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

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 《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雜誌線上發表了由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金昌柱延吉專案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這篇題目為 “A new paralligatorid (Crocodyliformes, Neosuchia) from the mid-Cretaceous of Jilin Province, northeastern China” 的論文中,

古脊椎所博士保羅·拉米和來自中、美、日等多國學者聯合報導了大約1.01億年前的吉林延吉龍井組中發現的一化石新鱷類

(neosuchian),

並命名為新屬新種的龍山延吉鱷

(Yanjisuchus longshanensisgen。 et sp。 nov。)。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延吉化石點由古脊椎所金昌柱研究員於2016年確定

,化石點位於吉林省延吉市龍山。

當地恐龍化石最早於2013年由奇石愛好者樸聖哲於太陽河邊所發現,最初被認為是大型哺乳動物骨骼,並交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哺乳動物專家金昌柱教授進行鑑定。在與多方專家研討下,金教授發現這其實是恐龍骨骼,並於2016年率領中國古動物館副館長金海月及北京師範大學魚京善教授等多位專家回到太陽河邊考察。在鑑定太陽河的地層後,依據巖性沿相關地層進行追索和古生物學相關調查,終於在一處建築工地發現了原位埋藏的恐龍化石,幷包含許多同時期的豐富生物埋藏。

該化石地點的脊椎動物生活在距今約為1.0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產化石地層為龍井組,

該組地層主要是以灰紫色、灰綠色、紅棕色泥岩和砂岩交替組成的河湖相沉積,結合對發現的動物群中其他化石門類研究,推測延吉地區在白堊紀中期是一個氣候溫熱潮溼、生物高度多樣性、河流湖泊遍佈的生態環境。由於全世界在這個時期的陸相地層比較少,

這使得延吉將成為全世界研究白堊紀中期脊椎動物群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地點。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野外科考隊照片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龍井組地層資訊以及挖掘現場照片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經過最近幾年持續的野外工作,延吉地區發現了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恐龍、鱷型類,龜鱉類等。

本次報道的龍山延吉鱷,是繼農安多皺紋鱷(Rugosuchus nonganensis)之後,發現于吉林的、有效的第二種鱷型類化石。

龍山延吉鱷是一種中大型新鱷類化石,其主要的形態特徵有:其額骨前端表面具有一個高出的楔形立面,一橫向的眶前脊具有凹槽橫穿,眼眶間沿中線有一中脊,下顳弓完全由顴/軛骨形成,拉長的下頜聯合由癒合的齒骨形成,下頜第四齒後齒列具有一齒缺。相對於其它中生代生物群,國內中生代鱷型類的研究還是稍顯不足,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標本的數量不足以及大多儲存不佳。迄今為止,國內絕大多數鱷型類的化石都發現於吉林省,特別是副鈍吻鱷類,使得其在中生代鱷型類的古地理分佈上佔據重要的地位。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龍山延吉鱷正型標本頭骨及線條圖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龍山延吉鱷正型標本齒骨照片及線條圖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大量的

形態學

分類學

工作是關於生活在岡瓦納大陸的鱷型類中的南鱷類化石,而新鱷類受到的關注要小很多,但這一支卻與現代鱷的起源有很大關係。

中生代新鱷類的研究對於我們瞭解新鱷類生物地理演變、新鱷類的屬種多樣性受氣候影響的程度、以及現代鱷類的起源十分重要。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根據最新的研究,

龍山延吉鱷屬於新鱷類的副鈍吻鱷。

目前為止,除了個別新屬種發現於北美和巴西,絕大多數副鈍吻鱷發現於亞洲地區。副鈍吻鱷科(Paralligatoridae)是由蘇聯的古生物學家Konzhukova於1954年根據一件形似短吻鱷的標本而命名。之前的大部分研究,副鈍吻鱷類不屬於真鱷類,但在我們的研究中,副短吻鱷類屬於基幹的真鱷類,真鱷類包含所有現生的真鱷類(eusuchian)屬種。

這個發現對於瞭解原始新鱷類向真鱷類的演變十分重要。因此,這項關於延吉鱷的發現對於瞭解亞洲現生鱷類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龍山延吉鱷系統位置圖

【科研速報】中國東北吉林省白堊紀中期副鈍吻鱷類新屬種

本文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保羅·拉米博士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吳肖春研究員。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吉林延吉恐龍文化研究發展中心和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等專案基金支援。

作者:保羅·拉米、趙祺

供圖:保羅·拉米、張立召、臧海龍

校審:侯韡鴻、孟溪

編輯:肖瀟

本文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