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蒙古族服飾藝術源遠流長,烏珠穆沁部落服飾也有其獨特的風格,傳統的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是一個複雜而細緻的加工過程,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烏珠穆沁大草原,看看真正傳統的燻皮袍製作技藝

縫合起來的三張羊皮在三個木杆支起的架子上繃緊,這就是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中原材料羊皮的熏製過程,燻皮袍是以整羊皮為原料,經清洗、軟化和熏製後縫製而成的皮袍。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我們來到了東烏珠穆沁旗薩麥蘇木陶森寶力格嘎查的老人希吉勒家中,希吉勒2016年3月被任命為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工序首先以整羊皮為原料,清洗羊皮,在微乾的羊皮上抹上一層河塘粘土,在烈日下暴曬晾乾後用釤鐮(打草刀)颳去皮上的油脂,再用清水洗清,放在地上晾乾。然後就是羊皮的軟化了,在晾乾的羊皮上塗一層畜用鹽和酸度較高的酸牛奶,再晾3-4天,每天翻動1至2次。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羊皮的熏製也是大有講究的,用鐵鍬挖一口壇形的坑(深60釐米,直徑60釐米,坑口直徑15釐米),用三個木杆支起架子,將縫合的三張軟皮繃緊在木架上,在坑中點燃牛糞使其燻煙兩至三個小時,需掌握好煙燻制的最佳效果。依照傳統,燻皮子必須在上午,燻皮子用馬糞的效果更佳。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燻皮袍的製作工藝流程複雜細膩且耗時許久,是遊牧民族長期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原理,是一份極其珍貴的遊牧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席吉勒自幼隨母親都貴瑪學習燻皮及燻皮袍技藝並傳承至今,獨自制作燻皮袍以來,不斷累積經驗、提高技藝。1957年出生的席吉勒早已過了花甲之年了,一同製作的還有姐姐娥勒格圖也已經70歲了,席吉勒說:“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會累,我要做到最好,讓在天上的父母為我驕傲”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烏珠穆沁人用他們的智慧和勤勞,譜寫著美麗的華章,讓一張張普通的皮毛,透過他們的雙手變成美觀又實用的燻皮袍藝術。2009年,東烏珠穆沁旗申報的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

烏珠穆沁燻皮袍製作技藝,在傳統民族服飾的製作方面有其獨特的風格,經濟實用,是遊牧民族服飾文化的重要體現,是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傑出代表之一,對研究遊牧文化、民族學、民俗學具有很高的價值。製作烏珠穆沁燻皮袍的人越來越少,傳統手工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與保護。傳承民族文化遺產,增強各族人民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傳統的技藝得到了挖掘並傳承,是一件十分值得欣喜的事情,燻皮袍文化如今已走出了烏珠穆沁,走出了內蒙古大草原,正在引起世人的關注。

記者:包美麗、溫都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