉表為了平息矛盾,直接就把禰衡送走了,至於親信們說的是真是假,這已經不重要了。

所以你看,這個禰衡真是一點政治眼光也沒有,不光到處得罪人,而且連拜佛都走錯了廟門,不知道誰是泥菩薩,誰是真神。

劉表不比曹操,得罪了劉表身邊的親信,比得罪劉表來的更嚴重一些;曹操只是把禰衡送給劉表,這還沒起殺心;

而劉表直接把禰衡送給了暴躁的黃祖,劉表很明顯就是要借黃祖的手教訓禰衡,而禰衡還是同樣的不知收斂,禰衡這性格,簡直就是把他往鬼門關送啊。

三、優秀的人,永遠不跟破罐子一般見識

像禰衡這樣討厭的傢伙,可以說比比皆是了,為什麼曹操和劉表不殺他?因為當時天下分崩離析,兩人都要招攬人才,不想背個殘殺名士的惡名。

等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之後,你看曹操還殺不殺他?比如說禰衡的大兒子孔融,赤壁之戰前後被曹操弄死了;

又比如說禰衡的二兒子楊修,關羽敗走麥城前後被曹操弄死了。至此禰衡這“一家三口”全部遇難。

曹操和劉表現在不殺禰衡,只是出於政治形勢上的考量,但黃祖可不考慮這些,他就是個純粹的軍人,誰弄我我弄誰。

禰衡從曹操手上流轉到劉表手上,最後又流轉到黃祖手上,這個討厭的傢伙,終於一命嗚呼了。

所以說,遇見討厭的傢伙,如果非常棘手,除非有不可妥協的利益之爭,真的沒必要跟他硬碰硬,離他遠點就行了。

這種人遲早都會被比他更狠的角色教育的。就好像禰衡一樣,曹操不殺他是感到棘手,劉表不殺他也是感到棘手,最後卻被暴躁老哥黃祖殺了。

為什麼禰衡最後死在了黃祖手上?這就是囂張得肆無忌憚的結果。曹操、劉表都不敢把我怎麼樣,你小小黃祖,安敢造次?還不是隻有唾面自乾的份。

這類人的作死是一慣性的,像禰衡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慫的時候的。禰衡的這種行為就像闖紅燈,爽嗎?別人都在等,我節省了時間,當然爽。

也不用擔心他某天突然不闖了,闖紅燈是一種習慣,闖一次得利就會闖一百次,像曹操這樣罰他20塊錢,是給不了他深刻教訓的。

如果得不到足夠的教育,有這個習慣的人是會一直闖的,直到遇到黃祖這位暴躁老哥。

如果這樣的人都能得以善終,那隻能說明他運氣實在太逆天,或者是說他的背景實在太硬了,不管是哪種,不招惹這個破罐子都是對的。

這種人是真正的插標賣首之輩,字典裡要是有慫這個字,要是有在黃祖那裡稍微收斂下的意識,那一開始也就不會在曹操和劉表那裡作死了。

像禰衡這種人,又像一個破罐子,而曹操、劉表這樣的人,就好像青花瓷,真的沒必要和這破罐子發生碰撞,吃虧的永遠是自己。

優秀的人,永遠不跟破罐子一般見識,因為破罐子沒人喜歡,遲早會被一腳踢爛的;因為稀有程度不一樣,選擇碰撞永遠會吃虧;

所以曹操選擇不跟他一般見識,離遠點,等著老天爺來收他;而劉表,則找了黃祖這個破罐子去教育禰衡。

其實就算劉表不安排黃祖,像禰衡這樣的破罐子,常在河邊走,也遲早會被人一腳踢爛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