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戰國以來,列國間的爭鬥就沒有間斷過,就在燕王噲將位置禪讓給子之,引起了燕國內亂的時候,齊國趁著燕國內亂,一舉攻佔了燕國,此時燕國幾乎亡國,好在最後在他國的幫助下,躲過一劫。

燕昭王繼位後,一直對齊國懷恨在心,一心想報這差點滅國之仇,因此他的手下蘇秦就為燕昭王謀劃了一個計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蘇秦傾齊”,而透過分析這個計策,可以發現,其實“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善於運用逆向思維,下面我們詳細來說明其逆向思維的表現。

逆向思維,簡單來說,就是與傳統的正向思維相對應的一種思維方式,是指反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今天,大家一起跟著蘇秦,來學一學逆向思維,後面也順便說一說如何培養逆向思維。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如何讓弱燕戰勝強齊

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史記》

蘇秦投奔燕昭王后,看到燕昭王常常登上山丘,望著東邊嘆息,聰明的他也看出了燕昭王的心思,於是為燕昭王出了一個計策。

“王何不陰出使,散遊士,頓齊兵,弊其眾。”——《戰國策》

蘇秦的計策就是,讓燕昭王派他出使齊國為間諜,並透過他的努力,使齊國陷於困境,從而變弱。

我們來分析蘇秦的這個計策,可以發現他其實運用了逆向思維。

燕昭王的目的,就是要攻滅齊國,報這差點滅國之仇。因此燕昭王繼位後,就廣招賢才,並進行一系列改革,希望快點提高燕國的實力,才能戰勝齊國,達到目的。

燕昭王的這種做法就是正向思維,我要報仇,要攻佔齊國,所以我必須提高自身的實力,然後用武力戰勝齊國。然而這種正向思維的做法,能不能達到目的呢?這種正向思維的做法,其實很難達到目標。

當時的齊國,經過齊威王改革,國力逐漸強盛,並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都戰勝了魏國,從此取代了魏國的霸主之位,成為了東方一大強國。齊湣王之後,接著齊宣王、齊湣王繼位,繼續著齊威王的爭霸事業,到了齊湣王中期,齊國已是如日中天的強國。

從當時戰國的大鱷秦國,還要三番幾次主動想跟齊國連橫,也可以看出齊國當時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而且,齊湣王也是一個鬥志滿滿的人,繼位後就多次討伐他國,大多都取得了勝利。

七年,與宋攻魏,敗之觀澤。

十二年,攻魏。

二十三年,與秦擊敗楚於重丘。

二十六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

二十九年,齊佐趙滅中山。

——《史記》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燕國的情況。燕國東周期間,國力在七雄之中,一直都屬於比較弱的,到了燕王噲的時候,燕王噲效仿堯舜,將位置禪讓給了子之,打破原來的規則,此事大家都不能接受,造成了燕國內部的大混亂,而齊國也是趁這個機會攻佔了燕國,使得燕國差點滅國,燕昭王繼位後,還得慢慢修復實力。

所以,就這樣剛受重創的燕國,跟如日中天的齊國相比,實在是相差太遠,因此要靠燕昭王的正向思維,靠武力戰勝齊國,很難達到,我們從齊國燕國的戰爭情況也可以看出。

在燕國以往跟齊國的多次戰爭中,燕國很少獲勝。

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

齊宣王因燕喪伐我,取十城。

權之難,燕再戰不勝。

——《戰國策》

而且,在《戰國策》中,別人跟奉陽君討論燕國,稱呼為“弱燕”,蘇秦多次談到燕國,也都說“燕國弱小”,更說了,“如果齊國進攻燕國,五個燕國都抵擋不住”,蘇代更是說,“在戰國七雄中,就燕國最弱。”

我們再來看燕昭王時期跟齊湣王的戰爭,齊湣王不斷髮動對其他國家的戰爭,國力發展迅速,而燕昭王此時也已經恢復了些國力,等不及,就在蘇秦入齊後不久,燕昭王就發動了對齊國的戰爭,最後“大敗而歸”,以至於蘇秦只能重新回到燕國。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因此,從以上都可以看出,燕昭王此時想靠武力戰勝齊國,實在很難,因此正向思維是行不通的,而蘇秦就很聰明地用了逆向思維,最後成功“傾齊”。

關於如何使燕國戰勝齊國,結局就是要使齊國滅亡,正向思維的燕昭王想到的是,如何提高燕國的實力,而逆向思維的蘇秦把目標放在了相反面——齊國上面,只要使齊國衰弱滅亡,自然也就達到了目的,不一定得靠燕國武力戰勝齊國。

因此,蘇秦的計策最終目的,就是要讓齊國從內部衰弱,自己作死而亡,就猶如齊國的大力士烏獲一樣,年輕時雖然力大無窮,但是七老八十也要人攙扶,只要把齊國變成“七老八十的烏獲”,那齊國被滅不是易如反掌嗎?

結果證明,蘇秦的逆向思維很正確,透過蘇秦到齊國為間諜,並不斷影響齊國的活動,最終齊國因為常年征戰,窮兵黷武,士兵沒有休息的時間,因此國力空虛,而蘇秦又引導和幫助齊國攻佔了宋國,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趁齊國空虛的時候聯合進攻,在樂毅的帶領下,一舉攻下了齊國大部分城池。

遂與兵伐宋,三覆宋,宋遂舉,燕王聞之,絕交於齊,率天下之兵以伐齊,大戰一,小戰再,頓齊國,成其名。——《戰國策》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說了蘇秦傾齊的計策,我們再來看他的方法,他計策的目的就讓“齊國變弱”,而他的方法也同樣用了逆向思維。

我們通常的正向思維,想齊國變弱,那就得想著怎麼削弱它的國力經濟等,當然這樣做也太明顯,容易被齊湣王發現,因此蘇秦採用了更高階的方法,又一次用了逆向思維,讓齊國變得更強。

齊湣王想透過攻佔宋國,使得齊國變得更強,蘇秦就幫助他,讓他攻佔了宋國,使齊國擴充套件了疆域,實力變得更強。而如《戰國策》評價此事所說:“因其強而強之,乃可折也”,太過強大反而會輸。

這就是《太公六韜》所記載的一個策略,“攻強必養之使強,益之使張,太強必折,太張必缺。”想必蘇秦在鬼谷子那裡也是學習過的。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我們再來來看齊國攻打宋國的情形。齊國本來就是東方一大強國,現在又獨吞了宋國,打破了戰國原來的平衡,其他諸侯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特別在宋國周圍的魏楚等國,都感受到了威脅,秦國更是不滿,宋國可是他的小棉襖,怎麼能對他心愛的宋國下手,於是在大哥秦國的帶領下,五國聯合起來攻齊。

這就是在戰國局勢中,“過強則折”的道理,突然過於強大,就會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從而聯合起來攻打,加上齊國攻打宋國後,國力衰竭,還沒來得及休養,因此無力抵抗,最終齊國也因此退出了強國之列,再無緣爭奪霸主之位,燕國也得報大仇。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二,如何說服齊國勿攻燕

“臣徇用於齊,大者可以使齊毋謀燕,次可以惡齊、趙之交,以便王之大事,是王之所與臣期也。”——《戰國縱橫家書》

我們可以看到,蘇秦入齊除了要傾齊外,還有一個目的,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就是說服齊國不要攻打燕國,齊國從齊威王后,就一直就想對燕國下手(上面有談到,這裡就不多加贅述),但是攻打了幾次,燕國總是能死裡逃生,對於齊國來說是不會甘心的,就如蘇秦在《戰國縱橫家書》所說,“齊必為燕大患”。

而且燕國目前需要的是時間休養,恢復實力,提高國力,如果齊國一直攻打,燕國根本沒休養的時間,所以蘇秦必須先讓齊國不要攻打燕國,才能給燕國發展的時間。

那麼如何讓齊國不攻打燕國呢?如果我們從正向思維來思考,那麼就是請求齊國放過燕國,這個當然很難說服當時野心勃勃的齊國,因此蘇秦又一次運用了逆向思維。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此時目的就是讓齊國不要攻打燕國,既然從正向思維“齊國”這裡,讓齊國放過燕國,很難入手,蘇秦就運用了逆向思維,從相反方面“燕國”入手,只要讓燕國不再是齊國的目標,也就達成“齊國不再攻打燕國”的目的了。

因此,蘇秦開始說服齊國,讓燕國不再是齊國的目標。

“與其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里於宋。”——《戰國策》

由於宋國土地肥沃,定陶又是中原最繁華的都市,齊湣王向來就對宋國垂涎三尺,因此蘇秦就順著齊湣王的心思,常常在他耳邊說宋國有多好,而且宋國此時混亂,齊國要是攻打宋國,還能得個“主持正義”的名聲,而燕國這個小地方沒什麼好的,與其把目標放在燕國,還不如全力攻打宋國,得到宋國的十里土地所獲取的利益,比得到燕國的百里土地所獲取的利益還好。

齊湣王聽了覺得也是,加上燕國最近很聽話,還派了蘇秦來幫助他討伐宋國,就不再將燕國當做目標,蘇秦運用逆向思維,順利地讓燕國不再是齊國的目標,成功解決了“如何讓齊國不再攻打燕國”的難題,《戰國策》也有記載,蘇秦受燕昭王的派遣,來到齊國出使,已經五年了,“齊數出兵,未嘗謀燕”。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三,如何說服齊國取消帝號

蘇秦在齊國期間,秦國想要跟齊國連橫,並送來了帝號,希望一起連橫,秦國為西帝,齊國為東帝,秦齊連橫並不是蘇秦願意看到的。

為什麼蘇秦要阻止齊秦連橫?有以下原因:

1,蘇秦來齊就是要破壞齊國的外交,並藉助其他國家的力量,一起攻打齊國,所以必須破壞秦齊之交。

2,秦國聯合齊國,首先就是要一起進攻當時的另一個強國趙國,而如果趙國真的被秦齊聯合所滅,那麼齊國的國力就會更加強大,這對燕國更加不利,不是燕國所希望看到的。

3,齊國一旦為東帝,那麼大家注意力都在齊國這,想要偷偷伐宋就沒那麼容易,齊國不伐宋,就沒辦法引起他國的不滿,蘇秦也就沒辦法讓齊國掉入深淵。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因此,蘇秦必須阻止齊湣王,讓他取消帝號,這裡蘇秦既運用了正向思維,又用了反向思維。

關於如何說服齊湣王取消帝號,正向思維的做法,就是跟齊湣王說為東帝有什麼壞處,必須取消。《戰國策》記載,蘇秦對齊湣王說,“為東帝后,會招來諸侯的怨恨,而且秦齊都為帝,諸侯更看重的也是秦國,而不是齊國”。

當然,這種正向思維的說服方式,看起來還是不夠有說服力,畢竟這既滿足了齊湣王的虛榮心,又顯示出齊國的霸主地位,因此蘇秦又運用了逆向思維,進一步說服齊湣王取消帝號。

正向思維是說東帝有很多壞處,而反過來的逆向思維,就是取消帝號有很多好處。

“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倍約儐秦,勿使爭重,而王以其間舉宋。”——《戰國策》

蘇秦這裡說出了齊國取消帝號的兩個好處,第一個是可以使得天下親近喜愛齊國,而怨恨秦國;第二個是可以跟其他諸侯國一起合縱攻秦,讓秦取消帝號,而齊國可以趁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攻秦上面的時候,沒人注意到齊國之時,偷偷攻打宋國。

畢竟,趨利避害、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何況還是在以利益為上的戰國時期,如同《人性的弱點》中戴爾·卡耐基所說,“為對方的利益說話對雙方都有好處”,人總是容易被利益和好處吸引,為了自身利益而改變做法。

其實,蘇秦這個合縱攻秦,也是逆向思維,秦國想要連橫,蘇秦就反過來合縱,但是這可不是蘇秦想出來的,早在之前張儀和公孫衍的連橫合縱,早就鬥得很激烈,蘇秦只不過學習了前輩們的經驗。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結語及如何培養逆向思維

可以發現,“蘇秦傾齊”計策很高明,也善於運用逆向思維,用比較簡單的方式解決難題。

關於如何使弱燕戰勝強齊,蘇秦以逆向思維的方法,只要讓齊國從內部衰弱,從而自己作死滅亡。

關於如何說服齊國勿攻燕,蘇秦以逆向思維的方法,只要讓燕國不再是齊國的目標,問題也就解決了。

關於如何說服齊國取消帝號,蘇秦正向逆向思維結合,先正向說了為帝的壞處,再逆向說了放棄帝號的多種好處,也成功說服了齊湣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正向思維很難解決的一個難題時,透過逆向思維,可以很好地解決,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逆向思維的例子,比如圍魏救趙,齊國想要救趙國,正向思維就是阻止魏國攻進來,而孫臏用了逆向思維,只要讓魏國離開趙國,也就解決了問題,因此齊國假裝要打魏國都城,魏軍不得已退兵,趙國也得救。

又比如著名的司馬光砸缸,正向思維就是將人從水裡救出來,但是當時都是兒童很難做到,因此司馬光用了逆向思維,只要讓水離開人就可以了,因此將水缸砸破,讓水離開了人,從而得救。

“蘇秦傾齊”計策的高明之處:善於運用逆向思維

所以,逆向思維常常能讓我們很容易地解決難題,那麼如何培養逆向思維呢?

1,遇到事情時,正向提出問題後,再逆向提出問題,比如燕昭王廣招賢才這個事,我們正向思維就是會提出,“燕昭王廣招賢才的好處有哪些”,那我們逆向思維再來提一個問題,“燕昭王廣招賢才的壞處有哪些”。

2,處理事情時,正向一個答案,再逆向一個答案,比如如何說服齊王取消帝號,我們正向思維的答案就是,“這個有太多壞處,必須放棄”,而反向思維的答案就是,“取消帝號,好處多多,必須放棄”。

3,當一件事情無法解決時,多嘗試用逆向思維,比如最常見的迷宮,從入口有時很難找出到底哪一條路線是正確的,但是你從出口往回找,又快又容易就能找出那一條正確的路線。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