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13歲宮女被康熙納入宮中,寵幸36年,成首位出身辛者庫的妃子

清末民初燕北老人易夔寫有一本《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書中提到康熙後宮有一女子“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唾液亦含芬芳氣”,因此“美豔冠一宮,寵幸無比”,按照這個描述,倒與乾隆後宮的香妃(容妃)有幾分相似,如果非要在康熙後宮找這樣一位女子,她應該就是良妃了。

13歲宮女被康熙納入宮中,寵幸36年,成首位出身辛者庫的妃子

“辛者庫賤婦”

清朝皇室本支世系的漢文譜牒《星源集慶》記載:

“良妃衛氏,內管領阿布鼐之女,初入侍宮中,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冊封良嬪,後晉封良妃。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一月二十日薨。”

這裡道出了良妃衛氏的出身:內管領。

什麼是內管領?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辛者庫。

清朝專門為皇室服務的內務府,都是皇帝的世代奴僕,為上三旗包衣,有包衣佐領和包衣管領之分,包衣管領就是辛者庫,即內管領。

辛者庫又稱渾託和,即半個佐領的意思,也就是說,包衣佐領與包衣管領只是規模不同而已,他們都是皇室服務人員,但因規制不同,造成包衣佐領地位要高於包衣管領。

不過,不管是前朝,還是內廷,都有許多出身內管領的名人,比如說乾隆朝軍機大臣兼武英殿大學士來保,比如說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都是出身包衣管領,即辛者庫。

根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良妃衛氏的曾祖父名為瑚柱,世代居住在佛阿拉地方,天聰年間,衛氏一族歸順朝廷,編入正黃旗包衣,瑚柱任膳房總領。此後,良妃的祖、父輩基本上都在內務府任職,或是內管領,或是膳房總領,良妃的父親阿布鼐便任職內管領。

早在順治十八年,清宮便規定:“凡內府佐領下(即包衣佐領),內府管領下(包括包衣辛者庫)女子,年至十三,該佐領、管領造冊送會計司呈堂會奏,交總管太監請旨閱看。”

這便是清朝宮女選秀的起源,這些內務府包衣女子被選中後,就要到宮中學習一些宮規,還要考核刺繡、打掃之類的技能,甚至每天還要讀書寫字一個小時,考核優秀者會被分配給伺候主位,那些差的就要幹一些粗活了。

13歲宮女被康熙納入宮中,寵幸36年,成首位出身辛者庫的妃子

從宮女到妃主

康熙十四年正月,年僅13歲的衛氏被選入宮中,成為一名宮女。在這一年入宮的宮女中,還有兩位不可忽視,一個是烏雅氏,另一個是萬琉哈氏,她們二人同樣是包衣出身,一個生下了皇四子胤禛(雍正帝),另一個生下皇十二子胤祹。

從上面清朝宮女選秀的流程來看,被選中者都是一些條件優異的女子,衛氏能夠被選入宮中,併成為皇帝的妃嬪,想必也是一個面容姣好、聰明伶俐的女人。

康熙《庭訓格言》記載:“明時宮女至數千,脂粉錢至百萬。今朕宮中計使女三百,況朕未近使之宮女,年近三十者,即出與其父母,令婚配。”

可見,康熙時期,近身服侍皇帝的都是一些太監,而非宮女,也就是說,宮女根本就沒有私下與皇帝接觸的機會。那麼,這些宮女是如何被皇帝納入後宮的呢?這時,就需要有一位介紹人了,比如說那位“志在進賢、荇參差而必採”的孝懿仁皇后,便給康熙介紹過不少絕色美女。

康熙十三年,孝誠仁皇后難產而亡,三年後,孝昭仁皇后繼立中宮,僅過了半年,孝昭便猝逝宮中,此後主持後宮事務的便成了佟貴妃,即後來的孝懿仁皇后。良妃是康熙十四年入宮,她被納入後宮最早也應在康熙十六年,介紹人有可能是孝昭仁皇后或孝懿仁皇后。

也就是說,良妃很有可能有一段時間的宮女履歷。

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衛氏為康熙生下第十六子,序齒為皇八子,取名為胤禩。這一年年底,康熙大封后宮,除了皇貴妃佟氏(孝懿仁皇后)與貴妃鈕祜祿氏(溫僖貴妃)之外,還封了四妃,即惠、宜、德、榮四妃。

與衛氏同一年入宮的德妃,此時已經位列四妃,而衛氏卻仍然是一名庶妃,可見從受寵程度來看,衛氏是遠不如德妃的。

而且,從衛氏此後的兩次受封來看,是沾了兒子胤禩的光,即母以子貴。

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冊封了三個妃嬪,即貴妃佟氏(愨惠皇貴妃)、和嬪瓜爾佳氏與良嬪衛氏。要知道,在之前的康熙三十七年,18歲的胤禩剛剛受封為貝勒,成為受封皇子中年齡最小的一位,衛氏此時受封,原因一目瞭然。

此後,衛氏還有一次受封,被封為良妃,但由於史料缺失,卻找不到良妃何時受封。但從康熙四十六年仍被稱為良嬪的記載來看,衛氏封妃應該在康熙四十六年之後。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良妃病逝於宮中,享年50歲,喪葬禮儀與平妃赫舍里氏等同,據《康熙起居注》記載,康熙曾親自到良妃靈前奠酒,並主持了良妃初滿月禮祭祀典禮,可見,在康熙皇帝心裡,這位出身辛者庫的妃子,還有有一定位置的。

13歲宮女被康熙納入宮中,寵幸36年,成首位出身辛者庫的妃子

九子奪嫡的失敗者

除了良妃本人,我們不得不說一下她唯一的兒子,皇八子胤禩。

在康熙晚年諸位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胤禩絕對稱得上是一個領袖級人物,就是他親手將太子拉下馬的。

據說胤禩出生不久便被送到惠妃身邊撫養,因生母衛氏出身低微,在後宮低微不高,從小胤禩就勤奮刻苦,再加上他天資聰穎,很快成為眾多皇子中的佼佼者。而且,與太子胤礽、十阿哥胤誐強大的母家背景不同,胤禩待人親切隨和,廣結人緣,與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四阿哥胤禵關係非常要好。

在胤禩12歲那一年,就隨父親康熙到塞外狩獵,斬獲頗豐,與年長的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相比,絲毫不落於下風,甚至還給康熙適馬,這說明,胤禩的騎射本領在眾多皇子中是排在前列的,從這一點來看,要比年長的四阿哥胤禛強不少。

胤禩也有弱項,那就是他寫的字不好,為此專門請了著名書法家何焯教胤禩寫字,讓胤禩每天寫十幅字呈覽。

此後,隨著康熙與太子胤礽關係的惡化,胤禩的想法也就多了起來。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在行圍途中,皇十八子胤衸病逝,康熙對漠不關心的太子胤礽大加訓斥,誰知胤礽竟半夜偷窺康熙的帷帳,此事令康熙大為震驚,於是便將胤礽拘禁起來。與此同時,身在京師的胤禩被任命為內務府總管,按理來說,這次對胤禩來說是一個絕佳機會,但隨後的三個事件,使胤禩開始失寵。

第一,大阿哥胤禔爭奪儲位被康熙訓斥,自知奪褚無望,便舉薦八阿哥胤禩。要說這大阿哥胤禔,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個大帥哥,有很有才幹,但頭腦似乎不太好使,不僅聲稱要替康熙殺了太子胤礽,令自己身陷囹圄,還舉薦八阿哥胤禩,導致康熙開始對胤禩有所警覺,胤禔此舉相當於害了八阿哥。

第二,胤禔還把看相人張明德一事給抖了出來。稱看相人張明德曾言胤禩日後必大貴,胤禔聽說張明德是認識武功高強之人,曾勸說胤禩刺殺太子,此計不成,胤禔才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合謀魘鎮於太子。如此來看,胤禔還真不是胤禩一黨,他只是把胤禩當成了對手,而胤禩也在張明德一事受到了牽連,在康熙那留下了極壞的印象。

第三,舉薦太子一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令眾多大臣舉薦新任太子,在此之前,雖然曾表露出復立胤礽之意,但沒想到以佟國維、馬齊為首的大臣卻聯名保奏八阿哥胤禩,此事讓康熙大感意外,被胤禩強大的號召力所震驚,於是便堅決地復立胤礽為太子,以打壓八爺黨的勢力。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被複立三年的胤礽再次被廢,似乎胤禩的機會又到來了,但隨後的一次事件,將胤禩打入了萬丈深淵,這就是“斃鷹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前往熱河巡視,胤禩本應隨從,但恰逢良妃去世三週年忌日,胤禩便前去祭拜母親。當然,為了討好父親,胤禩派了太監說明緣由,並獻上兩隻上等的海東青,誰知,當海東青被送到時已奄奄一息,這讓康熙大怒,覺得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

對此,《清聖祖實錄》記載:

“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胤禩仍望遂其初念,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謂朕年已老邁,歲月無多,及至不諱,伊曾為人所保,誰敢爭執?遂自謂可保無虞矣。”

13歲宮女被康熙納入宮中,寵幸36年,成首位出身辛者庫的妃子

從此,康熙“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此後,康熙繼續對胤禩進行打壓,甚至還停了他的俸銀俸米,即使胤禩大病一場,康熙表現地也十分冷漠。與此同時,康熙開始刻意栽培十四阿哥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大將軍王)征討策妄阿拉布坦,胤禵從此被視為康熙的繼承人。

子辰說:

縱觀良妃一生,雖然出身低微,但能夠被康熙兩次冊封,並獲得單獨封妃的機會,足以說明她在康熙心中的地位。然而,不管何時,後宮總是與前朝政治鬥爭聯絡在一起的,良妃之子胤禩奪嫡失敗,也就宣告了良妃位置的終結,她不能更進一步,獲得皇后名分。或許在良妃心中,也有一個皇后夢吧!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聖祖實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