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虎父無犬子,為了政權的延續,名將名臣的二代天生自帶政治屬性,在既有利益的捆綁下,更容易走上官場、戰場高位。

不過歷史是殘酷的,有些人華麗登場退場之後,他們的後代卻寂寂無聲,只是在史書上留下了幾筆簡單的記載。

蜀漢

蜀漢的用人體系並沒有像魏國任用宗親、吳國地方大姓部曲世襲一樣,立國數十年,始終保持著廣納賢才的原則,加上名將子弟們要麼死的早、要麼資質平庸,所以活躍在戰場、留下記載的很少。

關張趙馬黃

一般都比較關心《演義》裡封的“五虎將”後人,與羅貫中寄託續命的編撰不同,歷史上“關張趙馬黃”後人大多英年早逝。趙廣是明確記錄活躍在戰場之人,以戰死收場。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趙雲兩子——趙統、趙廣身體素質略強,趙統承襲爵位,擔任虎賁中郎督一職,加行領軍,屬於禁衛官職。趙廣跟隨姜維出戰、可能因姜維曾建議追諡趙雲為順平侯而感激,奮力作戰死於沓中。

關羽二代,長子關平在荊州之戰中與關羽一同被俘,被斬於臨沮;次子關興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時即擔任侍中、中監軍,可沒幾年就死了。小王還是那句話,如果關興不病死,極有可能能躋身蜀漢後期核心人物,因為蜀漢任侍中、中監軍的都是馬良、費禕、董允、鄧芝、姜維這些重要人物,值得重點培養。

張飛長子張苞也是英年早逝,次子張紹走了文官路線、沒上戰場,奉命給鄧艾帶路,實在對不起張飛的赫赫威名。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黃忠的獨子黃敘同樣早逝,沒有機會登上歷史舞臺。馬超三兒子,前兩個死於冀城和張魯之手,小兒子馬承承襲了爵位,再無更多記載。

諸葛亮

諸葛亮的親生兒子諸葛瞻是戲份比較重的人物,後受到劉禪的重用,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併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只是無法匡正後主劉禪寵信黃皓。在衛國之戰中,其本人既沒有領兵作戰經驗,也沒有軍事常識,將主戰派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李恢侄子李球等人一同拉到無險可守的涪縣,奮戰至死後蜀國失去了最後的翻盤機會。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養子諸葛喬是從諸葛瑾處過繼而來,也參與了諸葛亮的北伐,曾與霍弋一同參贊軍務,屬於基層將領,同樣英年早逝,才25歲。

霍峻

指揮能力突出的霍峻,早逝後留下獨子霍弋。霍弋後期主要活躍在南中一帶,擔任過閻宇的參軍,又轉任護軍,接著兼任永昌太守,率部征討地方叛亂,平亂後又兼任建寧太守,一直統管南郡政事。鄧艾偷渡陰平,霍弋早就提出協防成都,可惜被劉禪回絕。

再有蔣琬之子蔣斌,屬於中級將領,鎮守在漢城,可能參與了姜維的計劃,後被亂軍所殺。黃權之子黃崇任尚書郎,跟著諸葛瞻參與衛國之戰。董和之子董允,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為“四英”,以費禕助手的身份多處理軍國大事,未直接上戰場。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其實翻看蜀漢的記載,蜀漢將領二代們出現的不多,除了本身的歷史記錄過於單薄外,主要是蜀國的用人多為五湖四海的志士。

比如王平、句扶、張嶷、張翼、姜維等等,有降將、有寒門子弟、有地方望族,功臣後代活躍在朝野的情況不多。就算如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權傾朝野,他們也沒有趁機培植自己的家族勢力,多啟用才智之士。

與魏國司馬氏奪權、帶來的淮南三叛,吳國太子魯王黨爭,牽扯一批人被賜死族誅相比,蜀漢總體比較平穩,沒有魏吳內部激烈黨爭帶來的清洗和殺戮。最大的內亂應該是魏延和楊儀的矛盾,最後以楊儀誅滅魏延三族、被流放自殺收場。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曹魏

說到魏國,曹操信任宗親,常說的“曹魏八虎騎”就是宗室裡的代表人物,早期追隨曹操、是曹魏政權的中堅力量,可後代們大多資質平平,沒有他們的父輩那麼戰功卓著,外姓將領後代相對比較突出。

諸曹夏侯氏

夏侯惇長子夏侯充遠離政治中心,次子夏侯楙經商可以,沒有什麼政治軍事才能,靠著曹丕的關係才混上高位,其他兒子不提也罷。

夏侯淵兒子眾多,長子夏侯衡遠離政治中心;夏侯霸名聲最大、能力最強,曾在西線多次參與對蜀作戰、阻擊姜維,司馬氏掌權後,擔心郭淮對他不利,於是投蜀,又隨姜維伐魏。夏侯威後、夏侯惠後,夏侯和後都坐上了刺史、太守等職,鎮守一方。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夏侯淵的堂侄夏侯尚倒是能力不弱,從曹操平定袁紹時就參軍入伍,跟隨曹彰平定過烏桓,後收上庸、破江陵,但從年齡看跟曹真、曹休年齡相差不大,應屬於輩分是堂侄。

曹仁長子曹泰,曾參與對討吳之戰,跟隨他爹進攻濡須,因為中計導致軍營被燒而大敗,隨軍退回。後官至鎮東將軍、假節,假節要比其他將二代的權力大,可記錄不多,應屬於剛準備啟用培養,卻意外早死了。

曹洪次子曹馥,沒活躍在對外征伐上,主要出現在八王之亂中,輔助司馬越擊敗其他諸王,後在永嘉之亂中殉國。

曹純之子曹演也是混上了中級將領一級,擔任領軍將軍職務。領軍將軍在曹魏屬於執掌禁衛大權的人物,先後有曹休、夏侯獻等人任此職,就是沒有什麼記載。

兩虎衛+五子良將

典韋之子典滿,在其父親斷後陣亡後,受封司馬,曹丕繼位封官為都尉,應屬於禁衛。

許褚之子許儀,算撞在槍口上,鍾會第一次擔任伐蜀主帥、統領十萬大軍,正需要立威,許儀開路治道的工作沒幹好,導致鍾會馬蹄失陷,於是立斬。以許儀父輩的功勞和聲名,頓時諸軍莫不震驚。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張遼、張郃、于禁、徐晃四人的兒子都是繼承爵位,樂進的兒子樂綝突出一些,擔任揚州刺史一職,屬於防守東吳的前線,後被諸葛誕所殺。

其他名將

如李典之子李禎、李通之子李音、文聘之子文岱、朱靈之子朱術、呂虔之子呂翻、田豫之子田彭祖、張繡之子張泉、張燕之子張方等等,也是靠著父輩的福廕繼承了爵位。但他們都沒有其他記載,估計都是一般將領,跟他們父輩的官職差了十萬八千里。

臧霸的長子臧艾,除承襲爵位外,歷任黃門郎、郡守,官至青州刺史、少府。打仗方面沒什麼記載,巴結奉承倒是很有一手,曾把臧霸的侍妾送給了臺中三狗之一的鄧颺,因為鄧颺是曹爽的親信,為人又貪財好色。臧艾想要升官,就向鄧颺投其所好,這件事被世人所譏笑。

龐德之子龐會,因鍾會反叛、趁機滅關羽後代滿門而聞名,可這事是裴松之引的《蜀記》,陳壽都沒提出,內容真實性存疑。但龐會確實活躍在前線,先在東線揚州任平寇將軍,恰逢諸葛誕叛亂,遭到脅迫後不從、率兵平叛。後到西線跟隨鍾會伐蜀,在鄧艾擊破諸葛瞻後,龐會同胡烈、田續一起追擊姜維。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郭淮之子郭統在曹髦期間,繼承了父親的爵位,魯芝在參與平定諸葛誕叛亂中立功,從荊州刺史之位上調任大尚書,郭統應在此時接位、當上了荊州刺史一職,此時蜀吳還未滅亡,郭統身居戰略要地,小王推測其應有過人之處。但沒多久去世了,無更多記載。

牽招之子牽弘曾擔任隴西太守,是防禦蜀國北伐的第一道防線,後受鄧艾調遣參與滅蜀之戰,因功受封蜀郡太守,晉朝建立後,又被調到東線防禦東吳,擊退了丁奉的大軍。不過由於自身勇而無謀,在任涼州刺史時,被叛軍圍困、兵敗被殺。

中層將領

毌丘儉和文欽也是將二代,只不過他們父輩相對於以上的名將聲名不顯,毌丘儉的父親毌丘興是曹丕在位期間的武威太守,文欽的父親是曹操部隊的騎兵將領,應是位階不高,沒有太多記載。但毌丘儉和文欽兩人卻是淮南二叛的核心人物。

毌丘儉水平還是不錯的,有著先伐遼東公孫淵,後屠高句驪首都的赫赫戰功,使高句麗在東北方老實了70年,不過受演義影響聲名不如上述這些名將。但他的戰功比較卓著,新城之戰吳國發動了20萬大軍,毌丘儉作為都督揚州諸軍事的最高長官,負責抵擋吳軍,調遣張特防衛合肥新城、堅守三個多月,吳軍被拖得消耗過大、士氣低迷,在司馬孚大軍的增援下,將吳軍打得潰不成軍,諸葛恪為此也付出了身家性命。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文欽此人剛暴無禮,在任廬江太守時,王凌參他一本後,被下令徵還。後靠著曹爽老鄉的身份受到厚待,再次回到廬江任職。參與了新城之戰,因追擊諸葛恪潰軍獲得戰功。後與毌丘儉起兵反抗司馬師,失敗逃亡吳國,又受命支援諸葛誕三叛,因諸葛誕一直與文欽不和,終被諸葛誕所殺。

不得不說,曹魏名將就是多,不過這些將二代相比同時期的名將來說,整體水平並不高。像王昶被陳壽稱為“國之良臣,時之彥士”,與早期的徐邈、胡質等人並傳。曹丕期間孝廉出身的王基成長很快,善於軍事、算無遺策,淮南之戰是統領東、南兩面二十六支大軍的統帥,後又都督豫州、揚州 、荊州等地軍事,死後追贈司空。再如名氣大的羊祜、杜預、鄧艾等人,都是軍事治世之大才,次一點的鐘會、陳騫、石苞,裴秀、賈充等等,也都是才幹突出之人。

曹魏從早期曹操的唯才是舉、到曹丕定下的九品中正,不僅從高門大姓之中選拔出了一批人才,還從身份低微或者德行有虧的人群中選出了才能突出者,並加以任用。主要目的是,當前正是戰亂紛爭四起的年代,不能使那些因德行、門第問題未被任用的人才遭到遺漏。正如曹操所言“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要不同鄉丁斐、區區典軍校尉早就因貪腐被治罪。再加上曹魏地廣人多,遠超蜀吳的人口基數,為選拔傑出人才提供了必要條件。

所以,在唯才是舉和九品中正的影響下,將二代們不比新生代將領優秀多少,只能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東吳

東吳在三國裡的影響是沒有蜀魏大的,名臣大將們的後代也大多受到福廕繼承爵位。如周瑜、呂蒙、程普、徐盛之子繼承爵位,估計也是基層將領。突出一點的如黃蓋之子黃柄任偏將軍、南郡太守,魯肅之子魯淑任昭武將軍、武昌督,周泰之子周邵任裨將軍。

正面典型

留贊兒子留略任都尉一職,東興之戰,魏國胡遵、諸葛誕領7萬大軍進犯,諸葛恪率軍4萬防禦,留略率部死守東興大堤的東側據點,屬於基層將領。

呂範次子呂據治軍嚴謹,多次征討山越和五溪蠻立功,後參與了吳魏芍陂樊城之戰、東興之戰、一直升官到驃騎將軍、假節,因意圖廢除孫綝被夷三族。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朱桓之子朱異膽略過人,曾率領二千人攻毀文欽在邊境設立的七座營寨,斬殺數百人。也智謀出眾,芍陂樊城之戰攻破外城的計謀就是出自他手,他和呂據因此立功任偏將軍,最高官至假節、大都督,因違逆孫綝的想法被殺。

朱然之子施績,因參與征討五溪蠻,以膽量和勇力而著稱,堅守江陵令王昶無能為力,但他與諸葛融、諸葛恪不睦,導致遭到打壓。後歷任上大將軍、都護督、左大司馬,並得以善終。

陸遜之子陸抗,吳國最後的名將了,戰壽春、守西陵,以一人之謀而退魏晉雄兵,有點像蜀國後期的姜維,是吳國的柱石。高光時刻西陵之戰中,長江門戶西陵被叛將步闡所據,陸抗勢要帶兵奪回,以三萬對羊祜五萬步軍、徐胤水軍、楊肇所部以及步闡的叛軍。面對這種腹背受敵的局面,陸抗穩住部隊、分析局勢,分三步拿下西陵,一是築圍牆、對西陵只圍不打,切斷晉軍和叛軍的聯絡;二是築堰蓄水,以決堰水淹方式拖延羊祜主力參與協戰;三是集中兵力抵抗楊肇,分兵攔截徐胤,提前預判調整防務、虛實變換重點選潰了楊肇,不僅打破晉軍分進合擊之勢,還攻克西陵,真正的虎父無犬子。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反面典型

韓當之子韓綜屬於反面典型,由於自己的不法行為感到畏懼,改投魏國,轉而帶兵攻打吳國邊境,孫權恨得牙癢癢。後兵敗戰死,諸葛恪將他梟首,送到孫權靈前祭拜。

潘璋之子潘平,行為不端被流放會稽,甘寧之子甘瑰因犯罪被髮配會稽,不久死去。

吳國的黨爭宮鬥內耗嚴重,豪強大姓不少精英受到波及,末代皇帝孫皓喜用佞臣,又處理弄死了一批,吳國要是再堅持10年,或許還有翻盤的機會。當然,孫皓一脈還是有點野心的,八王之亂中趁機作亂,不過以失敗喪命告終。

三國後期的時候,魏、蜀、吳還有哪些“將二代”活躍在戰場上?

三國後期,論政治鬥爭的慘烈,魏吳發生的事情絕對是魏蜀吳無法相比的,論戰場廝殺、幕後定計,也絕不會比前期遜色。只是限於史料單薄、演義的略寫,讓後期的三國沒有像前期那般耀眼。

如果拆開看,小王認為前三國像英雄的故事,後三國像政客的故事,政客的故事更為險惡、也更加沉重。估計羅貫中也是因此把筆墨都傾注在前期,所以不少讀者一讀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後再無心情。

但這不影響三國的將才們、包括將二代們在歷史的舞臺上完成屬於自己的使命,隨後靜靜謝幕退出舞臺。我們也許不清楚他們做了什麼,但他們深刻得改變了歷史的脈絡。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