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主要有幾個絲綢產區?

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巢絲織綢的國家就是中國,而且保持一個很長時期。古希臘、羅馬稱中國為“Seres”,就是“絲國”之意,顯然是由中國的“絲”音轉化而來的。現代英語裡“絲綢”一詞為“Silk”,則是從希臘語Seres演變而來。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勞動人民可能就已經清楚如何利用蠶絲了。儘管現在還沒有找到這方面的確切證據,但可以從一些神話傳說中找到一些線索。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主要有幾個絲綢產區?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家人,母親早亡,父女相依為命。一次父親外出很久都沒有回來,女兒十分擔心父親,對家裡的一匹公馬說:“要是你能把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這匹馬果然跑了出去,接回她的父親。

自此,這匹馬竟用各種方式向姑娘求婚。姑娘的父親一怒之下殺了馬並將剝下的皮晾曬在樹梢上。姑娘路過用腳踹著馬皮說:“你是一個畜生,怎麼可以和人結婚?”話未說完,馬皮就將姑娘席捲凌空而去。

幾天後,人們發現姑娘變成一條身裹馬皮的蠶,正在樹上吐絲作繭。人們將這棵樹稱之為“喪”,後世又取其諧音,稱桑樹。

還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個種桑養蠶能手,教人們養蠶巢絲,被後世尊稱為蠶神……

這些神話傳說當然不能作為證據,但至少可以說明從那時起,中國已經開始種桑養蠶了。

商、周時代,我國已經發展起絲織工業了。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現了“桑”、“蠶”、“絲”、“帛”等字樣,且和這些字相連的字也有一百多個。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主要有幾個絲綢產區?

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上,經常出現細密的平紋絹,以及菱形圖案的織物,可見商代時養蠶織綢已成重要的經濟部門。

西周時,養蠶絲織進一步發展,在《詩經》的《大雅》和《幽風》、《秦風》、《衛風》、《魏風》、《鄭風》及《唐風》中都出現了有關桑、蠶及絲織的詩句。

當時,不僅奴隸主在私家紡絲,國家也有專門從事絲織的官方手工業,分工十分精細。如“筐人”、“慌人”負責煮煉絲帛;“染人”負責絲綢的染色;“畫”和“績”負責絲帛的畫花、繡花等裝飾加工。

國家方面還設定了“典婦功”、“典絲官”等官位,專門監督奴隸勞動,負責絲織品質量的檢驗,以及原料的儲存。

絲織技術進一步提高,奴隸們除會織出一色而多樣的花紋外,還會織出多彩的絲綢,如絹、經錦等。

經錦,用兩組或兩組以上的不同顏色的經絲在織機上直接織出的花紋,一種顏色作地紋,另一種顏色作花紋,也標誌著我國絲織業的重大發展。

商、周後,在歷代王朝中,我國的絲織業都取得重大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勞動人民發明創造了巢絲車、腳踏三鍵紡車、提花織機與五彩套色印花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絲織工具和絲織技術,織造出錦、紗、繚、緞、綢、約、緝、羅等琳琅滿目的絲織品,還織出一些被稱為“天上取樣人間織”的驚世絕品,可見工藝的精湛。

之後,還陸續形成幾個主要絲綢產區:

齊魯地區。齊魯種桑養蠶。據《漢書·地理》記載,戰國時期齊國的絲織品名揚天下,“織作米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齊(濟)陰之縑”、“亢父之縑”都是當時名優產品。西漢設立服官僅二處,其一就是齊國都城臨淄(山東淄博市),名齊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鉅萬”,產品以刺繡為主。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主要有幾個絲綢產區?

河南地區。絲織業地區在襄邑(杞縣)至睢陽(商丘)一帶。襄邑,就是西漢另一處服官所在地,以織錦為主,俗話說“襄邑俗織錦,純婦無不巧”,成為宮廷皇室專貢。襄邑東南更是“睢渙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御服出焉”,漢初的灌嬰就曾是睢陽販繒的。另一產地處於今濮陽一帶的衛國舊地。《詩·衛風·泯》雲“抱布貿絲”,可見“絲”早已作為商品進行貿易。《禹貢》載:兗州“桑土既蠶,”,“厥貢漆絲,厥篚織文”。袞州在河濟之間,恰好為衛國地域。

楚國舊地。1950年代以來,河南信陽、湖北江陵、湖南長沙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許多優質絲織物。 1957年在長沙左家塘戰國墓出土了一批絲織品,有顏色各異的絲綢和花紋複雜的紋錦。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一件薄薄如蟬翼的禪衣。還出土了刺繡長袍和彩色絲綢。可見,戰國時期以來,楚國的絲織工藝已十分精湛。

成都平原。最著名的要算蜀錦了。據《西京雜記》載:漢成帝下令益州留三年稅賦,作為宮廷織造七成錦帳的費用,用沉水香來裝飾。東漢時,成都城內有錦官城,用來儲藏錦。城內的錦江,據說就是以濯錦而得名

精美絕倫、種類繁多的絲織品不僅成為我國古代各族人民的服飾原料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品。

自漢代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的絲綢就沿著“絲綢之路”輸往西域、歐洲各國,贏得當地人民的歡心。據相關史料載: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皇帝凱撒,一次穿著用中國絲綢做的袍子去看戲,竟轟動整個劇場,人們個個翹首觀望,羨慕不已,以至無心觀戲。

中國古代的紡織業,主要有幾個絲綢產區?

隨著絲織品對外貿易的日益頻繁,我國的養蠶、絲織技術也傳到世界各地。據考證,公元初年,我國的養蠶法、絲織技術已經西傳;至公元七世紀,傳到阿拉伯和埃及,公元十世紀傳到西班牙,公元十一世紀傳到義大利,公元十五世紀傳到法國。

如今,世界各地區的蠶種都是由我國傳去的,且紡織技術方面的很多關鍵發明,均在我國完成,或者奠定基礎。如巢車、腳踏提綜的斜織機,早在秦漢時期,我國人民就已經發明使用,而歐洲直到六世紀才開始出現類似的織機,到十三世紀才廣泛採用;近代新出現的法國伽長提花機,也是基於中國古代提花機的基礎上製成的等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