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正文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中國人對於‘’婚姻‘’,一直是‘’寧差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態度,而這種勸和不勸分的態度,也側面表明了中國人對於‘’離婚‘’是持不支援的態度的。但是中國的先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是不支援離婚的,他們是怎麼發生轉變的呢?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在中國社會的初期,文獻記載中非神話的婚姻關係,從先秦開始,

《禮記》中:君子之道,造端於夫婦。直接把夫婦關係看作是人倫之始。而對於離婚《禮記》中也有記載:夫婦之道,有一則和,無義則去。意思就是說,夫妻關係,如果感情還在,大家就一起過,如果感情崩了,那就乾脆利落的離婚,可見先秦的人對於‘’離婚‘’看得十分的隨意。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後來就有了西周,周公建立禮制,用宗法制維護社會的穩定性,

一次來達到鞏固整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然後首次設立了很多的條件。《大戴禮記》有‘’七出三不去‘’: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竊盜,;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要滿足這樣的條件才能離婚,而且如果有更特殊的情況,還是不能離婚。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但是如果實在想離婚該怎麼辦?只好運用自己的‘’才智‘’和法律鬥智鬥勇了。比如,孟子,進到房間,看到自己的妻子‘’箕踞而坐‘’,就是坐著的時候把雙腿像簸箕一樣的張開。孟子覺得她坐姿太不雅了,以此為理由,向他的夫人提出離婚。比如,孔子的徒弟曾子,《孔子家語》記載,曾子因為自己的老婆給他的後母蒸梨的時候沒蒸熟,很生氣,就跟她離婚了,還說是因為自己的夫人沒能向自己的後母盡孝,將自己的休妻行為標榜為:盡孝。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戰國的一個軍事家——吳起,有天他給了自己的老婆一條絲帶,對他老婆說,夫人你能不能給我織一條一樣的出來?結果他老婆心靈手巧,給他織了更好的一條出來。結果吳起大怒,向他的老婆提出了離婚。從孟子、曾子、吳起的對待離婚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是在為自己的休妻行為找藉口,但是也能看出七出三不去對女性婚姻地位的保護。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唐朝,百姓對於離婚的態度變得更加的保守

。除了‘’七出三不去‘’這樣的硬性要求,還把‘’義絕‘’、‘’和離‘’、‘’呈訴離婚‘’,都列入國家法律在內。並且進一步規定,如果夫妻雙方提出離婚,但是經過校驗後,卻發現雙方不符合(或者沒有達到)離婚條件的,夫妻雙方都要受到責罰。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但是為了離婚,偶爾還是會有人鑽法律的空子。比如莫高窟曾經出土過一封《放妻書》,內容有:願妻娘子和離之後,重梳蟬鬢,淡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作者將離婚寫的感人至深,然而卻只是當時為了離婚的套路而已,就像今天的結婚誓言一樣,離婚也要有個形式。夫妻兩個人可能已經反目成仇,互相看都不願意看對方一眼,但是為了避免法律的懲罰,不得不寫這麼個東西,表明夫妻二人是好聚好散!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到了宋朝,百姓們思想受到理學的禁錮,不僅對男女之事羞於啟齒,對於離婚更是覺得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除了百姓的觀點,宋朝的婚姻制度,關於‘’離婚‘’在律法上延續唐朝,但是執行上卻更加嚴格,如果不具備離婚條件要硬離的話,徒刑兩年。但是仍然有不顧一切要離婚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就是這麼一個硬剛的人!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在李清照的首任丈夫趙明誠因病去世以後,李清照再嫁給了一個叫做張汝州的人。可是這個張汝州人品不好,他之所以娶李清照,是因為看上了李清照手中的金石文物,這些都是值大價錢的,但是結婚後,眼發現李清照卻沒有想要將寶物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在索要不成後,張汝州甚至還對她動了手。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然後李清照忍受不了這樣一個品行低劣的人做自己的丈夫,直接把張汝州告上法庭,要對他起訴離婚。可是,無奈經檢視他二人不符合離婚的條件。李清照還因為此行為有了一段牢獄之災,被關了九天,若非被人營救和她的聲名,估計要關得更久一些。但是後世的人在誇獎她才華的同時,對她離婚的行為,卻不讚賞,甚至是諷刺。比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載: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傳者無不笑之。王灼《碧雞漫志》記載:趙死後,再嫁某氏,訟而離之,晚節浪蕩無歸,不終晚節,無檢操。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明清時期,夫妻義重的社會意識進一步加重,人們不敢輕易離婚的。

許多文學作品也體現了這一點,著名的小說《醒世姻緣傳》,就記載了一位寧死不肯替主人寫修妻文書的師爺。而且明清時期,民間因為貞潔而為女子立的牌坊,數量也高達數百個,不僅不支援離婚,甚至是支援守寡的。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中國社會對於‘’離婚‘’的態度,從西周宗法制正是確立後,為了社會的穩定,歷朝歷代對於婚姻大部分都是持支援的態度的!因為婚姻還關係著延綿後嗣,而人是封建社會乃至現代社會的重中之重,《孟子》中就有君主對‘’人口問題‘’而向孟子提出的詢問: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的觀點?

因為人口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封建統治階層用法律、禮法、甚至是因果報應的宗教,來對人們進行思想上的影響。由於國家的號召,‘’勸和不勸分‘’才會成為是絕對的主流,中國古人才會有‘’寧拆一座廟,不毀一樁婚‘’的想法,才會對於‘’離婚‘’如此的不支援。

相關文章

頂部