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人類發展史,也是人類和自然氣候的鬥爭史。

暫不論極端氣候,就是正常的四季交替,酷暑和寒冬,都足夠讓人類面露懼色。

現代人面對冬夏兩季,似乎足夠從容,夏有空調冰箱,冬有電爐暖氣,實現冬暖夏涼輕而易舉,即便是寒氣徹骨的隆冬,一身輕薄的羽絨服也足可抵禦。

而在古代,人們要怎麼過冬呢?

古代的冬天,必然是比現代要冷的,尤其是四個寒冷期:

其一是公元1000年前的西周時期,持續了150年左右,據《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其二是公元初至公元600年魏晉南北朝期,持續了大概六百年,《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真實記載了當時的寒冷情況:“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其三是南宋時期,《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老百姓沒有條件御冬,熬不住了,只有凍死的命;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其三是明清時期,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進入了第四個寒冷期,一直到1900年左右結束,長達500餘年,國內學者將這一時期成為“明清小冰期”,國際上稱為“現代小冰期”,而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雪災的記載。公元1453年冬天,中國自北向南大部分地區出現罕見的大雪,很多地方連下一個月大雪,災情嚴重,“人畜凍死萬計”,清朝詩人王樾曾以詩歌記載當時錢塘江被凍時的狀況:“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

而當時的人們是怎麼取暖禦寒的呢?

當然,在古代社會,連飯都吃不上的窮苦人在寒冬季節,大機率都會被活活凍死。

而貧窮百姓禦寒的工具也很單一,出門穿“短褐”,居家靠灶火。

而稍稍富足的人家,取暖便有了更多的選擇。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最常見的便是炭火,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炭的國家,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發現了煤。不過,古代中國人跟煤不叫煤,而稱為石涅、石墨或石炭等,不過,當時人們取暖,還是用木炭居多。

從最早的直接生火取暖,到後來在火爐裡燃燒木炭,炭火取暖的裝置不斷完善。春秋時便有“燎爐”的記載,秦朝時出現了壁爐,更為神奇的是,秦朝時還發明瞭“火牆”,這是中國最早的“暖氣”開始,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鐵件的暖氣,而是用陶製的筒瓦相扣,將之埋在牆中,利用牆體的升溫,而使整個屋子增加溫暖,牆內藏有“火道”,可直通到床下,相當於如今中國北方的“炕”,古代稱為“暖炕”或“暖閣”,當然,這樣的“暖氣”只有達官貴族才可享受。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漢朝以後取暖裝置進一步完善,火盆、足爐、燻爐、手爐而系列裝置進一步完善,而在室內取暖上,開始出現了和“椒房”(即以花椒和泥土在牆上,再輔以其他防寒保溫的材料,以維持室內溫度),甚至出現了種植蔬菜的“溫室”,或許是當今“溫室栽培”的鼻祖。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室內保暖解決了,室外又是怎樣解決的呢?

除了可以提著的“手爐”,就是穿在身上的衣服了。

不過,在明朝以前,人們是沒有棉衣可以穿的,普通百姓大都穿葛衣麻衣,裡填充物,是絮頭、細碎枲麻,防寒效果可想而知,而有錢人則穿絲綢、皮袍、裘衣等。

至於棉花,南北時期傳入中國,並且大都集中在邊疆,在宋元之際,才開始傳入“關陝閩廣”大量種植,並開始走向南方各省,直至明朝,朱元璋採取強制措施在全國推行棉花種植,全國人民才開始穿上棉衣。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當然,除了炭火、棉衣和皮袍,吃與喝也是禦寒的良方,燙一壺美酒,煮一鍋熱湯,再大的寒意也要褪去三分,正如白居易的那首詩詞: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end-

現代人過冬靠抖腿,古人靠什麼?

執子末,90後野生撰稿人

全網平臺:沐陽說

不知名簽約作者,自媒體小白

有溫度,有深度,不辜負每一個有心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