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總是波詭雲譎。有的朝代,上百年過去了,留下的記錄平淡無奇。有的朝代,歷時不長,卻能留下若干瞬間,在後世激起迴響。南明,便是這樣一個朝代。

公元1644年,崇禎殉難,清軍入關,浩浩蕩蕩的朱明王朝轟然倒塌,以此為始,南明持續也不到20年時間。山河破碎,奸臣誤國,內訌不斷……饒是這段歷史有多不堪回首,那些“寧作南鬼,不為北王”的抗清英烈們的事蹟,今人讀來依舊蕩氣迴腸。

在南安水頭星輝村後園自然村,也有這麼一位在面對清軍威逼利誘勸降時,始終昂著頭顱的英雄,他就是鄭成功的幕僚——沈佺期。300多年過去,回望那一段歷史,這個在明末最後時刻守節不屈,追隨鄭經入臺灣行醫濟世的南安人,因為一身錚錚鐵骨,在南明亂世中顯得卓爾不群。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後園村尋蹤

水頭星輝村後園自然村,是熊山飛瓦巖山腳下的一個清淨恬淡的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遠離喧囂。這個小村落裡,生活著600多個沈氏後人。

沈佺期是後園沈氏的七世祖。在後園,要找到沈佺期墓並不難。那是位於村口虎頭山麓下,一座約20平方米的明朝風格墓冢。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從山下遠遠望去,能看到這座呈風字形的墓,花崗岩墓碑,長方形圓首,墓碑上陰刻楷書“明賜進士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復齋沈先生墓”。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遷墓時,沈佺期墓已被列為南安文保單位,但墓室修舊如舊,墓前沒有石虎、石馬、石羊、石望柱等物。

很難想象,這樣一座平凡的墓裡,躺著的竟是一位曾揭竿聚義響應鄭成功的英雄人物,一個海峽兩岸共同膜拜的“臺灣醫祖”。

行至墓前,周圍的龍眼樹林裡雞鴨成群。鄉間的裊裊炊煙升起,勤勞的沈氏後人秉承先人遺風,以農為本,固守田間,隱於山林。

儘管時值清明前後,沈佺期墓似乎沒有太多祭掃的痕跡。經沈氏後人解惑才知,他們都會選擇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進行祭掃。這個日子,也是由沈佺期定下來的。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沈佺期墓位於水頭鎮星輝村後園自然村。

相傳,300多年前,一心忠君報國的沈佺期,因山河破碎棄官南歸。有一年清明,他與族人共聚於祖墳之前,首先舉杯望北哭奠崇禎、隆武二君,再祭祖先。他對親人們說:“清明是以清蓋明,我不忍聞。自今而後,沈家要用三月節祭祖,因為三月三日合起來是:明,明,明。”

立於沈佺期墓前,聞此故事,心有慼慼焉。這段歷史雖無從考證,但在沈氏後人儲存的沈佺期墓誌銘拓片上,依稀可辨認“吾未及見中興,目不瞑也”等字樣。字裡行間,亡國之痛、黍離之悲,可見一斑。沈佺期一生忠心耿耿,至死還念念不忘“未見中興”,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白蓮寺舉義

沈佺期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孩提時天資聰睿、才智超群,很小的時候,便能在墊師的指點下熟讀“四書”“五經”。

年少時,他也常跟著懸壺濟世的父親,到大帽山、妙高山等地採藥。相傳,在甘露寺中,少年沈佺期很受妙月師祖疼愛,得到其悉心傳授醫經醫理,醫術精進。舞勺之年時,已能外出行醫。

弱冠之年,沈佺期曾拜於晉江龍湖魯東陳鵠門下,研習詩賦文章及科考時務策。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沈佺期鄉試中舉;翌年榮登進士,授吏部郎中。沈佺期步入仕途後,立志高遠,決心以張仲景為榜樣,做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同時做一個救死扶傷的良醫,亦文亦醫。

豐滿的理想總是敵不過骨感的現實。沈佺期在京為官兩年,明朝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末年。那個時候,朝野奸臣弄權,國政腐敗,沈佺期雖勤政愛民,想著興利革弊,重振大明雄風,卻無奈朝綱頹廢,國庫空虛,百孔千瘡。

他仕不逢時,一個正要攀登人生巔峰的有志青年,卻突然遭遇山河破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起義軍進入北京,崇禎自縊身亡,明朝滅亡。

彼時,掌控朝政的清廷,也在全國範圍內大量誘招前朝才俊,沈佺期正在朝廷的招攬名單之中。不過,一身傲骨的他,不願作異朝之臣,與徐孚遠、王忠孝等抗清志士,以名節相勵,清廷屢次徵召,皆不屈從。他相機逃回老家,隱居於水頭鵠嶺白蓮寺等地,靜待著復興明王朝時機的到來。

歸隱期間,沈佺期一直沒閒著,他號召親友及四周鄉鄰團結一致,訓練壯丁保衛家鄉,誓死不降滿清,白蓮寺迄今留有“沈佺期白蓮寺聚眾起義”的故事。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水頭白蓮寺。

公元1646年,桂王朱由榔於廣西梧州登上皇位,次年改元永曆元年。沈佺期大喜,集聚九溪十八壩數千名鄉勇在白蓮寺舉義,並祈求觀音:這次出師若能取勝,寺前池中蓮花明早要盛開。第二天一大早,沈佺期到蓮池觀看,大小蓮花果然盛開,全軍歡欣鼓舞,志氣昂揚,吹響號角,拔寨起行,全軍到達泉州城外的桃花山與鄭成功義師會合。

沈佺期率領子弟兵投奔鄭成功,受到國姓爺鄭成功的熱烈歡迎,並以師禮相待,稱他為“老先生”。而沈佺期也不負眾望,為國姓爺出謀獻策,不辭勞苦地為官兵治病,成為“軍中神醫”。

池開白蓮的傳說,為沈佺期募兵舉義增添了些傳奇色彩。如今,白蓮寺內蓮池池水仍然清澈,只是蓮花許久未開。白蓮古地殿前,綠樹蒼翠,一棵百年老榕鬱鬱蔥蔥,山風拂面,春意無邊。山門口,當年沈佺期拴馬石猶存。那些刀光劍影、血雨腥風的南明往事,彷彿就在昨天。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白蓮寺山門前的拴馬石。

入臺成醫祖

永曆九年(公元1655年),鄭成功義師駐紮廈門,整頓吏治,設六官及察言、承宣、賓客諸司,又設儲賢、育胄二館。沈佺期與名士徐孚遠、盧若騰、王忠孝、洪初避、阮昊鍚等皆入聘儲賢館。論詩會文,振興文壇,影響日漸深遠。當時,東南沿海雖烽火不斷,硝煙中卻文風蔚然。

公元1662年,鄭成功議復臺灣,手下的部將各有爭議,沈佺期卻極力贊同。這年三月,鄭成功誓師東征,沈佺期奉命留守廈門輔助世子鄭經。到了年底,鄭成功勝利驅逐荷蘭匪夷,收復臺灣,結束了寶島被殖民統治38年的屈辱歷史。

公元1665年,沈佺期與王忠孝、許吉璟等同舟入臺。登島以後,他積極參與屯田拓荒。那個時候,臺灣仍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瘴氣為害,鄭家軍將士水土不服,又缺醫少藥,病倒了一大批人。沈佺期心急如焚,登島第三天,便翻山越嶺採草藥,夜以繼日熬製湯藥,不計報酬,遇疾則療,無數軍民經他治療康復痊癒,軍民都稱他為“活神仙”。

此後近20年,他在臺灣閉戶謝客,以文史自娛,兼以醫藥濟人,足跡遍及臺灣鄉村集鎮。他還在臺灣發生瘟疫時,挽救了許多人的性命,更因此被臺灣高山族和漢族同胞尊為“臺灣醫祖”。晚年授徒多人,使祖國醫學紮根寶島,聲名益震。這些事蹟,在清乾隆《泉州府志》裡都有記載:“旋往臺灣,閉戶謝客,累徵不就。常以醫藥濟人,全活無算。為古文詞,安詳融練,卓然名家。”

關於沈佺期的醫術,在民間流傳著眾多傳說故事。譬如,他曾以精湛醫術救下一頭乳虎,結果該虎長大後還回來報恩;又如,他曾幫崇禎帝和淑妃治病,藥到病除;還有,他親自煎藥救了臺灣一位酋長的兒子等。雖然有些故事帶有神話的色彩,但多少反映了沈佺期醫術的神奇之處。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古稀之年的沈佺期,還在不辭勞苦上山為病患採藥,不慎踩到滾石跌進山崖下致傷,搶救無效至死。辭世後,沈佺期先是葬於臺灣。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明鄭眾多將士的靈柩紛紛從臺灣遷葬家鄉,沈佺期也隨此歸葬故里虎頭山麓下的虎尾山沈氏祖塋。這位生逢亂世的神醫,最終得以魂歸故里、埋骨桑梓。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沈佺期文化園。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沈氏家廟。

離沈佺期陵墓不遠處,有沈佺期故居舊址和沈氏家廟。沈氏家廟內,當年沈佺期用來製作草藥的碾藥石槽還靜靜地躺在牆角。望著它,耳邊彷彿又迴盪起那霍霍的磨藥聲來。沈佺期辭世至今,300多年悄然而逝。無情的時光之輪轟然前行,卻始終無法輾滅那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如今,每年都有來自海峽兩岸的人們,自發前往沈佺期墓前,憑弔這位橫跨兩岸的“醫祖”。

南明最後一位抗清名將,死後被百姓尊為忠烈,死後被追贈為烈!

沈氏家廟裡存有古老的碾藥石。

人物:沈佺期

沈佺期,字雲祐,號復齋,南安水頭星輝村後園(古稱“侯源”)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榮登進士,授吏部郎中。南明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鄭成功領兵進攻泉州,沈佺期亦率數千鄉民響應,成為鄭成功得力幕僚。鄭成功逝世後,沈佺期隨鄭經入臺灣。此後近20年,沈佺期在臺灣行醫濟世,帶徒授醫,被臺灣同胞尊為“醫祖”。

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病逝於臺灣,享年73歲。

遺蹟:沈佺期墓

沈佺期墓呈風字形,花崗岩墓碑,長方形圓首,高0。92米,寬0。43米,陰刻楷書直寫“明賜進士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復齋沈先生墓”。墓的右側立有“沈佺期墓”(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碑)、“重修沈佺期墓碑記”兩塊石碑。

林超連 李想 文/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