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據許綽雲《變遷中的古代中國》統計,前722年到前464年,259年的時間當中,只有38年沒有戰爭;前463年到前222年,242年的時間當中,沒有戰爭的年份不少於89年。

從這個層面看,春秋的戰爭要比戰國時還要頻繁,他倆的名字應該換過來才是。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戰爭

然而奇怪的是,戰國,別的國家暫不多說,單說秦國,從前364年到前234年,130餘年的時間當中,秦參加了15次大規模的戰役,給敵國造成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驚人的148。9萬,平均下來一次戰役造成的傷亡人數,基本上就無限接近10萬。且不說總傷亡人數,僅一次傷亡人數,在春秋時期都是絕無僅有的。

總結下來,戰爭頻繁的春秋,造成的傷亡居然沒有戰爭頻率稍低的戰國高,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春秋時期的“國際關係”

根據《史記》上記載的資料看,春秋時期,有名有姓的諸侯國約104到128個,那麼,這些諸侯國都是怎麼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荀子·儒效》當中說的非常清楚,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什麼意思?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汶陽之田

荀子的統計雖然不太準確,但其中體現出來的關鍵問題是,這些諸侯國算起來大部分都是親戚,都是周王分封下來的,都是親戚又有什麼要緊呢?

《左傳》上記錄了這麼一個很典型的案例子,春秋時期,在今山東泰安西南一帶,有一塊肥沃的汶陽之田,汶陽之田原本屬魯國,齊國心裡很不服氣,於是便於成公二年,即前589年6月,將這塊土地奪走。

前589年已到春秋晚期,齊國的勢力比魯國大,既然比魯國厲害,奪走這麼一塊土地,魯國應該打落牙齒和血吞才是,然而呢 ,他卻莫名其妙的很不服氣,不服氣怎麼辦?

找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講道理,晉國一聽,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於是當場正義感發作,便:秋七月,晉師之齊國佐盟於爰婁,使齊人歸我汶陽之田。

當年七月,便大兵壓境,逼齊國歸還汶陽。

齊魯兩國的事,晉國為什麼要插手?原因很簡單,他在維護一種自周朝建立起就制定好的國際秩序,也就是周天子分封的土地,諸侯只有繼承權,沒有轉讓權。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邲之戰

從這個層面講,戰爭目的就是土地、人口、資源,但在春秋時期,在禮還沒有完全崩壞的春秋時期,無緣無故,自作主張侵佔他國土地,就等於公然挑戰國際秩序,如果沒有能跟全天下作對的實力,這自然就成了一種異常危險的行為。

所以,既然大家都是親戚,又沒有能力跟全天下作對,無緣無故侵佔他國土地,剩下的,也就只能講究個“諸夏親暱”。

前596年的晉楚邲之戰就是很好的例子,楚國已經打得晉國潰不成軍,按道理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才是,可楚成王呢,很奇怪的任由晉軍逃跑,為什麼,他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意思是:戰爭結束後,晉楚必將講和,只要達到目的就成,又何必多殺呢。

其中的含義很明白,親戚之間有點矛盾,有點摩擦,實在忍不下去可以打,但打的層面也只能限制在“爭義不爭利”,打服了,讓你嚐嚐我的厲害,乖乖低頭認個錯服個軟就成,其他,則暫時還不敢多想,當然,之所以不敢多想,除了國際秩序方面的因素外,還有兵源,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二:兵源的問題

春秋時期的兵是怎麼來的,這就涉及到當兵的制度,即“兵制”,雖然從古到今,當兵都是一種義務,然而這種義務,包含的範圍卻是大不相同的,單講春秋時期,之前,兵制如何,無從查考,但春秋,《國語》當中還是有記載的,拿管仲相齊之初齊國的兵制為例。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管仲

《國語》當中說: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

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工商沒有當兵的義務,確切的說,沒有資格享受當兵的義務,只有士鄉,也就是世襲的貴族,才可以當兵。

而這裡的“鄉”,也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鄉”,而是“國”之內的鄉,當時的“國”,僅限於京城及其近郊,之外的地方則稱之為“鄙”, “鄙”之人大部分為農,而農是沒有資格當兵的。

綜合下來,一個諸侯國就有國、鄙之分,國之外的鄙,沒有資格當兵,國之內呢,又分個工商之鄉和士鄉,工商之鄉的人也沒有資格當兵。

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管仲相齊之後,他對這種兵制做了一點改革,但也僅僅是:是故農之子恆為農,故農之子恆為農,野處而不暱,其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有司見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於事而竣。

非常大方的選拔農當中的優秀分子,提拔成士,可以依賴,可以賞賜給他們當兵的資格,而工商,依舊沒資格當兵。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當兵

事已至此,將當兵看成一種恩賜,誰有資格當兵,那便意味著, 他的身份已經提高到了士,已經成為一種可以世襲的貴族,而貴族,都是有身份的有使命的,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當兵,綜合下來,戰爭就成了臨時兼差,因為諸夏親暱,回來之後大家還要繼續相處的緣故,到戰場上,特丟人、特絕情的事打死都不幹,於是呢,戰爭就變得更像是一種較為激烈的國際沙龍,既然成了沙龍,那自然要講究一點規矩,於是,種種匪夷所思的奇葩就大行天下了。

三:戰爭當中的規矩

關於這些個規矩,《周禮》當中說的很清楚: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逾百步,縱綏不過三舍等等。

意思就是君子不殺已經受傷的敵國士兵,不抓頭髮花白的老人,不能利用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不能攻打還沒站好隊形的敵國部隊,追擊逃跑的敵兵不能超過一百步,敵人逃跑九十里以後你就不能在攻打了等等。

甚而至於規定不打無約之戰,不管在什麼情況下見到敵國國君,都要免冑見禮,從車上跳下來,老老實實的給敵國國君行禮。否則就是“違禮”,沒有“君子之風”,打勝了也不光彩。

就因為這樣的規定,戰爭初期鬧過許多笑話: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楚王

同樣在邲之戰中,晉軍敗逃,逃跑路上戰車陷在泥濘當中動彈不得,晉兵急得束手無策。這時敵人楚軍追上來了,敵人追上來,眼看晉兵陷入困境,按規矩應該大肆砍殺才是,可楚軍呢,非常有趣。根據《周禮》並沒有趁勢圍剿,而是停下來圍觀,七嘴八舌的給晉軍出主意:你們真笨啊,車子太重了,應該抽去車前橫木。

但抽去橫木後戰馬仍然盤旋不進,楚軍又教他們拔去大旗,再抽掉轅前橫木,在車輪下墊石頭等等,在這樣熱心的幫助下,戰車才衝出泥坑。

晉軍怎麼辦?被楚軍打敗了,裡子沒了事小,連怎麼逃還要楚軍教,這可有點說不過去,於是馬上找到理由,在告別楚軍時說:我們是常勝之軍,沒經歷過逃跑,哪像你們楚軍三天兩頭敗逃,經驗豐富啊,回見。

事情就是這麼尷尬。

過了幾年之後,依舊是楚晉大戰,這回晉軍取得勝利,楚王慌忙逃跑,誰料路況不熟,繞到晉軍背後,正好和晉國後軍統帥趙武打個照面。

按照現在的想法,簡直天上掉下個大餡餅,你趕緊抓了就是,但是呢,又是因為《周禮》的原因,後軍統帥趙武連忙摘下頭盔,小步快跑到楚王前行個大禮,楚王在車上也煞有介事的回個禮,然後匆匆忙忙的逃跑了。

《左傳》還對這件事稱讚說:見楚子必下而趨,禮也。

當時大趨勢是這樣,那麼,還有不講規矩的嗎。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鄭莊公

四:春秋之後戰爭的變化

有,前713年,孔父嘉面對的鄭國就是明例,約好次日交鋒後,孔父嘉還英明的後撤二十里,準備列好隊伍與鄭國決戰,孰料就在當天晚上,鄭國人卻連個招呼都不打,提前發起衝鋒,戰爭中,那是見傷兵就殺,見老頭就抓,所有原則違背個遍,導致孔父嘉只帶二十人逃離戰場,落了個全軍覆沒的結果。

你說說,這樣一來,他能輸得心服口服,無話可說嗎。

前638年的泓水之戰,宋襄公堅決杜絕出擊渡河的楚軍,楚軍渡河之後沒排成陣勢,宋襄公也堅決杜絕出擊。依據的就是: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

後人都認為他迂腐,但這其實不是迂腐,當時戰場上雖然很有些不講規矩的國家講究詭道,但主流還是以王道為主的。

宋襄公有心爭霸天下,他當然要做守禮的典範,所以是寧輸面子也不掉裡子的。

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

孫子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春秋後期,周王基本只成個符號,沒有人再拿他當回事,周朝都不管用了,《周禮》的約束自然就無從談起,再加上諸侯間攻伐加劇,為了應對兵員的不足,各國紛紛開展改革,將兵役範圍擴大到平民,再加上受過中原傳統道德影響較小的秦國、楚國等也逐漸加入到戰爭的行列。

各種想法相互衝擊,各國之間的戰爭,由開始的以爭霸、掠奪財產為目的公然轉化為以並地、吞國為目的,戰爭目的改變,孫子、吳子等一批職業將領應運而生,孫子的《孫子兵法》將戰爭的“王道”改變成詭道,吳子的魏武卒首次訓練出職業軍人,都大行天下。

禮的約束不在,發動戰爭、參加戰爭的人員素質發生變化,戰爭便由此改變性質,從“爭義不爭利”變成“兵者,兇器也”,戰爭變得越來越殘酷,從此,“古代打了敗仗怎麼辦?沒關係,逃出一百步就沒事了”之類的狀況就成了歷史,成了古代的古代了。

由此可知,戰國之名,名副其實,因為從那時開始,各國之間才開始了真正的戰爭啊。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劍橋秦漢史》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