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花燈戲,是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為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因為在正月十五開始演出,臺前臺後掛滿各種彩燈,彩燈歌舞交相輝映,由此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現在隴南市文縣玉壘鄉一帶,又稱為玉壘花燈戲。玉壘花燈戲的唱法比較獨特,它不象秦腔那樣的板腔,而是以角色腔加各種感情腔,再加上表現特定戲劇動作的民歌小調共同組成了該戲的唱腔形式。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文縣玉壘鄉,位於甘陝川三省交界處,為白馬氐、巴蜀、秦隴等多種文化交匯地帶,此地因處於玉壘古關,史稱“隴蜀咽喉”,古陰平古道穿境而過,有史以來就是從隴到蜀的重要通道,此地亦處於白龍江和白水江兩江交匯處,地理位置險要,古人出於對自然的崇拜,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花燈戲”這一民俗活動便逐漸流傳了下來。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玉壘花燈戲,最早約出現在17世紀末(明末清初年間)。早期的花燈戲就是從四川帶來的一種小秧歌劇,劇情比較簡單,人物不多,唱腔也較單一。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不斷豐富完善,表演程式上借鑑了秦腔、川劇的特點,音樂唱腔上吸取了隴南民歌、小曲音樂等特點,使花燈戲從最初的秧歌劇中脫胎而出,成為一種較大型的戲曲劇種。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玉壘花燈戲的演出形式大體為兩種:一是有人物故事的“醜、旦劇唱”,被稱為地花鼓、竹馬燈、打對子和對子花燈等;二是“聯臂踏歌”的集體歌舞,習慣稱為“擺燈”和“跳燈”。這些地花鼓、花燈等民歌舞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有的吸收戲曲的程式規律,逐漸發展成花鼓戲;有的則較多地保持著花燈的歌舞特點,搬演戲曲故事,被稱為“燈戲”和“花燈戲”。由於各地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和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流佈地域的方言、音樂素材和風格以及受鄰近姊妹藝術影響的不同,各種花燈戲在劇目題材、聲腔結構、表演特點上,都各有特色,發展的歷史過程也不盡相同。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玉壘花燈戲的突出特徵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花燈系當地自制,造型美觀,形式多樣,燈中置一油窩子(一種小油壺)。耍燈時,花燈手(均為男性)穿紅著綠,一手執花燈,一手執摺扇,邊走邊扭邊唱。道白均為本地方言,但唱腔揉進了許多隴南民歌小調,高亢、流暢,沒有板腔形式。其劇目取材廣泛,較多源於民間日常生活和愛情題材,也有不少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題材。劇情曲折生動、風格質樸、簡潔風趣,具有較強的大眾性。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玉壘花燈戲伴奏領奏樂器分為文樂和武樂。文樂一般是自制的大筒子胡,再配上二胡,也有配竹笛、四弦子等樂器;武樂即打擊樂,有大鑼、鼓、大鈸、暴鼓、馬鑼、京鑼等。花燈戲的音樂屬高腔系統,曲調主要為五聲音階調式,唱段由上、下兩句構成,多為四至六句為一段落,最後一句用“摟腔”(即幫腔),男女對唱時,男角服從旦角。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玉壘花燈戲表現力極其豐富,既能表現秦腔中慷慨悲涼的特點,如《鍘美案》;又能表現出川劇燈戲的俏皮,詼諧幽默,展現出玉壘花燈豐富多彩、表現力極強的特點。其唱腔起唱高亢,如秦腔起唱,吐字剛強有力,粗獷豪邁,漸趨婉轉細膩,悠揚轉腔,起承轉合、百折千回,餘音嫋嫋;唸白也是乾脆利落,在適當的地方有拖音,頗具川劇中燈戲的味道。其最典型的要數幕後幫腔,眾人相和,悠揚灑脫、氣勢雄渾。

【文化】花燈戲:一種由社火小戲演變成地方戲曲的傳統劇種,很美!

目前,玉壘花燈戲演出的傳統劇目有近50本,其中文戲有《白天院》《雙趕子》等13本;武戲有《棘陽關》等12本;摺子戲有《小上墳》等17折。每次演出,全村人聚集在一起,臺上盡情演唱,旁邊眾人幫腔,臺下掌聲連連,你方唱罷我登場,其樂融融,看到這種景象,不管是誰,都會被花燈戲濃厚的鄉土味和鄉鄰之間親切和諧的氣氛深深感染。

責任編輯:何瀚

須知:非遺專案、圖片、影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