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柴榮原本打下了好基礎,為何終宋一朝都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

前言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地區一直為人們所提起,那便是燕雲十六州。作為我國古代封建王朝重要的北方屏障,一直以來,這一地區都為統治者所重視,歷朝歷代都在此囤積重兵,來鞏衛邊疆。可以說,燕雲十六州得之則安,失去則危。

所謂的燕雲十六州即如今的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區。這一地區在歷史上長期處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然而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種局面卻發生了轉變。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人的支援竟然將燕雲十六州作為禮物送給了遼國。至此導致中原門戶大開,遼國的騎兵可以自由出入中原大地,給中原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柴榮原本打下了好基礎,為何終宋一朝都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週

針對這一問題,後來的王朝都曾經想要解決,在後周時期,柴榮繼位,透過精兵簡政以及出臺一系列利民政策使得國家實力大增,使得後周成為五代十國中國力最強的國家。實力增長後,柴榮便開始了他統一天下的大計劃。

在決定首先打誰的時候,當時的大臣王樸獻《平邊策》,其中提出後周應該仙擊敗弱小的國家,在擊敗強大的國家,按照這樣的順序才能夠最終統一天下。因此他提議西安攻打江淮,然後進攻江南,後攻南平,南漢和後蜀,最周再進攻長期盤踞在我國北方的契丹人。

柴榮起初也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去做的,然而在攻下江淮之後,柴榮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轉而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北方的契丹人,這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當時契丹人的威脅最大。

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契丹人佔據著地理位置更為優越的燕雲地區,很容易對南方政權造成威脅。而柴榮先攻南再攻擊北並不是說明他舉棋不定,而是體現了其全面的考慮,打擊江淮只是為了給南方勢力以警告,其目的是為了能夠讓柴榮全力進攻契丹人。

柴榮原本打下了好基礎,為何終宋一朝都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

後周疆域圖

其二,後周國力正盛

當時的後周剛剛經過了長期的休養生息,兵精糧足,並且又幸在江淮取得大勝,可以說士氣正盛。這個時候正應該趁機擊敗實力最強大的契丹人,倘若讓軍隊在南方苦戰數年,待到士氣低落,人困馬乏之後,那時的勝敗就成了未知數了。

其三、契丹人還不重視燕雲地區

因為契丹人為遊牧民族,生活習慣與中原民族有極大的差別,並且當時他們才得到燕雲十六州不久,對燕雲地區的戰略地位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這個時候出擊是最好的時機。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當柴榮率軍向燕雲進發時,遼穆宗未經戰鬥便放棄了三州三關。

柴榮原本打下了好基礎,為何終宋一朝都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

柴榮

其四、契丹內部存在矛盾

就在柴榮準備進攻燕雲的時候,契丹國的內部也出現了問題。各派勢力互相進攻,消耗了國力。對於柴榮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他豈能不好好把握?

在制定了完善的作戰計劃後,公元959年,柴榮率領大軍向契丹盤踞的燕雲之地進發,所到之處契丹士兵無不望風而降,就這樣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柴榮兵不血刃便佔領了寧州、瀛州、莫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共三關三州。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契丹人已經有意徹底放棄燕雲十六週的時候,柴榮卻去世了。這位雄才大略的霸主沒能完成他一統天下的夙願便英年早逝了。而這次收復燕雲的最好機會就這樣喪失了。

柴榮原本打下了好基礎,為何終宋一朝都沒能奪回燕雲十六州?

宋太祖趙匡胤

按理說,柴榮已經為後來的繼任者打好了基礎,那麼為何後來的趙匡胤和趙光義甚至一直到宋朝覆滅都沒能再次收回燕雲之地呢?

在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稱帝之後,雖說繼承了後周全部實力的宋朝同樣強大,但趙匡胤卻選擇了和柴榮完全不同的戰略,即先弱後難,優先攻打南方弱小的國家,再進攻北方的北漢與契丹。果然事情正如當年柴榮所預料的那樣,雖然宋朝最終平定了整個南方,但是卻在進攻北漢的時候遇到了大麻煩,甚至趙匡胤至死也沒能擊敗北漢。最終趙光義雖然擊敗了北漢,但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此時的宋朝已經無力再向防備完善的契丹人發起進攻了。

宋朝這兩位戰力最強的國君都沒能解決燕雲的問題,後來的國君就更加無能為力了。燕雲之地的喪失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致使宋朝自建立開始就一直保守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並最終在蒙古的入侵下走向了滅亡。

參考資料:

《平邊策》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