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可以說,兩人的能力和成就難分高下,但兩人的結局卻全然不同。這不同的緣由,至少涉及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兩人所遵循的思想不同

如此一來,使得二人在秦國的處境不同,商鞅是法家的忠實追隨者,而張儀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兩人世界觀的不同,決定了他們選擇的人生道路的不同。儘管商鞅和張儀都是為了實現個人理想而響應秦國的招納,成為秦國臣子,可商鞅所遵循的法家思想,讓他的用武之地主要侷限在秦國內部。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商鞅和張儀在秦國的角色就不同,前者是處理內政的官員,後者是遊走於各國的“外交官”。終日在秦國君主面前活動,這就意味著商鞅會比張儀獲得更多來自君主的監督,或者說提防。且商鞅和張儀雖同是秦國臣子,但商鞅日常接觸的秦國官員遠比張儀多。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因此,商鞅的直接政敵也會遠比張儀多。故而從一開始入秦為官,商鞅要承擔的政治風險就比長期在外的張儀多不少。

第二方面就是商鞅與張儀和君主的關係不同

所處的國家階段也不同,雖說二人都是在為秦國君主服務,但張儀輔佐的是秦惠王和秦武王,商鞅輔佐的是秦孝公和秦惠王。商鞅是因為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援而得以在秦國施展拳腳的。可他和繼位的秦惠王結過大梁子。在秦惠王還是公子時,他觸犯了律法,而商鞅想要按照新法處罰他。因為是儲君,秦惠文王本人被免了刑。不過他和商鞅的過節卻沒能免。因而在秦惠王即位後,依賴秦孝公支援的商鞅自然失勢了。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秦惠王也不得不採取措施扭轉“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的局面。是故商鞅在秦惠王的示意下被朝臣打成了謀逆的“反派”,成了被追捕的物件。而因為一直用嚴苛的律法壓迫百姓,逃亡的商鞅也得不到好心人的幫助,最終被捕被殺。與商鞅相較,張儀是得到了秦惠王賞識的。雖然他後來沒能得到繼位的秦武王的重用,但他畢竟沒怎麼得罪秦國百姓,成功逃出了秦國,最後在魏國繼續發光發熱。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此外商鞅和張儀雖然時代接近,但在他們在秦為官時秦國是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商鞅之所以得到重用,是因為當時的秦國較東方六國還有很大差距,急需壯大自身實力。所以秦孝公才不惜以“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為代價,給商鞅放權,讓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可秦惠王的時代,秦國的國力已經接近東方六國了。此時秦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應對六國的聯合敵對。因而這時候張儀這樣的人才是更有用的。至於商鞅,一是用處不大,二是秦惠王又急需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清算就是在所難免了。

同為大秦帝國之功臣,張儀和商鞅為何結局大不相同?

正因為如此,張儀的下場比商鞅好很多,原來結局早就定下了。他們的故事這也是在告誡,做事情總要有點餘地,臨危不能過於衝動,否則定會品嚐苦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