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五代十國時期有這麼一個人在後世頗受爭議,但他

實是亂世官場的不倒翁、常青樹。他就是歷經五代十二帝的馮道。

據《舊五代史·馮道傳》:

馮道“先為農為儒,不恆其業”,“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也就是說,馮道是耕讀並舉的寒門士子,為人敦厚、好學之餘,寫得一手好文章,吃苦耐勞,孝順雙親,不管大雪堵住了家門,床上積滿了灰塵,依然讀書 吟誦。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馮道其實跟現在大部分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一樣,雖有才華與美德,且保持著學習的好習慣,但眼界也十分侷限,並沒有什麼超出常人的表現。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馮道

那麼究竟是什麼經歷使他成為了後來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的“長樂公”呢?

唐末雖是已有科舉,但在藩鎮割據的情況下,節度使是各自為政,獨掌一方軍、政、賦稅大權,因為節度使多為武將出身,不識翰墨,對人才的選拔,自然沒有那麼講究,採用的是“徵辟制”,於是在鄉里頗有“孝順、學問”之名聲的馮道就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所徵辟。

這劉守光也是個“孝子”,與庶母羅氏有一腿,姦情敗露後,與父親劉仁恭斷絕關係,後來反攻父親,上演“父慈子孝”之事。朱溫死後,劉守光稱帝,國號“大燕”,自以為兵強馬壯,想攻打定州,卻被晉王李存勖所滅。馮道因勸阻攻打定州之事被劉守光下獄,他真算得上命好,另一個進諫的孫鶴被他直接剁成肉醬。

劉守光兵敗身死,馮道投奔晉王李存勖,因為文章綺麗,直言敢諫而被起用,李存勖稱帝,馮道升任翰林學士,在唐朝,翰林學士可是被稱為“內相”的職位。莊宗滅梁後,馮道被任命戶部侍郎、中書舍人,一個是尚書省的“財政部”二把手,一個是中書省的近臣,具有建議權,可以參與政務決策。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五代十國

不幸的是,正當馮道春風得意之時,其父親去世,他要回鄉丁憂,三年不得參與權力中樞的運轉,三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為其仕途增添不少變數,譬如本來簡在帝心、聖眷正隆,三年後,皇帝又有了新的小夥伴,那馮道不得虧死。

但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馮道這三年丁憂,正好避開了後唐政權中央的一場兵變,李存勖義弟李嗣源造反,李存勖被殺,李嗣源稱帝,是為後唐明宗,好一場“兄友弟恭”的吃瓜大戲,只不過吃瓜群眾事後都被李嗣源記在心中,貪官汙吏、宮人伶宦,都被清算下獄,惟有馮道,因其純孝、才華為李嗣源看重,進而拉攏,欲扶持其為朝堂心腹。於是李嗣源即刻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翰林學士升級,戶部二把手升為兵部二把手,真正是聖眷正隆、大權在手,亂世中無非兵財二字,其中兵才是立足根本,所謂“政權是由槍桿子裡產生的”,誠哉,斯言!

但是,馮道不做權臣,他深知兵部的權力看似很大,但多半是個榮譽職稱。畢竟,亂世之中,兵權不得假借予人,此為龍之逆鱗,不可觸之。於是馮道兢兢業業,舉薦賢能,抑制小人,保護貧寒士子,對抗大族子弟。這一切都是那麼的合李嗣源的味口,於是第二年,馮道就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五代時的“宰相”。但是,馮道終究不是佞臣,他也是讀聖賢書計程車子,有著自己的家國情懷,在其位,盡其職,我們雖然不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麼,因為史書並沒有記載,表面上看馮道後來被改任門下侍郎、吏部尚書、集賢殿弘文館大學士,加授尚書左僕射,封爵始平郡公,可謂既升官,又封爵,歷史上難得幾位有此殊榮。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五代十國

可是,中國古代的官職是有一個規律的,那就是下等職位權重、位低,上等職位位尊、權輕,僅為表示榮寵的虛銜,除了門下侍郎,所謂吏部尚書、什麼大學士、尚書左僕射都是虛的,可見當時必定發生了什麼,馮道引起了李嗣源的不滿或者忌憚,給馮道搞了一套明升暗降。但是這也是好事,因為李嗣源死後,其親子後唐閔帝李從厚和養子後唐末帝李從珂,又上演了李嗣源與其義兄李存勖之間“兄友弟恭”的故事。馮道因位高,成為雙方拉攏的物件,這時候千萬不要想著兩不得罪,坐觀虎鬥,因為兩不得罪,某種程度上就是兩都得罪,皇位鬥爭,從來是你死我活,必須站隊。於是馮道幫助李從珂,驅趕了李從厚,這也是其不忠不義壞名聲的開始。

後來後唐滅亡,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創立後晉,依附契丹,馮道出使契丹四年,為後晉的生存立下汗馬功勞,當然,石敬瑭也給予了馮道超乎尋常的信任,這在馮道一生侍奉的十二帝中都是獨此一份。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五代十國壁畫

馮道擁立李從珂以後,被李從珂忌憚,貶斥地方,但是石敬瑭篡位後,再次拜馮道為宰相,授其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我們都知道後晉是依靠契丹建立起來的政權,石敬瑭被視為“兒皇帝”,那麼作為“兒皇帝”,其最重視的國事是什麼?沒錯,就是與契丹“爸爸”的關係,那麼為了維繫兩國之間良好的“父子”關係,石敬瑭派去出使契丹的使者,必定是石敬瑭百分百信任的大臣,石敬瑭對馮道的信重由此可見一斑。遼太宗早在“桀燕”時期就想把馮道擄到契丹,為己所用,今有如此好的機會,自然百般阻撓其歸中原,這也是馮道出使契丹四年不得歸的原因,但是最終馮道還是沒有辜負石敬瑭,選擇歸國。

而石敬瑭在馮道歸來後,竟廢除樞密使,將樞密院職權劃歸中書省,將政務、軍務都委託給馮道,還加授他為司徒、兼侍中,進封魯國公。但是這加封太過頭了,以致馮道嚇得直接請辭。石敬瑭看都不看馮道的請辭表,只讓侄子石重貴前去探視,讓侄子對他說:“您明日若不上朝,朕就親自來請。”馮道無奈,只得繼續任職。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郭威

石敬瑭晚年猜忌多疑,尤其不信士人,任用宦官,導致亂政,但是馮道是個例外。石敬瑭病重,他讓馮道單獨侍疾,趁機秘密命最喜愛的幼子石重睿叩拜馮道,並讓宦官將石重睿抱到馮道懷中,希望馮道能輔佐石重睿即位。石敬瑭病逝後,馮道卻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的理由,擁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貴為帝。

石敬瑭此人雖然是著名的兒皇帝,但確是對馮道最為敬重信任的一個皇帝,他活著的時候,把政務全數託付給馮道,臨死了還把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幼子託孤馮道。筆者讀《新五代史》,覺得歐陽修的文采著實出眾,但其餘方面未免有時顯得不近人情。譬如說,石敬瑭託孤這件事情,歐陽修大加嘲諷馮道不忠、無德。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馮道

但考慮到馮道此前所仕諸君全無一個好下場,他如果真的強扶一個襁褓中的幼兒,不是送他去死嗎?而馮道立石敬瑭的侄子才是真正不負石敬瑭託孤之意。一方面,石敬瑭的兒子好好地活到了後晉滅亡,後來根本就是病死的;另一方面,“國賴長君”,真心為後晉江山考慮的話,也不可能在亂世中立一個幼童為帝。

石敬瑭逝世五年後,後晉為契丹所滅,馮道在遼太宗耶律德光面前勸諫其約束部下,實行仁政,不要妄開殺戮。可以說,在這亂世之中,讀書人想要保全中原百姓,侍奉於契丹,以謀求權位是一個快速成效的辦法,因為一方面可以對統治階層進行漢文化的輸入,進行勸諫;另一方面可以親自庇護治下百姓,以待中原王朝的興起,馮道就是這麼做的。後來遼太宗南下歸途中病逝,馮道輾轉入後漢,又入了後周,周世宗御駕親征欲收復北漢,馮道以“陛下不是唐太宗”勸諫周世宗,周世宗大怒,罰其去為周太祖郭威修墓。尚未完工,馮道病逝。而周世宗亦在北征的過程中染病,最終英年早逝。

寒門出身的亂世不倒翁馮道,是為國為民真君子還是逢場作戲的小人

馮道

馮道此人在理學興起的北宋,並不被士大夫們所待見,但筆者觀其所為,上不負中原社稷,下不負中原百姓,知行合一;在其位,謀其政,變通靈活,直言敢諫,其人固非忠臣耳,是社稷之臣也。

一家之言,如不合意,還請斧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