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金庸宇宙裡的人物有不少能在歷史中找到原型,比如天龍八部裡的南院大王蕭峰,他的原型人物就是和名將耶律休哥齊名的尚父、于越、晉王耶律仁先。

如果說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是聖宗時代的帝國雙璧,那休哥和仁先,就是契丹遼國的絕代雙雄,再沒有能超越兩人功績的人,更巧合的是,仁先和休哥同出一支,都是隋國王耶律釋魯的嫡系後裔。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01,仁先撲朔迷離的家世

大遼國尚父、于越、宋王耶律仁先(1013-1072),契丹名糺jiu鄰,字一行,出身遼國皇族。

關於仁先的家世,《遼史》仁先本傳,記為孟父房巖木國王之後,但先後出土的仁先家族墓誌,則記載說他們的遠祖是仲父房的釋魯國王。

《漢字仁先墓誌》稱“遠祖曰仲父述剌實魯于越。父瑰引。”

《漢字智先墓誌》稱“遠祖于越蜀國王諱述列實魯。祖父諱撒割裡。父諱思忠。”

《契丹小字》中第五行的被譯為“隋國王釋魯”,第六行的被譯為“仲父隋國王之子辭輦”。

仁先四妹《梁國太妃墓誌》稱“乃玄祖皇帝之次男隋國王之後胤。曾大王父諸室羅。王父諱薩割裡。父查剌樁鄶引”。

仁先之子《耶律慶嗣墓誌》稱“遠祖于越蜀國王諱述列實魯,即太祖大聖天帝之伯父也。曾王父諱撒割裡。王父諱思忠”。

如果按以上墓誌記載,可以綜合得出世系:釋魯——辭輦······諸室羅——撒割裡——思忠(瑰引)——仁先。如此,就證明《遼史仁先傳》記載仁先是孟父房之後是錯誤的。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但據烏拉熙春先生在《契丹文合考》中考證,認為仁先的確是出自孟父房,只不過後來過繼到仲父房。

烏拉熙春考證的世系為:耶律巖木——耶律末掇duo——團寧頹昱——古鄰滑哥——雲獨昆撒割裡——查剌瑰引(思忠)——仁先。

而仁先的祖父撒割裡,承繼仲父房釋魯國王的五世孫石剌之帳,所以,從瑰引之後,仁先這一支就被記到仲父房。

韓世明先生和都興智先生在《遼梁國太妃墓誌相關問題考》中,贊同並引用了烏拉熙春的考證。對於烏拉熙春考證中沒有出現的“諸室羅”,兩位先生解釋說“石剌與室羅音近,故諸室羅應是指石剌”。

另外,在《梁太妃考》中,兩位先生還說“第五代雲獨昆撒割裡承繼仲父房釋魯四世孫石剌之帳”。

那麼問題就來了,據烏拉熙春譯釋的《耶律夷裡衍志》(乾統三年1103)記載,滑哥大王之子云獨昆撒割裡,改承仲父房石剌令穩之帳,但並沒說明石剌是釋魯的幾世孫。

而同為烏拉熙春譯釋的契丹文《耶律烏廬本太尉墓誌銘》(大安十年1094)則記載:仲父房述瀾釋魯五世孫石剌令穩。

不知道韓、都二先生在《梁太妃考》中說石剌是釋魯的四世孫所據為何?顯然不是來自烏拉熙春吧?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如果石剌是釋魯的四世孫,那就和撒割裡是同輩兄弟,在契丹,雖然多為晚輩承祧長輩,如蕭興言沒有男嗣,就過繼侄子夤yin底石來繼承他的營帳;太子浚的岳父蕭知微沒有男嗣,也是過繼侄子蕭乙信繼承其帳。

但是,同輩兄弟之間的承祧也是存在的,如耶律休哥之子耶律元沒有男嗣,則由親弟弟耶律忠主其帳。所以,如果石剌是釋魯的四世孫,身為同輩族兄弟的撒割裡承祧他的營帳也實屬正常。

但是,按照烏拉熙春先生譯釋的內容看,石剌顯然是釋魯的五世孫,再按照韓、都兩先生認為的石剌就是諸室羅,那就意味著,石剌(諸室羅)是撒割裡的晚輩族侄。

即便有叔叔接管侄子家業的存在,但叔叔的子孫也不能把這個侄子當成自家老祖父的爹吧?如《梁太妃墓誌》中,何至於稱呼諸室羅為曾祖父呢?

所以,猴格以為,烏拉熙春先生的譯釋或許還有有待商榷的地方,而韓世明和都興智兩先生所言也過於牽強,在沒有新史料支援的情況下,對於仁先的房考,個人還是堅持這個世系:釋魯——辭輦······諸室羅——撒割裡——思忠(瑰引)——仁先。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02,八次封王五拜樞密

和耶律休哥同出仲父房的耶律仁先,也是嫡系出身,所以,他們家世代都是官運亨通,曾祖父諸室羅兼中書令,祖父撒割裡是太祖心腹的御帳親軍左皮室詳穩,父親查剌瑰引是南府宰相、兼侍中,封漆水郡王。

關於仁先的父親,漢名叫耶律思忠,契丹名叫瑰引(鄶引),字查剌,被興宗皇帝引為“刺血友”,刺血友大概就是刺血相約為友,猴格在蕭骨浴篇中以此為據把思忠列為興宗平輩,有點牽強。

因為,能被皇帝視為朋友的,很大機率都比皇帝輩分高,比如在承天太后蕭綽面前交換弓箭馬匹、相約為友的聖宗皇帝和耶律斜軫,斜軫就比聖宗高一輩兒,是遼懿祖的五世孫,聖宗則是遼懿祖的六世孫。所以,很可能思忠也比興宗高一輩兒,是玄祖的六世孫,興宗則是玄祖的七世孫。

耶律思忠曾在聖宗太平九年(1029,宋天聖七年)六月初一出使宋國,充任賀宋兩宮生辰及來歲正旦使,後被封為漆水郡王,在仁先之子慶嗣的墓誌中被稱譽為“勞勤王室,勳望隆重,議者以為周、召”,《智先墓誌》中也記載“興宗皇帝以御袍為賜,紱fu兄弟之義”。

因為思忠和興宗是拜把子關係,思忠的小兒子耶律信先在小時候就被興宗養在宮中。重熙二十一年(1052)七月,興宗追尊太祖皇帝父祖叔伯時,追封仲父房釋魯為隋國王,在信先的提議下還追封耶律思忠為燕王。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生於開泰二年(1013)比興宗皇帝大三歲的耶律仁先,是思忠的長子,他出生時,赫赫有名的休哥大王已經去世十五年。

仁先身材魁梧,聰明俊秀,很有智慧和謀略,興宗還在東宮時,兩人就交往很親密,“一見如舊”。

太平十一年(1031)六月初三,聖宗崩,太子興宗即位,就授予才19歲的仁先為左千牛衛將軍,開始走入仕途,出入禁閽,給事左右。

重熙三年(1034),22歲的仁先補護衛,又除北院詳穩,朵蟓xiang宮使,兼領禁衛。之後又遷殿前副點檢,盡知院郎君(即總知翰林院事),北院林牙,改鶴剌唐古部節度使。

文武雙全的仁先很早就展現出自己的全才能力,興宗誇讚他說:唐有大亮,我有仁先。把仁先和初唐名臣李大亮相提並論,可見興宗對仁先的器重。

重熙十二年(1043)正月,31歲的仁先除同知南京留守,兼權析津府尹事。來到南京後,就進行各種整頓,肅清風俗,宣明教化,又向朝廷申請添置各種防禦措施。

從仁先一生經歷來看,他和休哥一樣,都是全能型人才,上馬能打仗,下馬能管民,中間還能搞外交。

仁先來到南京第二年,即重熙十三年(1044),武清人李宜兒以旁門左道迷惑民眾,聚眾千餘人反叛,自稱皇帝,並任命宰相,搶劫當地居民,作威作福。

仁先親自前往平叛,把李宜兒捕獲送到闕下,把興宗喜歡的不得了,遷仁先為契丹行宮都部署,不但專門賜詩給仁先,“自古賢臣耳所聞,今來良佐眼親見”,還首次把耶律休哥和耶律仁先相提並論,比擬大唐名臣房玄齡、杜如晦,“唐室之玄齡、如晦,忠節僅同;我朝之信你(休哥)、室寧(仁先),壯猷宜此”。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重熙十四年(1045),仁先除行軍都統;十五年(1046)十一月,34歲的仁先出任南院大王;十六年(1047)遷北院大王,向興宗奏稱兩院戶口眾多又富足,應該免除由他部幫忙服役的舊例,興宗從其所請。

重熙十八年(1049),在從徵西夏後,仁先被授東京留守,判遼陽府事;十九年(1050)閏十一月,仁先除北樞密院使事,封宋王。

二十一年(1052)七月初一,興宗召親信重臣坐而論道,其中就有北院樞密使事仁先。初九日,興宗追尊太祖之父祖,也追封太祖的兩位伯父為國王,其中就有仁先的遠祖于越釋魯。仁先早已經去世的老父親耶律思忠,也在這次追封中獲益,被追為燕王。

重熙二十三年(1054),仁先兼侍中,封吳王。二十四年(1055)八月,興宗駕崩,皇子耶律洪基即位,是為道宗,改元清寧,十月,仁先除同知南京留守,兼中書令。

清寧二年(1056)七月,因為南院樞密使趙國王耶律宗政(隆慶嫡長子,契丹名:查葛)出任上京留守,仁先被任命為南院樞密使,守司徒。十一月,道宗上尊號,百官進遷有差,吳王仁先被徙封鄭王。

清寧四年(1058)六月,皇太叔重元的黨羽、北院樞密使、鄭王蕭革為南院樞密使,並徙封楚王,南院樞密使、鄭王仁先為北院樞密使。

但到十一月,就因為蕭革黨羽耶律化哥的僭言,仁先出為南京兵馬副元帥,並徙封宋王(遼史作隋王),蕭革則復為北院樞密使。

清寧六年(1060)六月二十六,道宗又任命仁先為北院大王,賜御製誥,百姓聽說後,歡迎數百里。皇太叔一派很不高興,重元的兒子耶律洪孝(契丹名:涅魯古)和駙馬都尉蕭胡睹攛掇道宗,讓仁先擔任西北路招討使。

直到清寧九年(1063)五月,無力對抗太叔派的知北院樞密使事耶律乙辛勸諫道宗:臣新參國政,沒經驗,仁先是先帝信任的舊臣,德望冠絕一時,不應該讓他出任外職而遠離朝廷。這時候,道宗才拜仁先為南院樞密使,守太保,改封許王。

平定太叔之亂後,首功的仁先又一次出任北院樞密使,賜二字功臣,加尚父,封宋王,隨後,又守太傅,加於越,改封遼王。

鹹雍元年(1065)十二月,遼王仁先再次出任南京留守,賜安邦衛社盡忠平亂同德功臣,徙封晉王。

在南京期間,仁先大王“恤孤煢,禁奸慝”,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深得人心,宋人邊民對他都很畏服,論者提起仁先就會說,在於越休哥之後,能夠讓宋人服氣的,唯有仁先一人而已。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03,仁先大王的主要功績

如果要問屢屢封王的仁先大王都有什麼功績,用一言概括就是:南敲詐勒索宋朝,北討伐反叛的阻卜,東鎮壓抗命的女真,西從徵党項夏國。

東敗女真:

重熙九年(1040)十一月,女真五國部在高麗的支援下反抗契丹,興宗就命仁先為主帥前往處理邊事。

按《遼史·營衛志》記載,五國部就是指剖阿里國、盆奴裡國、奧裡米國、越裡篤國、越裡吉國,契丹統治者奪取的海東青就是由五國部提供,因為不堪契丹的勒索,五國部經常奮起反抗,致使鷹路斷絕。

而後來興起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先輩們,在當時,就是契丹朝廷的鷹犬馬前卒,經常參與平定鎮壓反抗的五國部,後來才逐漸坐大的。

仁先趕到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後,就調黃龍府鐵驪軍鎮壓五國部,這是仁先第一次擔任主帥,並出彩完成任務,擊敗五國部,恢復鷹路,“自是五國絕不敢窺擾,上嘉之,賜予甚厚”。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南敲宋朝:

耶律仁先在興宗朝曾兩次出使北宋,第一次是在重熙十年(1041,宋慶曆元年)六月初一,以林牙、臨海軍節度使的身份,和蕭寧、耶律坦、崔禹稱、馬世良、劉六符充賀宋生辰使副,與來歲賀宋正旦使副等使團,一起前往宋朝。

第二次是在重熙十一年(1042,宋慶曆二年)的時候,遼興宗趁著北宋和西夏連續兩戰皆敗焦頭爛額之際,趁火打劫,派蕭特末和劉六符前往索要當初被周世宗郭榮奪取的瓦橋關南十縣。

宋朝當然不願意,也派出使者和遼國交涉,宋方使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富弼富相公,在富相公的機智周旋以及堅定立場下,契丹放棄了聯姻計劃,又放棄逼迫宋人輸送歲幣稱“獻”,退而求“納”,富相公仍然堅決不同意。

興宗就派時任北院樞密副使、保大節度使的仁先,和劉六符一起出使宋朝,在仁先和劉六符的逼迫下,急於求和、意志又不堅定的宋仁宗就聽從晏殊的建議,允許稱“納”,當年閏九月,宋朝在景德和議的基礎上,對遼國增銀、絹各十萬兩、匹,這就是有名的重熙增幣(慶曆增幣)。

重熙增幣其實就是契丹人違背澶淵之盟對宋人敲詐勒索,由於仁先和劉六符的配合默契,讓這次外交使命完成的很圓滿,達到最初的預期目的。

接到宋人稱貢文書的興宗非常高興,不但在昭慶殿大宴群臣,振恤三父族貧困者,在收到仁先和劉六符帶回來的宋國誓書後,還大赦天下,給自己和皇后加上尊號。

立功的仁先也被興宗各種嘉獎,授四字功臣,加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宗還誇讚,能讓宋國乞盟奉貢交歡,都是仁先之力。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西從徵党項:

重熙十八年(1049),興宗趁著去年正月西夏李元昊新喪,幼主涼祚新立,國勢不穩之際,準備大舉征討西夏,期望一雪前恥。因此,興宗不承認涼祚的身份,扣留西夏使者,並知會宋朝他要對夏國用兵。

七月,興宗下詔親征,以皇太弟重元和北院大王耶律仁先為前鋒,韓國王蕭惠為河南道行軍都統,趙王蕭孝友、漢王宗凞副之。

仁先雖然參與第二次對夏戰爭,但實際上他這一路軍並沒有和夏軍進行大型的遭遇戰,也就是跟著打醬油,列入功績不過是猴格為了講究對稱哈。

九月,蕭惠因為輕敵傲慢,致使失利於河南,其子慈氏奴、南克耶律斡裡皆沒於陣。還好北道行軍都統耶律敵魯古,在賀蘭山捕獲元昊的新皇后及官屬,並擊退救援的夏軍,才給遼軍挽回一點面子。

眼看戰事無所進展,興宗遂草草撤軍,只留下偏師繼續和西夏作戰,先在金肅城擊敗夏軍,又襲擊三角川,兵圍興慶府,再破攤糧城,夏國那位情婦上位的沒藏太后不敢應戰,遣使求和稱藩,此時已經是重熙十九年(1050)。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北討阻卜:

鹹雍五年(1069)正月,西北邊疆阻卜等部叛命,遼道宗以仁先大王為西北路招討使,賜鷹紐印及劍,命他率軍前往討伐,並許他隨機應變、便宜行事,可以先斬後奏。

阻卜是契丹的六十屬國之一,和烏古、敵烈等部落分佈在遼國西北邊境,是和韃靼、達旦同種或者有密切聯絡的蒙古人,非常的桀驁不馴,他們都向遼國稱臣納貢,每三年朝貢一次。

因為各種政治原因,阻卜也經常發生叛亂,《遼史》中經常能看到阻卜侵邊、叛命之類的記載。

此次叛亂的就是阻卜塔裡幹部,仁先領命北上,利用斥候偵查軍情,扼守要衝之地,對溫順聽話的部族加以籠絡安撫,把各種政務都整飭的有條有理,在九月就很快就擊敗塔裡幹,向道宗告捷。

沒多久,塔裡幹再次反叛,又被仁先追殺八十餘里,別部把里斯、禿沒等前來救援,眼看塔裡幹被仁先摁在地上摩擦,都嚇得不戰而降。

仁先在西北呆了三年,斬首萬餘,最終俘獲其酋長圖沒裡同瓦等,馳送闕下,北地才暫時安定下來。後族子弟蕭德恭(蕭知足之子,道宗表兄弟)也因跟隨仁先討伐阻卜有功,被授予忠正軍節度使留後。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04,平定皇太叔之亂

仁先大王立下的眾多功勞中,最耀眼的就是平定皇太叔重元之亂,拯救道宗於危難之中,不但保衛道宗的人身安全,還保衛道宗的皇位歸屬,這也是金庸宇宙中蕭峰的高光時刻之一。

清寧九年(1063),不願意夢想成泡影的皇太叔重元決心鋌而走險,為理想拼搏一把,於是,在七月十九發動灤河之變,圍困道宗的行宮。

在叛軍兵圍行宮之前,其實道宗已經從老孃宗天太后蕭撻裡那裡獲知訊息,是敦睦宮使兼權知皇太后諸局事耶律良打探到的,但道宗並不太相信,他覺得他對叔叔是仁至義盡,叔叔怎麼可能反叛。

耶律良建議道宗召見重元嫡子楚國王洪孝入見,結果,使者就被洪孝抓起來,還好使者機靈,瞅機會逃回來,道宗這才匆忙讓仁先去抓捕太叔。

仁先臨走前還交代道宗:太叔為人兇狠,臣早就懷疑他想圖謀不軌,陛下還是要小心謹慎的防範。但沒等仁先出行宮,就發現行宮被圍了。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兵力薄弱的道宗看太叔來勢洶洶,內心有點慫,就想逃到北、南院避難,仁先和北院宣徽使蕭韓家奴一起勸阻他:陛下如果捨棄扈從出行,叛軍一定會緊追不放,況且,南北院大王心向著誰也未可知,不如堅守行宮。

仁先的兒子耶律慶嗣(契丹名:撻不也)覺得他爹不應該阻止皇帝,就說:陛下的想法怎麼能違逆呢?仁先很生氣地擊打慶嗣的腦袋。

道宗覺得此時此刻應該聽從經驗豐富的沙場老將仁先的建議,就很乾脆的把平叛之事全權交給仁先。

仁先下令把車輛首尾相連,環車為營,拆開宮署前阻擋人馬通行的行馬,在行宮外面組成一道防線,親自率領近侍三十餘人在防線外面準備迎戰。

知北樞密院事趙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蕭德、北院宣徽使蕭韓家奴、北院樞密副使蕭惟信、敦睦宮使耶律良等都各率宿衛一起禦敵,和叛軍展開激烈的戰鬥。

道宗基因中的血性也被激發,勇敢的加入戰鬥,就是參戰沒多久,就被叛軍射中倒地,不是侍衛眼疾手快拉他上馬,他的結局大概不是被俘虜就是被戰馬踩踏。

耶律洪孝覺得己方佔據優勢,非常拉風的想表現一下自我,但耍帥不過三秒,就被道宗的近侍詳穩耶律阿廝(阿思)、護衛蘇射中墜馬,然後就被南府宰相蕭德收割腦袋。所以,蕭峰平亂的事蹟實際是糅合了仁先、阿思、蘇、蕭德的事蹟而成的。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在混亂中也受輕傷的重元只好暫時退兵,經過商議,等天亮後再行圍攻。叛軍修正,仁先大王並沒有坐著乾等,而是迅速派人徵調距離行宮最近的五院部蕭塔剌部勤王救駕。

第二天,重元哄騙奚人二千為叛軍充當炮灰,蕭韓家奴對奚人曉諭厲害,把他們策反過來,讓叛軍士氣大沮。此時,蕭塔剌軍也趕到,和行宮軍對叛軍形成合圍之勢。

仁先推測叛軍不能持久,決定等他們氣餒後再進行攻擊,於是讓軍隊背營結陣,等叛軍心生惶恐之際,突然奮擊,蕭塔剌軍也隨機而動,內外夾擊,大破叛軍,追殺二十餘里。倉皇而逃的重元在走投無路之際,只能自殺免得受辱,其他黨羽也均伏誅。

叛亂平定,得保皇位的道宗,激動的拉著仁先的手說:這次平亂,都是愛卿的功勞啊!對仁先加號尚父,賜安邦衛社盡忠平亂同德功臣,進封宋王,為北院樞密使,並親自制文褒獎仁先,又詔令繪畫《灤河戰圖》以表彰仁先的功勞。

其餘大臣也各有封賜,當時已經致仕返鄉的姚景行(即姚景禧,後避諱天祚被改為姚景行),在途中聽說太叔叛亂,也臨時召集三百多騎兵前來救駕,趕到時亂已經平定,道宗也非常感動,賞賜他逆賊家財,並挽留他繼續為朝廷效力。

心有餘悸的道宗拉著姚景禧的手,又是慶幸,又是激動的訴說灤河之變,非常情真意厚的說:此次平定叛亂,宋王忠力第一。

姚景行對仁先力撐危局平定叛軍的行為,也非常的欽佩,就借唐太宗賜給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詩句,向道宗誇讚仁先,說仁先是“疾風知勁草,世亂見忠臣”,聽的道宗也連連稱是。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05,仁先大王的子嗣

鹹雍八年(1072)正月二十七,60歲的仁先因病求退休,還沒等道宗應承,當年四月二十,仁先大王就薨於位。

道宗聞訊,表示對晉王仁先之薨非常震悼,為之輟朝三日,並下詔讓崇義軍節度使、左散騎常侍李翰充敕葬使,長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楊庶績充敕祭發引使,九月十九歸葬於葛蔞母山之膴原。

仁先大王有兩子三女,其中長子早卒,只有次子耶律慶嗣(1035-1092),契丹名撻不也,字胡獨堇,清寧二年(1056)補祗候郎君,累遷永興宮使。

因為參與平定重元之亂,被賜平亂功臣,同知殿前點檢司事,歷高陽、臨海二軍節度使,左右皮室詳穩。大康六年(1080)授西北路招討使,率諸部酋長入朝,加兼侍中。

在耶律慶嗣出任西北路招討使之前,遼國當局對治下的阻卜等少數民族就採取遷就姑息的策略,經常選擇一些柔弱之人出任招討,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讓以往在遼國強勢武力鎮壓之下臣服的各部,逐漸變得驕橫跋扈,而在歷任招討使中,又以慶嗣最為寬和包容,因此,遼國西北邊防之事日益廢弛。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大概在大安七八年(1092-1092),慶嗣被改為西南招討使,在他調離之後,新任西北路招討使耶律何魯掃古討伐反叛的耶睹刮時,誤擊另一個酋長磨古斯,引起磨古斯的反彈。

這個磨古斯是被慶嗣舉薦上臺的,據馮承鈞考證,他就是後來蒙古高原赫赫有名的克烈部王汗的祖父忽兒察忽思·不亦魯黑汗。

耶律何魯掃古鎮壓不利,道宗又召慶嗣前往西北彈壓,慶嗣覺得磨古斯他倆有交情,就派人“誘致之”,沒想到,磨古斯也給他來個詐降,猝不及防的慶嗣遂遇害,年58歲,被朝廷追贈中書令,諡貞憫。

仁先大王當初橫掃西北無往不利,大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最後卻命喪西北阻卜人之手,也是天道輪迴啊!

慶嗣小時候看上去還是非常謹慎誠實的孩子,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在成婚後卻被宗族裡的寡婦迷惑,為了這個寡婦小三甚至不惜和妻子離婚,把他爹仁先氣得半死。

因為慶嗣迎娶老小三,導致他沒有男性子嗣,後來沒少受人們的譏諷譴責,可嘆仁先大王英明一世,最終卻是斷子絕孫的結局。

慶嗣的墓誌上記載,他的妻子叫福留姐,是果哥駙馬之女,慶嗣有個女兒叫劬qu輦娘子,不知道這個福留姐是前妻還是後妻,也不知這位劬輦娘子有沒有後嗣。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仁先有三個女兒,其中大閨女兀欲娘子,又譯骨欲,嫁給了駙馬都尉蕭紹宗和聖宗長女燕哥公主的二兒子蕭永的大兒子蕭闛tang,契丹名蒲打裡,生了一個兒子叫蕭勃特本,只活了19歲就早亡。

二閨女迪輦娘子,嫁給奚王蕭善男的兒子右祗候郎君詳穩蕭忠信,契丹名查剌。

三閨女乙信娘子,嫁給大姐夫蕭闛的親二弟蕭闡chan,契丹名特末,沒有孩子,蕭闡只活了28歲就去世,死後“無令嫡可繼其家”。

如果仁先大王的二女兒迪輦娘子,和小孫女劬輦娘子,也不幸沒有子嗣的話,那仁先大王這一支就沒有血脈能夠延續下來。

仁先的一生如墓誌所言:王之於國,忠也,於家,孝也,於民,惠也,於官,廉也,於人,信也,而五德兼備,貴處人臣之極。墓誌雖不免有吹捧的嫌疑,但仁先也總歸不失一代人傑之大體。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06,猴格說

耶律仁先一生中曾前後八次封王、五次拜樞密、三次留守南京、一次留守東京、出任北院大王兩次、南院大王一次,又兼侍中、中書令,守太保、太傅、太尉,更尚父,加於越,如此顯赫履歷實屬罕見,也是遼史中絕無僅有的。

雖然仁先深受興宗器重,但他並不被道宗喜歡,並不是如墓誌上吹噓的那樣,和姚景行被道宗視為左膀右臂,軍國大事“上多召二人議定”,而是備受冷落,所以隨便一個人進言,道宗就能把他這位元老重臣弄出朝廷。

比如清寧四年,道宗聽從耶律化哥的建議,出仁先為南京兵馬副元帥;清寧六年才拜仁先為北院大王,卻又在堂弟楚國王涅魯古的僭言下,出他為西北路招討使。

直到新任知北院樞密使事的寒門子耶律乙辛,獨木難支無力抗衡太叔重元派時,不得不建議道宗召回太叔派的眼中釘仁先大王,仁先這才得以回朝,在太叔之亂時適逢其會。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所以,在重元之亂前,乙辛和仁先勉強可以說是一派的,都是同屬帝黨,一起抵制太叔黨。但是,等重元之亂平定後,野心勃勃的乙辛自然不願意讓比自己資歷深、身份高的仁先前輩凌駕在自己頭頂。

於是,乙辛就開始排斥仁先,而道宗因為太叔之亂對親貴們的猜忌則越發加重,哪怕是平亂第一功臣耶律仁先,也在他的防備名單,所以,仁先自然很快的再次被趕出朝廷。

和休哥一樣,仁先也是契丹族的一代人傑,如果說休哥對契丹遼國的上升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那麼仁先就是對契丹遼國的衰落起到延緩的作用,都是遼國的頂樑柱。

但在君王信任這一點上,仁先卻不如休哥,這並不是說仁先不通君臣之道,而是他沒遇到好的主君。

人家聖宗母子不管是迫於局勢還是憑個人胸懷,對休哥都能報以信任,但道宗就不行了,不說他能力平庸不及祖父,就連心胸格局也差得太遠,他對仁先的猜忌防備,遠遠大於重用信任。

耶律仁先:蕭峰原型,平定太叔之亂,受洪基猜忌,與休哥齊名

可惜全才如仁先,不但精通兵法韜略,還深受漢式文明影響,這樣文武兼備的臣子,如果早生二十年在聖宗母子麾下,一定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當然,仁先在道宗朝的存在,還是如定海神針一般,所以遇到太叔之亂,道宗儘管猜忌仁先,仍然把大局交給仁先全權處理,而不是交給寵臣乙辛。

正是仁先死後,乙辛的權力開始無限制的膨脹,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繼而去謀皇后、害太子,幾年裡就把契丹大遼攪和的天翻地覆,提前進入倒計時。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世系表系猴格自制。

參考資料: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契丹文合考》、

韓世明、都興智《遼梁國太妃墓誌相關問題考》、

韓寶興《契丹小字考釋》、

吳英哲《契丹小字補釋》、

李宇峰《遼代漢文考釋》、

趙志偉、包瑞軍《契丹小字考釋》、

於秀麗、陳金梅《遼耶律智先墓誌淺釋》、

韓世明、吉本智慧子《梁國王墓誌銘文初釋》、

蕭闛墓誌、蕭闡墓誌、蕭勃特本墓誌等等。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脫離人文環境的過度解讀和陰謀論。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宗廟遷祧、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