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朝的一本“殺人之書”

中國有官方修史的傳統。修史可以用來教化、資治和明道,但也常被古代統治者用來美化自己的過去。不過,也有修史被借用為殺人之刀。

官修當朝史與政治活動密切相關,當朝重要政治人物的言行多記載其中。它既是官方評判事實是非的標準,也是評判人物善惡的依據。掌握了修史的權力,就可以操控輿論,抬高自己,打擊異己。因此,各方政治勢力都很重視修史。

魏忠賢擅長拍馬屁,入宮沒多久,便受到提拔,到明熹宗身邊當差。成為皇帝面前紅人後,宮中很多人開始巴結他,但東林黨人卻看不起他。魏忠賢為掌握實權,開始處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東林黨。雙方形成各自的陣營,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朝中打響。

閹黨為了打擊東林黨人,炮製了六君子之獄、七君子之獄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其中對“梃擊”“紅丸”“移宮”三案進行翻案是重要步驟之一。魏忠賢讓其死黨顧秉謙帶幾個人,重修當代史,將其作為政治鬥爭的陣地,利用輿論當武器。

東林黨人葉向高在主持編修《光宗實錄》時,對“三案”的描述大概是梃擊案、紅丸案是萬曆帝寵妃鄭貴妃謀害光宗,欲以己子代之;移宮案是為了阻止光宗寵妃李氏後宮干政。

閹黨為了從政治上和與論上徹底打倒東林黨,力主重修《光宗實錄》,為“三案”全面翻案,推翻東林黨人之前的看法。閹黨認定,光宗之死是因為哀慕神宗;東林黨人“移宮”是為了貪圖“定策之功”。

此外,閹黨還主持纂修《三朝要典》,進一步統一官方說法,指責東林黨人貪圖功名,排除異己,離間皇家骨肉親情。該書充滿對東林黨的攻擊,是閹黨打擊東林黨的重要工具。例如重述“梃擊案”時,誣陷東林黨人何士晉是禍首,說他利用非常手段查案,捏造實情真相,敲詐無辜之人。在重述“紅丸案”和“移宮案”時,也如法炮製,將矛頭指向孫慎行、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人。

《三朝要典》撰寫完成後,在朝野廣泛傳播,嚴重損壞了東林黨的形象。閹黨藉助輿論之力,把政敵往死裡整,很多東林黨人被迫害致死。東林六君子之一的魏大中,就是在牢中被活活打死的,其子魏學洢在獄中病死時年僅29歲。而魏忠賢得以顯赫一時,聲勢大漲。

這種形勢在崇禎帝即位後得到逆轉。他常年生活在宮中,對魏忠賢閹黨的罪行,耳聞目睹,一清二楚。他登基剛三個月,便一舉剷除了閹黨。他給被誣陷的東林黨平反,並下詔毀掉《三朝要典》,將其列為禁書。

但到了弘光朝廷,《三朝要典》依然是政治鬥爭的武器。弘光帝朱由崧是萬曆帝寵妃鄭貴妃的孫子,在南明朝廷建立之際,東林黨人竭力擁戴潞王朱常淓即位,認為“潞王立,則不惟釋罪,且可邀功”。新仇加舊恨,即位後的朱由崧自然對東林黨人頗為不滿,重頒《三朝要典》打擊東林黨人。而這,又掀起一場風波,加劇了弘光朝廷的黨爭。

《三朝要典》開啟了修史以助黨爭的先例,無怪乎明末著名文學家、抗清英雄吳應箕在《兩朝剝復錄》一書中認為,《三朝要典》是本“殺人之書”。

視覺 I 楊曉東

編輯 I 曾那迦

稽核 I夏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