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要搞清楚1個概念,《三國演義》對蜀漢群臣都加了戲。只是到了後來,武將裡邊,趙雲

不由自主地就在人民群眾心中出類拔萃了

起來。有一說一,這還真不是羅貫中的本意。原因在於,自古以來《演義》裡邊對戰爭描述的方式決定了高低。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沒辦法,只有講武功高低了

作為一位通俗小說家,其目的在於推廣。因此語言描述要通俗易懂、情節編排要跌宕起伏,個人英雄主義要有效突出。就好比現在的戰爭電影,若真按戰場單兵間隔5——8米來拍,一個鏡頭框不住1個班。

你叫觀眾咋往下看?

《演義》之所以叫演義,裡邊的打法、戰法自然不能類比真實戰場。而在於其獨特的制勝機理:

武將單挑和謀士用計

。譬如,正史裡邊說諸葛亮善於治軍。平時蜀軍怎麼訓練的,每天是跑8公里還是5公里,你覺得羅貫中寫出來觀眾喜歡看不?

因此,只好讓諸葛亮去草船借箭、借東風、諸葛裝神、火燒博望,以個人之強代全軍之力。再如正史裡面的張飛:“據水斷橋”、“巴郡收嚴顏”“別道敗張郃”,其實就是在專業現地勘察、“研究1:5萬地形圖”的基礎上,

對地形地物的靈活運用。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這個還真不是亂說的

《演義》如何體現?只好用“喝死敵將”“醉酒裝蒜”來告訴“吃瓜群眾”戰爭勝負的原因。作為一個民間作家,他沒

法完整地描述出1個指揮員與1個武功高手的區別

。因此,我們若是讀《三國演義》,就只會感覺典韋更會打,比五子良將更有用。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這麼來寫多有意思的

在亂軍中,是典韋2次救了曹操啊。可五子良將的將略又該如何體現呢?比起演義裡

一言不合就單挑決勝負和詭計為高的謀臣

。正史裡邊陳群張昭鄧芝這些不玩詭計的內政好手、王陵郭淮田豫這些不單挑的將軍,自然就沒存在感了。

再來論高低。同理,正史裡位居五虎之末的趙雲,儘管沒有像關張馬那樣獨領方面軍的顯赫資歷,也沒有黃漢升勇冠三軍的記錄。但依然被陳壽比作夏侯嬰。受限於羅貫中不善描寫大戰役,而

對盡忠能打的武將情有獨鍾。

故,趙雲

不由自主地就被讀者們“精選”

出來了。來看趙雲的名場面。隨公孫瓚出場,與劉備相識,演義里加了單挑文丑的戲。汝南跟了皇叔,主管“騎兵營”,處處當作精銳來使用。演義裡用30合打敗張遼,1槍秒高覽,獨自扛許褚等3將來體現。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四目相對,不言自喻

長坂坡在先主習慣性丟妻子的情況下,亂軍從中保護甘夫人和劉禪。演義裡倒是誇張了不少,但

比起典韋抓起兩個軍人戰賊兵,也還好

。平陽拒絕國色兄嫂是真的。平荊南獨取一郡是真的,取成都率領偏師取江陽是真的。漢水“空城計”見《雲別傳》。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演義裡的雙手持人戰法

北伐時強行加戲年逾七十滅別人父子1家5人是假的,但正史裡已能獨領一軍,以微弱偏師獨抗曹魏主力,“斂眾固守,不至大敗。”有一說一,已經

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達成了戰役目的

。因此對照正史,除開出場戲有些奪目。

要說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無腦捧趙雲,還真說不過去。之所以趙雲被捧得很高,

還是在於《演義》《平話》對武將的塑造方式

,比起馬超、張飛與關羽等將才,這樣的塑造方式更有利於襯托出趙雲。那麼同理,正史中的典韋:出場是1起治安案件。

殺了1對縣長夫妻。然後跟了張邈,用一隻手立起誰都抬不動的牙門旗。後來隨曹操討伐呂布,“

重衣兩鎧

”。作為特種兵阻擋敵人的圍攻,掩護曹操平安撤退。接著就是為救曹操,在宛城被一群雜兵圍毆致死。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這在正史裡面是有的

一個在正史裡邊只會“

將親兵數百人,常繞大帳。

”的保安,在相同戰爭邏輯下,自然是被《演義》捧得更高了。比起還多次次帶過偏師的趙雲。什麼時候見典韋獨領一軍完成過什麼任務了?捎帶著,在正史裡2人同樣是2次護主,都完成了任務。

一個力戰而亡,一個平平安安活到最後壽終正寢

。孰優孰劣,不言自明!論難易度?你覺得在真實歷史上,在汝南保護不成氣候的劉備,在當陽長坂保護先主都不要的妻子。比保護家裡有礦的曹操會更容易?

在正史裡面,趙雲和典韋誰更厲害?論武藝高低,羅貫中到底在捧誰

怪醉酒?C羅還不喝可樂呢

真實歷史上的趙雲,

比起“任豪俠”的典韋,人家更多的是“廟堂氣”

。豈不見平定益州之後,是子龍第一個不怕得罪人,反對劉備分田分房,喊出:學習霍去病何以家為好榜樣的正直大臣。也是連諸葛亮都不敢反對的劉備東征,是趙雲帶頭出來諫言。

要以“復興漢室”為重、不忘初心。其謀略膽識可見一斑。頗有識大體、顧大局計程車人之風。怪不得自宋明以來,南宋朱黼、明代李賢、晚明鍾惺、清代李光地等一群講儒釋道計程車大夫都心口一致地曰:

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獨名將而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