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中國古代女子為何要裹腳?有什麼好處?對女子有什麼影響?

既然這個問題有三層,那麼筆者就按順序,總體上依照三個層次來回答。

中國古代女子為何要裹腳?有什麼好處?對女子有什麼影響?

首先,古代女子為何裹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故事。漢成帝的第二位皇后趙飛燕出身貧寒,一開始入宮做宮女,後來在陽阿公主的府邸學習舞蹈。據說有一天,已過而立之年的漢成帝到陽阿公主府邸遊玩。為了取悅皇帝,陽阿公主召了府裡善於歌舞的眾女子為漢成帝獻藝。舞女趙飛燕舞姿靈動,翩若驚鴻,竟一點點騰空,“飛”到了池中荷葉之上繼續舞蹈。漢成帝一看這位美人如此了得,便起身靠近。沒想到趙飛燕突然從池中躍起,跳到漢成帝的掌心,繼續舞蹈,最終捕獲漢成帝的心。

這是個民間故事,帶著質樸的誇張。

但它卻反應出一種社會心態——對小腳的青睞。

只有一雙纖纖玉足,才能以掌為臺,自在舞動。

對於腳的的大小,古人形成了“三寸金蓮,四寸銀蓮,四寸以上是鐵蓮”的審美。

社會的崇尚,是無數女子對小腳趨之若鶩的一個原因。為了迎合大眾審美,纏足這種手段便被人們納入選項。

而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美,纏足的普及度可能並不會很高。真正使纏足成為古代女子定式的,是綱常倫理的發展。

中國古代女子為何要裹腳?有什麼好處?對女子有什麼影響?

宋明時,儒學獲得長足進步。封建綱常倫理進一步強化,男權社會到達新的高度。

為了使女子更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標準,更安穩的待在家中,人們選擇了纏足這種透過摧折身體來限制女子行動的方式。

而纏足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它最大的“好處”,也正是它被推行的原因——

有利於培養出更多遵從“三從四德”等傳統禮教的女子。

纏足以後,女子因為足部畸形而行動不便。他們很多人往往需要扶牆而走,甚至基本喪失行動力,成為“抱小姐”——完全需要別人抱著才能移動。這樣的女子,連邁出大門都不太可能,又怎麼會有機會做出紅杏出牆這種有損貞潔的事呢?

而另一方面,纏足雖然會給女性足部帶來極大傷害,但因為全身重量集中在踵部,髖部運動強度增大,

長此以往,婦女腰髖部發達,盆骨受影響。這一定程度上使得婦女生育更加順利。

雖然古人並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纏足,但纏足卻對他們的生育提供了一定幫助。

而作為纏足的承受者,古代女子從纏足中獲得的弊大於利。

接受纏足,女子們的足部首當其衝。今天,如果我們鞋子略微小了,都會覺得磨腳,覺得難受。而古代女子初次纏足的年齡,一般是七八歲。因為纏足是透過外力改變足部骨骼形狀,進而改變足部整體形狀,所以纏足一般開始的比較早。按照古人經驗,十歲左右就已經很難纏足了。古代女子們在小小年紀就要用布條等工具纏著腳,穿著不合腳的鞋子,做一條小美人魚,其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中國古代女子為何要裹腳?有什麼好處?對女子有什麼影響?

而纏足以後行動受限,女子基本淪為生育工具。他們很少外出,在一方庭院中長大,又在一方庭院中死去。他們的自由不僅在精神上受到禮教壓迫,在肉體上也受到限制。

雖然擁有小腳,女子們會獲得社會讚譽。但他們卻為此付出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代價。籠中的夜鶯不快樂,小腳的太太恨難言。他們是時代的犧牲者,無奈而又悲哀地墊著小腳走過春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