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五代十國之後,大隋帶來了短暫的復興即告滅亡,初唐建立,百廢待興。但經歷了連年的烽火狼煙,南北朝留下的靡靡文風仍佔據了學術界的主流,宮廷詩文讓民間文化無法正常地流傳與發展。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初唐四傑

這時,擁有神童美譽的初唐四傑對唐代文學提出了他們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在詩作的創作上都能突破六朝時期的靡靡詩風,改革齊梁浮豔的格調,擴大了詩歌的題材。在他們的努力下,五言律詩邁向了成熟。

楊炯:恃才傲物,愛民如子

楊炯,出身弘農華陰(今陝西)的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博學,尤其善為文辭,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次年待制弘文館。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充崇文館學士,後來遷任太子詹事。他擅長五言律詩,特別是以軍功立業為理想抱負題材的邊塞詩,風格警勁豪放。

文人大抵都是有惜才情結的,楊炯也不外乎如此,只是,他惜的是自己的才。楊炯年紀輕輕便因著神童的名號入了弘文館,滿足了幾年現狀才明白自己的前路還很遙遠。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有了慾望,才會有落差。當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才華斐然,便不再願意侷限於此,渴望更廣闊的天地。只是事與願違,他終歲都在為了仕途不順而感傷,為了自己年少成名而不滿現狀。“寧做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喟嘆迭起,還是沒能給這個神童一個交代。

在武則天執政時,意外受到徐敬業“謀逆”武則天的牽連,貶官為梓州司法參軍,因為理想不得抒發,心情鬱悶,於唐如意元年卒於盈川縣令任上。

楊炯為官期間,愛民如子,死後備受百姓追憶與哀思。

王勃:生時驚豔,死時嘆惋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祖父王通為隋末大儒。王勃幼年聰慧拔萃,六歲就能寫文章,構思無滯,詞情英邁,為時人稱讚。九歲時,他作了《指瑕》一文,揭露大儒顏師古注《漢書》之失。他在高宗麟德三年(666年)應制科,以對策高第,拜朝散郎。

王勃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稱為“腹稿”。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沛王李賢聞其名,召為府修撰。入府不多久,他以戲謔心情為沛王和英王鬥雞而寫了《檄英王雞》,討伐英王雞,為沛王雞助興。原本為玩笑之作,大家都當做玩笑看待,唯獨君王當了真。唐高宗看了斥為“歪才”,疑其挑唆帝王子孫間的關係,一紙詔書將他貶官出了京城。

離開了王府,王勃入蜀地漫遊,這期間詩文有長足的進步。他揚棄六朝時期內容空泛的宮廷詩風,詩作多為抒發個人情志和抨擊時弊之作。他擅長五言律詩、五言絕句,風格清新俊麗。

咸亨四年(673年),他補上虢州參軍,但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因匿殺官奴獲罪當死,遇赦得以免死,而他的父親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省父,途中經過南昌逢滕王之閣落成盛會,留下了後世傳頌的《滕王閣序》。然而不久,王勃在渡海時墮水身亡,一代英才,就此逝去。那年他不過二十有餘,剛剛在文壇嶄露頭角,轉眼便給後人留下了無盡遺憾。

盧照鄰:年少得志,幽憂而逝

盧照鄰(約635—689年)出身幽州范陽望族,號幽憂子。盧照鄰小時候非常聰明,從曹憲、王義方學習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貞觀二十三年前後,在弱冠之齡為鄧王(唐高祖第十七子)府典籤。鄧王賞識愛重盧照鄰,結為布衣之交,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也”。

盧照鄰擅長七言歌行,與駱賓王同創初唐近體歌行,風格清峻,典雅莊重。他的詩多抒發仕宦不遇和貧病交加的憂憤之情,兼帶有揭發權貴的驕奢淫逸,嘲諷權勢榮華不可久恃的作品。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盧照鄰

盧照鄰的一生,幾乎為悲劇的代表。年少時或許有短暫的躊躇滿志,詩文一書便驚世。但卻也因詩文而累,做了政治的犧牲品。他家世顯赫,自幼飽讀詩書,深受族人的期待與關愛。而他也不負眾望,年少成名,便讓詩篇驚豔了天下文人的目光。一首《長安古意》成就經典,也刺痛了當權者的眼眸。

這首詩是他的福,亦是他的禍。一句:“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得罪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自此鋃鐺入獄,家人幾經周折也未曾將他救出。

他出獄後便似換了一個人,沒了當初的意氣風發,與之而來的只有病痛纏身與頹廢失落。當年的“得成比目何辭死,只羨鴛鴦不羨仙。”已經死在那幾年牢獄之中了,與之而來的不再是盧照鄰,而只是幽憂子。

高宗時拜益州新都尉,因染風痺病去官。此後盧照鄰就一直為風痺病所苦,“足攣,一手又廢”,手腳殘疾,一直治不好。他作《釋疾文》《五悲文》自傷遭遇,因不堪忍受長期病痛折磨在家園附近投潁水而死。

駱賓王:七歲成名,因才獲罪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出身寒門,其父早逝,曾為青州博昌令。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在初唐四傑中駱賓王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他初在道王府中任事,後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從塞外返還,又宦遊蜀中。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駱賓王

武后聽政時,他任長安主簿,數次上疏言事獲罪下獄,次年秋貶官臨海丞,因此怏怏不得志,棄官而去。睿宗文明年中,武則天自行臨朝稱制,駱賓王於揚州入徐敬業(唐朝將領,祖父為英國公)府署,一首《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讓武則天都震撼於他的才華。武后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驚懼變色問道:“誰為之?”有人告訴她是駱賓王,她說:“宰相安得失此人!” 但惜才只是片刻,他的政治立場還是讓武則天無法破例放他一馬。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也只能落魄跳水逃生,從此不知去向。

後有人傳言,他死裡逃生後入靈隱寺出家,偶遇借宿的宋之問,還曾指導過這位寂寂無名的小詩人。只是傳言終歸傳在民間,除卻宋之問的一首詩,再無證據表明他的下落。

“初唐四傑”有極度的相似性,神童出身,悲劇結尾,官職式微,名氣流傳。他們將視線無限拓展,從亭臺樓閣移至江山大漠,不再侷限於情愛紛擾,而是真正將眼界放寬,用豪邁淒涼的筆法,書寫盡了他們鬱郁不得志、多愁多病身的一生。

“初唐四傑”為何下場都很悲慘離奇?其中兩位都死於武則天之手?

初唐四傑

杜甫有句詩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正是代表唐代,肯定了他們短暫數年的努力與情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