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近日,有人大代表建議取消“農民工”稱謂,認為該詞帶有歧視性。深圳市人社局在9月17日答覆稱,“我市雖不能要求本地媒體不使用‘農民工’表述,但也將結合深圳實際,引導新聞媒體多使用‘來深建設者’表述”。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給農民工正名的訊息不是什麼新聞,在2007年和2012年都有人大代表提出過相關建議,並引起了媒體關注,其中最積極的正是吸納農民工最多的廣東省。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農民工”這個詞誕生於1984年,一般指在異鄉務工或從事個體經營的農村居民,並非天生就帶有歧視性味道。

在“農民工”之前,形容農民工的有“盲流”、“打工仔”、“打工妹”等詞,由於歧視意味強烈,雖然也流行過一段時間,但並未得到官方承認。

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相比於“進城務工人員”、“農村外出勞動力”等詞,農民工一詞顯得簡潔生動準確,“農民工”這個詞就流行起來了,並且得到了官方認可。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那為何在一些代表眼裡該詞又帶有“歧視性”了呢?

說到歧視,站在鄙視鏈最頂端的應該是京城的“正黃旗大媽”了,在她老人家眼裡,不僅僅是內蒙古,只要沒有北京戶口,在她眼裡都是“臭外地的,來要飯的”。除了她引以為傲的封建貴族血統,她歧視外地人的底氣來自她的京城戶籍。

農民工被被歧視,原因之一也是戶籍。由於農村戶籍,農民工在工作地的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問題上受到限制,城裡人便有了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農民工被歧視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們是工人,而且從事的是最苦最累最髒最要命的工作。雖然名義上工人和農民者是國家的主人,鐮刀錘子是他們的象徵,但他們早已淪為社會底層,成為了“弱勢‘群體”。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由於農民工出身於經濟落後的農村,又從事最艱苦的工作,沒有機會接受多少教育,又沒有多餘時間和金錢來為自己精心打扮一番,便成了城市中髒亂差的代表。在城市裡的老闆、房東、達官貴人、明星大腕等人看來,這些農民工便是礙眼而多餘的了,甚至成了要被清理的“D端人口”。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所以“農民工”一詞雖然本身並無貶義,但農民和工人本身就受歧視,正所謂“不好好讀書就去種地,要不就去打工”,兩者的結合體農民工則更是低人一等了。在一些人看來,“農民工”這個詞也就是罵人的話了。

於是有些代表就對農民工的現實遭遇視而不見,腦回路一轉打起了“農民工”這個詞的主意,似乎把它改成什麼“城市建設者”、“新產業工人”、“城市新公民”就可以使他們擺脫被歧視、被“惡意討薪”、被……

有些代表又要給農民工改名了

如果你們真為農民工著想,為什麼不去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薪資等問題或者切實提高農民工待遇呢?

難道把名字一改,農民工就可以和企業家、達官貴人等平起平坐一起成為“城市建設者”了嗎?就像有些人實為老爺而名曰“公僕”,但誰敢對人家低看一眼呢?

“農民工”這個詞,有些人看它不順眼,實際是擔心人們一看到這個詞就想到那諸多的不和諧,便要把這個名詞和諧掉。雖然看上去腦回路有些簡單,但還真有些效果,比如說把資本家稱為“企業家”,資本家的形象不就一下子高大上起來了嗎?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不缺美好的詞彙,也因此有了不少說的比唱的好聽的傢伙,但希望我們今天還是少一些這樣的傢伙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