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劉邦為何放棄廢太子,真相要更復雜的多,不僅是商山四皓的原因

劉邦為何放棄廢太子,真相要更復雜的多,不僅是商山四皓的原因

首先要說明為什麼要廢太子。

劉邦當時要廢掉的太子是和呂后生的兒子劉盈,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廢掉呢,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了,就是戚夫人,原因出在她身上。

廢太子原因

戚夫人出身名門不但氣質不凡,而且年輕貌美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知道怎麼發揮自己的優勢討劉邦歡心。這樣一來首先就把人老色衰的呂后比下去了,成為劉邦最得寵的妃子。

愛屋及烏,在戚夫人的影響下,她的兒子劉如意自然也一樣深得劉邦歡心。劉邦經常把劉盈性格軟弱不像我掛嘴邊,加上戚夫人長年累月的吹枕邊風,對太子越看越不順眼,最後戚夫人提出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劉邦全力支援也不足為奇了。

商山四皓的登場

事情一出,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肯定就是太子的母親呂后了,簡直欺人太甚,丈夫都讓你搶走了還不滿足,還要搶我兒子的位置,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肯定要反擊,得想個辦法。

不光如此,這時候連大臣們也看不下去了,完全是一邊倒地站在呂后和太子一邊。這也好理解,好好的長子不要非得改立庶子,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你喜歡戚夫人那是你的事,那你不能拿國家當兒戲啊。什麼“如意類我”,這算什麼理由。

其中最激動的就是周昌,在大殿上直接和劉邦吵起來了,“想廢太子,門都沒有,趁早死了這個念頭,就算下詔我們也不會執行。”

劉邦本來就師出無名,一看這架勢更底氣不足,心想來日方長,咱慢慢來,總能讓我逮到機會。

劉邦為何放棄廢太子,真相要更復雜的多,不僅是商山四皓的原因

周昌這一鬧對呂后來說猶如神助,總算給她一個喘息的機會,等周昌從殿上出來直接就跪下去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說:“如果沒有您太子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這是有史以來唯一的一次皇后給大臣下跪的。

周昌表示自己不但是為了太子,更主要是站在國家穩定的角度,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嘛!這件事陛下做得確實太荒唐了。

同時指出自己只能解燃眉之急,要想徹底解決問題還要請外援,術業有專攻,這種事最好找張良,他是專家。

張良一開始顧慮重重,推三阻四找了幾次就是不來。呂后實在沒辦法就吩咐人把他擒來了脅迫他出主意。

張良果然不負眾望,一下子就指出核心問題不是否定戚夫人,而是讓劉邦從心裡認可太子,找到了原因事情就簡單了。

劉邦曾多次想請商山四皓出山,對方嫌劉邦不尊重文人,一直不同意。劉邦一直耿耿於懷,此事如果太子做到了劉邦對太子的印象肯定會大大改觀。

改立太子的目的除了討美人歡心,也是對太子將來治理國家的能力缺乏信心,因為太子性格太軟弱了,但是有了商山四皓的輔佐情況就不一樣了。

張良跟隨劉邦多年,很瞭解劉邦,他現在是個成熟的政治家,肯定會從全域性的角度權衡利弊,所以只要太子得到商山四皓就能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

呂后聽罷連連點頭,時不我待,馬上讓太子寫信命人去請,太子性格柔弱但畢竟名聲很好,很順利就把商山四皓請來了。

劉邦為何放棄廢太子,真相要更復雜的多,不僅是商山四皓的原因

商山四皓的首秀皇帝那邊有戚夫人當監工一直沒有鬆懈,表面風平浪靜,實則一直在找一個既能讓太子犯錯又能堵住大臣悠悠之口的機會,很快機會就來了。

公元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知道英布打仗是把好手,而太子劉盈跟他比就是個菜鳥,決定先讓太子當炮灰,然後自己再出手,太子平叛不力廢掉也就順理成章了。

太子比較單純,正要答應時被商山四皓阻止了。

四皓分析說:“首先從你的角度打贏了是應該的,萬一打輸了就承擔平叛不力的後果,陛下一定會治你的罪,不能給他落下把柄。”

“再說英布常年打仗,經驗豐富,是員猛將;而你卻一直處於深宮,沒有帶兵經驗。皇上的兵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大都桀驁不馴,除了皇上一般人根本帶不了,這仗還沒打你就已經輸了。”

所以怎麼看都是弊大於利,這次平叛一定不能去,最後給太子找了個藉口皇帝只好自己親征。

劉邦平叛後勝利歸來,在大殿上和群臣慶祝。見太子身後四位老者眼生得很,一問才知道是自己一直求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心中大為吃驚。讓他對太子產生了新的認識。劉邦思索良久後嘆了口氣:“罷了,事已至此,再廢太子已經沒必要了,太子羽翼已滿,國家安定為重。”

劉邦為何放棄廢太子,真相要更復雜的多,不僅是商山四皓的原因

回去對戚夫人說:“太子一事大局已定,再無更改可能,以後呂后就是你的主人了。”

筆者觀點

劉邦能從一介布衣最後當上皇帝,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其中一方面就是知人善用,比如像蕭何、張良、韓信,同時也明白像商山四皓這樣的人才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劉邦的眼界格局也不同於常人,有了商山四皓的輔佐,太子身邊就相當於多了幾個像張良這樣的人,若執意要廢舊立新阻力太大。即使做到了,付出的代價也是相當大的,甚至會動搖國家的根基,引發國家動亂,這個是劉邦不想看到的。

戚夫人和國家比,孰重孰輕他還是拎得清的。

綜上所述,劉邦說太子羽翼已成只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同時也是給欺戚夫人一個交代,讓她死了這條心罷了。

另外一種說法

據說野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這個就有點“厚黑”了,諸位權當歷史傳說好了。

前面的故事都沒問題,打呂后想找張良出謀劃策開始就是另外一種走向了。

張良幾次推諉就是去請示劉邦了,張良把利害關係跟劉邦說清楚後,劉邦驚出了一身冷汗。

張良的立場是太子不可廢。

張良表示首先太子背後站著的是皇后,皇后可是一直和陛下您治理國家,在大臣中頗有威信,從大殿上大臣的反應就能看出來。

其次,皇后一支的孃家人現在都是朝中的重臣,他們的能量不可小覷,這兩股政治力量加起來足夠讓國家分裂了。而且他們都很擁戴皇后,是除了陛下以外唯一能震懾得住大臣的人。

最後,即使立了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戚夫人和她的兒子既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也沒有大臣的支援。一旦將來繼位也不能服眾,很快就會下臺,國家必將大亂。

還有一點張良沒敢明說,就是立國後分封的各諸侯王並不安分,隨時蠢蠢欲動準備反叛,國家現在很脆弱,經不起大折騰。

劉邦聽後連連點頭。“愛卿分析得如此透徹,想必肯定是有解決之法了?”劉邦問道。

張良回答說:“皇后已經數次召臣進宮,被臣搪塞過去了,想必是要臣拿個主意。皇后擔心太子之位一定會再次召見臣的。”

“臣到時會為皇后獻一計,必定會讓皇后信服。待皇后完成之時陛下只需將計就計即可。”劉邦欣然同意。

這裡的“一計”指的就是建議呂后請商山四皓出山。

再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劉邦在宴會上表演“大吃一驚”,然後就坡下驢,順勢把廢太子的事壓下去了。

事後證明,劉邦駕崩以後呂后獨攬大權,和張良當初的預想一模一樣。

張良不愧於劉邦對他的評價: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以上是筆者個人觀點,如果大家在這方面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分享。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