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乾封(唐高宗年號)之前,也就是公元666年之前的唐高宗執政期間,他的政府班子每年吸納的新官員數目大概是幾千人;到了垂拱(唐中宗年號),即公元685年之後的武則天執政時期,這一數字翻了十幾倍,達到了50000人。

也就是說,武則天執政期間,她不斷擴大政府班子,不斷吸收新的官員,一年之內就能招“新員工”50000人,武則天是怎麼想的?很簡單,有句話說得好:“為政之道,唯在得人”,只有有了人才,才能更好的管理國家。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武則天和唐高宗,兩人招新官員人數差很

武則天就是這麼想的,她急需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所以,她求賢若渴,想盡一切辦法招攬賢才。為國家招攬人才,不能只靠武則天本人的慧眼,畢竟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武則天把目光聚集在了“科舉制”上面。

她要完善“科舉制”,形成一套選拔人才的機制,這樣人才就能源源不斷地進入朝廷。眾所周知,“科舉制”誕生於隋朝,到武則天時期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武則天對“科舉制”進行了一系列改動,使之更加完美、更能解決問題。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武則天,完善了科舉制

先認識一下“科舉”,科舉考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常科”,即每年進行一次的考試;另一種是“制科”,是由皇帝下詔,臨時組織的考試。“常科”主要包括兩個科目,分別是“明經科”和“進士科”。

“明經科”主要考察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讓考生創作詩賦,考察他們的文采才華。也就是說,“明經科”有考試範圍,把基本儒家經典讀透背熟就可以,而“進士科”是展現文采的地方,不是死記硬背就能應付的。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科舉考試場景復原

在武則天之前,“明經科”比較受重視。但由於唐朝的印刷術還不發達,寒門子弟很少有機會能讀到儒家經典這樣的書籍。所以,科舉考試選拔出的考生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

武則天提高了“進士科”的地位,使在“進士科”奪得頭籌的考生得到的官職往往比在“明經科”奪得頭籌的考生得到的官職更大。這樣一來,人才選拔基數相比之前大了許多,寒門子弟中的人才才有機會嶄露頭角。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武則天很喜歡舉辦“制舉”

另外,武則天也很喜歡舉辦“制科”。武則天舉辦“制科”,不僅頻率比唐高宗高很多,而且“制科”規模也令唐高宗難以望其項背。“制科”的優勢在於它沒有固定的題目,所考題目都是武則天根據當時的時政所出的。

這就對考生們的實踐能力和政治能力提出考驗,而不是一味地考察他們的學問。而且,現任官員也能參加“制科”,只要所書答案令武則天滿意,當場賜官。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武則天高興了,就賜官

武則天還開創了武舉,由此一來,不光知識分子可以為國家做貢獻,習武之人也能透過“科舉”報效朝廷了。除此之外,武則天還鼓勵大家毛遂自薦,也提倡官員推薦他們的下級。《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是這麼說的:

內外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最低的品級就是九品,也就是說,只要是大唐的子民,無論是官是民,無論品級高低,只要覺得自己有才能,有才幹,都可以向武則天推薦自己,謀個一官半職。武則天每年那50000萬名“新員工”就是這麼來的。

武則天每年新招5萬名官員,比高宗時期多了十倍,官職都不夠用了

武則天又新設官職

這樣一來,原設官職都不夠用的了,武則天不得不創造一些新官職。武則天這種行為會不會造成官員品質參差不齊?要是有的人在官職上尸位素餐,混吃等死怎麼辦?

武則天也想到了這一點,對於不能勝任的官員,武則天的處理方式是輕則貶官重則殺頭。所以,沒有金剛鑽,也別去武則天那攬瓷器活,鬧不好直接就和世界說拜拜了。

歷史葉子有言:武則天這個國家掌舵人真是藝高人膽大,她這麼做,是史無前例的。也正是這樣史無前例的選人制度,才讓武則天的朝廷人才輩出,歷久彌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