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一般來說,古代企圖攬權干政的太監都不會幹什麼好事。他們中很多人能在歷史上留名實在是因為作惡太多,比如臭名遠揚的趙高、魏忠賢、李輔國等等。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太監以這樣的形象出場多了,自然其形象也就刻板起來,但難道歷史上真的沒有做好事的大太監嗎?唐末五代時,有一個名叫張居翰的太監就曾做了這麼一件好事,他私自改動聖旨一字,結果救了一千餘人的性命。

史書上關於張居翰的記載不詳,連他的籍貫的難以知曉,我們只能知道公元928年他在長安城裡病逝時已經71歲了。在那個亂世中能有善終實屬不易,這一點對於處於權力中心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張居翰生於庶族,迫於無奈入了宮中做太監,從這方面來說可謂非常不幸。但幸運的是,唐末是一個太監得勢的年代。自唐玄宗重用高力士起,歷朝屢出權勢滔天的大太監,魚朝恩、仇士良之流接踵不斷,唐王朝的命脈幾乎都把控在了太監手上。

這一點絕非誇張,那時太監搞政變、殺宰相,甚至於弒君廢立也如家常便飯。無論是有才的唐憲宗、還是無能的唐敬宗,其結局都是以被太監謀殺草草收尾。九五之尊受制於家奴,好不憋屈。有人甚至這樣評價唐朝後期的太監,他們是董卓與十常侍的結合體。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太監所以得勢,在於皇帝軍權的喪失。安史之亂後,唐朝基本上對節度使失去了掌控力,王朝的地方兵權也只得下放。而為了均衡勢力,中央的禁軍地位自然隨之上升,其中最強大的就是後來的神策軍。但皇帝最大的失策就是把神策軍兵權交給太監掌控,但太監畢竟不能生育,其權利也源於皇權,故而中央一直維持著詭異的均勢而不亂。

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張居翰的官路也算風生水起。當年他可謂左右逢源,太監頭子張從玫很看重他,收他為養子;皇帝唐僖宗也認為他忠厚可靠,封他去做幽州監軍。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太監監軍是當時慣例,這其實是皇帝為加強地方控制一廂情願的辦法,而外出任職的太監一般也很不給力,他們留下的往往是“攪屎棍”之類罵名,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打仗。

張居翰到了幽州後,首先與當地節度使劉仁恭結成良好關係,又常常徹夜達旦的工作,工作一直做得很融洽。也幸虧他會做人,後來軍閥朱溫入京殺盡所有太監,他傳檄天下追殺漏網之魚,而劉仁恭卻決意保他。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朱溫篡唐之後,張居翰投奔晉王李克用賬下。潞州之戰,張居翰與李嗣昭協力死守城池。張居翰更是身先士卒,幾敗梁軍,終於取得保衛戰的勝利。再後來,李存勖建立後唐,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戲子皇帝后唐莊宗。李存勖對張居翰也非常賞識,封他做參典機要的樞密使。

滅後蜀之戰,後蜀之主王衍自知不敵,開城投降,李存勖自然也樂得詔安。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四方兵變,後唐天下頃刻土崩。突如其來的大變讓李存勖方寸大亂,他改命道“王衍一行,並宜殺戮”,以防後患。

太監因為仁慈,更改聖旨中的字,因此救下一千多人

怎料禍起蕭牆,手下的伶官造反取了他的性命,但此時他的詔書已下了。碰巧張居翰當時尚在宮城之中,發覺到這聖旨的他於心不忍,同時也覺殺降不祥。於是張居翰私下把“行”字改成了“家”,所以聖旨傳到時,除王衍一家十數人未得幸免外,其餘蜀中軍士、部曲全部得救。

正因這欺君之罪之舉,張居翰救下了千條人命。亂世之中,一個太監能侍奉多朝,身居高位而全身而退,這大概也算善因善果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