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明朝的堂堂兩廣地區,為什麼落入太監的管轄?原因太無奈了

廣東與廣西,又稱兩廣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中華大地的重要腹地,秦漢時期這裡屬於百越地區,當地的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央王朝虎視眈眈,中原朝局的穩定與否和這塊土地息息相關,而如今這塊區域又成了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的強力引擎,其實在幾百年前的明代,這裡亦是中央朝廷的特別關注地區,這是由於此地經濟發達,稅賦可觀,但民族眾多,社會動盪不安,那麼明代時,中央究竟是如何治理兩廣的呢?不妨讓我們翻開史籍,回到那時那地。

明朝的堂堂兩廣地區,為什麼落入太監的管轄?原因太無奈了

明代時的兩廣地區

廣東毗鄰大洋,天然港口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這給當地帶來了活躍的經濟貿易,但也吸引了大批海盜悍匪,特別明朝時主要由日本流浪武士組成倭寇禍及一時,甚至有時這些動亂會波及到內陸地區,不僅危害了當地的經濟民生、影響稅收,更是使人心惶惶,朝綱不穩,歷任明朝統治者對此都十分頭疼。

此外,廣西地界上也不太平,這裡自古就居住著眾多民族。明朝之前,此地主要實行土司制,既有各部族的頭人實行自治。但這一做法造成山頭林立,叛亂不止,明代的最高統治者也發現了這一點,於是自明初就開始改土歸流,即把當地的治理權收歸朝廷,但當地的傳統土司既得利益根系已深,且派遣的官員政策往往過於粗暴,並多有貪汙之嫌,致使當地一直叛亂不止,盜匪橫行。

明朝的堂堂兩廣地區,為什麼落入太監的管轄?原因太無奈了

三堂體制

可見兩廣地區雖屬於戰略要地與經濟重鎮,但區域內勢力眾多,且盤踞日久極難管控,所以一套合理的治理系統對於當地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明朝建立之初,地方治理沿襲前朝的行省制度,但為了防止形成地方割據,明政府將地方的軍政大權分割為都、布、按三司,即都指揮使司理軍事、承宣布政使司負責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統管司法案件,使三方勢力互相牽制,難以壯大。不過在這種模式下,地方如果突發重大事件,各部官員往往會人性使然,相互推諉,耽擱要務的處理。特別是像在兩廣這樣干係重大、動亂不斷的地方,這種耽誤的後果尤其嚴重。於是,明正統年間,又在這裡設立了鎮守內臣,即鎮守太監統轄督促軍政,不過這一職位是臨時性的,等事態平息後,內臣們就會回到中央,不過也漸漸形成了兩廣地區吏治的“三堂體制”,即鎮守內臣行監督之職,總兵官處理軍務,巡撫都御史管理民政。

明朝的堂堂兩廣地區,為什麼落入太監的管轄?原因太無奈了

三總府

由於廣東和廣西毗鄰,匪患通常在兩地間流串,這與兩地的官員明哲保身,只負責驅趕,不負責戡亂不無關係。為了破除兩廣地區盜匪得以不斷髮展的溫床,徹底撲滅危害日久的賊情,總鎮兩廣太監得以設立。明成化五年,有臣子上疏,稱兩廣匪患猖獗,朝廷屢次下令清繳都未獲成功,應該派遣大臣統籌兩廣事宜,才能使政令得到更為確切地落實,平亂事宜才有可能獲得成功。當年十一月,由總鎮兩廣太監總領的兩廣總府得以設立,並依照三堂體制,設立總鎮太監、總兵、總督分官軍政的 “三總府”模式,而廣東、廣西當地的三堂體制隨即退出歷史舞臺。眾所周知,監管一切軍政要務的總鎮兩廣太監可是皇帝身邊的內臣,這一模式實則加強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的控制。

明朝的堂堂兩廣地區,為什麼落入太監的管轄?原因太無奈了

無論在哪個朝代,地方和中央的關係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一方面,地方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謀求更大的利益;而中央也必須根據政治需要統轄地方發展,於是在某些情況下,雙方甚至會產生矛盾與衝突。但從大的格局來看,地方只有在中央強有力的領導下,才有望得到更為長遠的發展,反之則不過曇花一現而已,我們今天熟悉的行政區域劃分與各級政府的設立其實都蘊含著源自於此的政治智慧。其實我們個人與集體,如公司,乃至國家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明晰了發展的大方向,制訂個人合理的目標以及實現步驟,我們才能離成功更近一步,你說呢?

明朝的堂堂兩廣地區,為什麼落入太監的管轄?原因太無奈了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參考文獻:《明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